中国青少年肥胖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7-05-30 01:26傅希玉刘慧沙丹妮葛怡哲朱袁也杨柳
科技风 2017年18期
关键词:肥胖研究进展影响因素

傅希玉 刘慧 沙丹妮 葛怡哲 朱袁也 杨柳

摘要:肥胖与青春期发育、疾病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就目前青少年肥胖的影响因素做有关讨论。

关键词:青少年;肥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Abstract:Obe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obesity in adolescents.

Key words:Teenagers;Obesity;Influencing Factors;Research Progress

肥胖不仅仅是一种身材的分类,更重要是它背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负面作用。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人均GDP高涨,生活质量大幅度提升,中国人的肥胖率也越来越高了,尤其是青少年的肥胖增率。在目前中国临床上常用体重指数(BMI)来评价肥胖程度,BMI=体重Kg/身高㎡,BMI指数分类与之相关疾病发病的危险性为:<18.5 偏瘦,低(但其它疾病危险性增加);18.5~22.9正常范围,平均水平;≥23超重;23~24.9偏胖,增加;25~29.9为肥胖,中度增加;≥30为重度肥胖,严重增加;≥40.0为极重度肥胖,非常严重。肥胖不只是让人类的身材失去美感,影响活动,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很多疾病,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负担,导致人们加快走向衰老和死亡的步伐。2003年余国膺[1]根据费明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心衰危险之间关系密切。2016年冯宝玉[2] 等通过对13 739名研究对象从1998年开展基线调查,在20072008年开展统一的健康状况随访,将其按BMI分为四组,研究表明了我国超重和肥胖者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明显升高。加拿大研究人员声称,心脏病和糖尿病,常常与肥胖相伴相生,可能会夺走人们近十年寿命,破坏健康生活近20年。“多余的体重不仅会显著减少人们寿命,还会在更大程度上破坏人们的健康生活。”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医学教授蒂文·格罗夫[3]说道。温萌萌[4]等在2015年做的研究中国11~18岁汉族男生肥胖与首次遗精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得出肥胖可能使男生首次遗精年龄提前的结论 ;而包玉欣[5]在2016年所发表的文章超重肥胖、体成分与女生青春期发育的关系中也表明了肥胖对于青春期女生发育的影响。2016年侯冬青[6]通过1987年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的学生在2010年3月至2012年7月进行随访体检及问卷调查,发现了儿童青少年期持续到成年期的肥胖为成年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011年罗金梅[7]研究了肥胖与呼吸系统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肥胖低通气综合征和重叠综合征之间的关系,发现肥胖会导致以上3种疾病的发生。肥胖造成的疾病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2003年赵文华[8]等通过对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9]分别计算了与超重和肥胖有关的4种慢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直接疾病负担居然高达211.1亿元人民币,甚至占4种病合计直接疾病负担的25.5%。

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上发布的一篇文章[10],通过对195个国家近7000万人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全球的肥胖流行趋势都是越来越严重。在这项研究中,中国儿童肥胖人数1530万人居世界第一,成人肥胖人数5730万人居世界第二。5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副主任梁晓峰在卫计委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人现在的肥胖率为12%左右,增长相当快,尤其是在青少年之间的增长很快。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对于儿童的体质问题报以了相当大的关心和投入。美国第34任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在任期间就十分的重视青少年的体质问题并于1955年成立了现在的体质与运动委员会(PCPFS)的前身,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PCPFS)。近几十年来,我国对于青少年的肥胖问题也非常的关注,开展了很多的研究工作。从1979年的全国20多万名汉族学生的体质调查到1985年的多民族学生体质调研,最重要的是从1991年起的全国性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其中包含了体态、素质、体能和健康指标等等共26项内容。

