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交流策略的研究

2017-05-30 10:48肖艳席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长方体交流情境

肖艳席

新课程标准将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老师们也逐渐改变着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一言堂变为多言堂,由专制行为变为民主行为,课堂上变得热闹起来,似乎是师生的交流增多了,但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比如学生的交流意识不强,不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小组交流只限于形式,课堂交流指向单一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一些课例及改进策略进行分析,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案例分析及反思

(1)案例一:老师一连串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一位新教师在上一年级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教学片断:当学生们已探究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后,孩子们开始做书中的习题。“第一题,谁来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没留多少时间,有几个好学生举手了,“好,你来说说?”孩子把所看到的信息说完了,“问题是什么呢?”孩子只好又把要求的问题说了出来。“那怎样列式呢?”因为题毕竟简单,孩子张口列出了算式,此时教师还是没让孩子坐下,又来一个问题“怎样算呢?”这一连串的问题让这个优秀的孩子有些透不过气来,再看看其他同学,有的摸东西,有的小声的说着话……

这是我听的一位新老师的数学课,作为一名新老师没有经验,对一个孩子连续提出了四个问题,并且没有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时间,这样连续的提问,打消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孩子以后不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剥夺了回答问题的机会,限制了学生的交流,这种“单打式的问答”师生一唱一和,是无法开发全班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全班学生的只能水平的,很显然因为教师的原因,谈不上是有效交流。

(2)案例二: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引入新课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说着:“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的面大小不一样”“正方体和长方体形状不一样”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学生交流过后,教师便开始抽学生学生代表小组进行汇报……教师虽然提出了要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的任务不明确,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与小组学习应该结合起来,造成了在交流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小组的一致意见。学生个体也没有尊重别人的发言,不善于倾听,更谈不上吸收他人的意见进行反思了。这样的小组交流是肤浅的。

(3)案例三:评价不和谐影响交流。一节低年级的数学探讨规律课上,老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路边停放着一辆车,挡住了商店所挂彩灯的一部分,问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挡住了几盏灯,分别是什么颜色的?”显然,老师是想让学生通过两边露出的灯,发现这串灯的排列规律,然后得出答案。这时,有一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老师请他发言,他说“把汽车开走就行了。”老师认为这个学生回答的没有价值,急忙说“不对!要找规律。”“把汽车开走”这也是一种方法呀,如果老师能正确的进行评价“你想的真棒!开走汽车确实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如果司机不在或者汽车不能开走,你还能想出新的办法吗?”学生得到了肯定,其他学生也会产生发言的安全感,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更近,更有助于交流。

二、课堂中有效交流的策略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交流。前苏联学者雅各德钦曾说过“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论证自已的观点,学会证明和反驳”。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用于表现自我,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记得听特级教师刘松老师《时、分的认识》一课,当老师让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后交流时,老师这样提问“谁来说说你们观察研究的结果?”(老师故意找错误的答案先说)。“噢!这是你们观察的结果,有不同意见吗?”接着找学生汇报。“奇怪了,同样的钟面怎么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到底谁说的是正确的呢?”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刘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既有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也有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整节课学得愉快、轻松。

(2)教师要创设有利于有效交流的环节。①创设课堂交流的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的情境,让学生辩论的情境等,这样学生才有交流的需要,交流才有价值。比如:吴正宪老师上“重叠”一课,吴老师提出问题“一名同学站在队里从前面数是第五个,从后面数也是第五个,那么这一列有多少人?”学生马上报数“10”、“9”、“11”,老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说:“别急,孩子们,你们有什么方法能证明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接着孩子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后进行了交流。因此课堂交流需要教师必要的指导,创设必要的情境和意境。②教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教材,进一步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配置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同时提问要看准时机,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最佳效果。记得一位教师在教《方程》一课时,让学生已经总结了什么是方程后,老师指着10+x=50这个方程说:“谁能结合这个式子来说一件事,这件事要能用这个方程来表示。”孩子们经过思考后,纷纷说出了一个个小故事。老师的这个提问很有价值,让孩子们将同一个方程式嵌入了不同的情境。③给学生留够思考的时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学会退却,能让学生思考得出的,教师就不要参与,让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不断发展。教师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不管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还是在小组合作交流前,一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没有思考的回答是不深刻的,更不会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也要保證学生交流的时间,如果交流时间太短,学生的不同意见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不能达到交流应有的广度和深度。

(3)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养成交流技能。①学会表达。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有条理的清楚地说出来,让别人听懂,这是数学课堂交流是否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尤其低年级学生,可采用教师或优秀学生示范等方式,让学生把要说的话說完整。对于表达能力差的同学,教师要学会等待,甚至给予帮助,让学生勇敢的站起来,体面的坐下去。②用心倾听。倾听的能力与交流的能力同样重要。我们要告诉学生,认真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有意见的要等到别人说完后再发表,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让学生明白学会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③交流后反思。交流后,要善于对别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这样通过反思,不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我要向别人学习。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起到了很好的润滑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比如师评、生评、自评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教师激励的语言如同赛场上的加油、助威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思维的催化剂,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师生情感的桥梁。特级教师徐长青在一节课中时刻不忘对学生评价,在教学《数与形》中,老师曾用了这样的评价语“给所有回答问题的学生掌声,老师不是要的你正确的答案,要的是你想象的那种神奇”、“一个同学用的是头脑中的信息是内部信息,一个同学用的是眼里的信息是外部信息,太棒了!”、“天哪,掌声送给他,你的小脑瓜怎么这么聪明呢?”、“孩子,你叫毕达哥拉斯?你的想法和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思维已达到了八年级的水平。” ……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的语调,适当的手势,就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兴奋剂”,使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

总之,有效的交流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的考验。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有效交流在课堂中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交流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方体交流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不变量巧解题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