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设置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5-30 10:48李秀笠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太平天国一堂课悬念

李秀笠

悬念设置,一般在故事进行到白热化的程度时出现,可谓吊你胃口没商量,在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置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导入新课时,要有“悬念”。经过课间活动,学生的思维停留在亢奋状态。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能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如在学习"太平天国"这部分内容时,我讲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請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悬念设置,使学生迫切地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在自然状态中顺利地迁移到教学中来,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

其次,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国共联合抗日”這一节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②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到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答案。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如在学习“红军长征”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第六章找出答案。这样可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太平天国一堂课悬念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溜走的一堂课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太平天国等级婚姻研究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
最后一堂课
厚积薄发 游刃有余——评《太平天国军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