2015年6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表明,2002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这个数字意味着我国现在每6个儿童、青少年中就会有有一个超重。中国CDC营养方面的专家张倩表示,我国的兒童肥胖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的饮食结构问题和不足的身体活动量造成的。现在国际上对于造成青少年肥胖的可能原因作出了大量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以下几种因素是造成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2013年徐海冬[11]等通过对无血缘关系的儿童肥胖病患者201例(肥胖组)及选自无血缘关系的成年健康献血员183例进行对照研究,发现FTO基因中rs9939609、rs8050136、rs3751812、rs1421085、rs7193144位点与中国儿童肥胖病发生相关。FTO基因的CTGGTCTGG、TCTGCAAAA、CTGGCCTGG单体型与儿童肥胖病发生相关。2002年于洋[12]等对法北京市近万名6~8岁儿童为调查对象,以体重超过身高标准值的120%为标准筛选出肥胖儿童,以BMI超过25或28kg/m2为标准筛选出超重或肥胖家长,发现父母均超重或肥胖的儿童肥胖率比父母均正常的儿童肥胖率高出了一倍余,且儿童BMI与父亲和母亲BMI均明显相关。

饮食与运动因素:2017年刘文俐[13]等对湖南省长沙、湘潭市两地的1034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饮食行为、身体活动总体情况并不乐观,超重、肥胖青少年的不良饮食行为更为明显。饮食对于能量摄入而言是一个最主要的途径,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合理的饮食能量摄入都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而运动因素则是影响能量消耗的一个重要方面。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更应该科学运动。

作息因素:2014年陆青云[14]等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对初中生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体力活动和视频时间等,同时收集体格数据,分析睡眠时间和饮食模式对超重/肥胖的影响,睡眠减少为初中男生超重/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的生活作息能帮助人维持良好的内分泌。

综上所述,我国现有的对于青少年体质问题的监测、管理力度都不够。就像于道中[15]所说的,青少年期正处于旺盛生长发育期,拥有健康體质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基本保障,加强青少年营养,增强其体质,是全面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一,因此,有关青少年的营养和生长发育状况、发育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存在问题等,一直是我国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少年肥胖问题已经非同小可了,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关注青少年肥胖问题并尽自己可能去改变青少年肥胖问题。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余国膺.费明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与心衰危险之间关系密切[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2):92.

[2]冯宝玉,陈纪春,李莹,等.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5):606611.

[3]肥胖或会使人们寿命减少8年[J].糖尿病文摘,2014,(12):15.

[4]温萌萌,朱广荣,王海雪,等.中国11~18岁汉族男生肥胖与首次遗精年龄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06409.

[5]包玉欣,杨明喆,段若男,等.超重肥胖、体成分与女生青春期发育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6,45(2):288292.

[6]侯冬青,赵小元,刘军廷,等.儿童青少年肥胖与成年后糖尿病的关联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1):2327.

[7]罗金梅,肖毅.肥胖和睡眠呼吸疾病[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1,33(3):235238.

[8]赵文华,翟屹,胡建平,等.中国超重和肥胖造成相关慢性疾病的经济负担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7):555559.

[9]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10]The GBD 2015 Obesity Collaborators,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June 12, 2017DOI: 10.1056/NEJMoa1614362.

[11]徐海冬,桑艳梅,闫洁,等.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基因与中国儿童肥胖病遗传发病机制的相关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20):15441547.

[12]于洋,李辉,夏秀兰,等.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4631464.DOI:10.3321/j.issn:10010580.2002.12.027.

[13]刘文俐,蔡太生.不同体重青少年饮食行为、身体活动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3):390394.DOI:10.13342/j.cnki.cjhp.2017.03.020.

[14]陆青云,侯方丽,孙莹,等.江苏省徐州市11~13岁青少年睡眠时间、饮食模式与超重/肥胖的相关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4):381385.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4.04.008.

[15]于道中.中国体质研究工作发展概况(综述)[J].体育科学,1995(3).

作者简介:傅希玉(1996),女,长沙医学院预防医学。

通讯作者:刘慧,长沙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猜你喜欢
肥胖研究进展影响因素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