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2017-05-30 07:22荣浩
高教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时导向成果

荣浩

摘 要: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与实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存在着教学目标、教学主体、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方面的差距。为此,文章从教学目标与内容、教学团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应用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途径。

关键词:成果导向;旅游管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0-0041-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here is a gap between the teaching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training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alent, including teaching goal, teaching subject, theory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etc. Therefor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and content, teaching team,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practical teaching, etc,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practice way applying the mode of outcome-based education.

Keywords: outcome-based education; tourism management;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行成果导向教学模式的意义与目的

我国高等院校针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积极主动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转向关注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及其长期职业发展,对于有效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及其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材选用乃至课程建设上更加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向生产创业实践靠拢。[1]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保障。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方面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学目标不够准确。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课程教学目标往往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制定,容易引起课程教学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难以准确抓住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二是教学主体尚待完善。目前,在课程建设中无论是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教学方式的使用、课程考核的构建,基本上都以校内的教师为主,与当前在地方本科高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协同育人的要求差距还较大;三是教学内容较为滞后。由于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以往教材内容与当前旅游发展实践相比显得较为滞后,使得学生无法对最新的旅游发展热点、趋势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由于课时的局限,授课教师难以将最新的旅游相关知识点及时扩充到教学中;四是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对学生应用知识重视不足,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知识,加上课程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因此学生常会感到课程学习枯燥难懂、学习积极性不高;五是实践教学较为欠缺。在教学过程中,目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的实践教学为主。尽管这种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了解、熟悉,能使得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和理论内容,但对于有效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分析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能力作用不大,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能动性方面还比较欠缺;六是考核方式导向不明。目前,课程考核大多由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所列的知识点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来开展,但由于课程考核并未直接以旅游企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加上考核主体的单一化,难以真正有效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学习效果以及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要求的契合程度。

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反思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强调教育成果的重要性背景下,Spady在1981年首先提出成果导向教育这一概念。此后,在斯派蒂、斯洛克、布蘭迪等美国教育学家的不断充实完善之下,成果导向教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迅速作为一种常用教学模式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这种模式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成果为导向,“这些能力指某人给定的专业、职责或任务而言的综合能力,换言之就是适应就业的能力,需要和期望所有团体合作以产生成果的过程。”[2]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成果导向教育的关键环节分为三个部分,先是确定课程目标,即学生完成课程后达到的水平和特征,再明确课程教学活动,界定学生要学什么,强调知识应用,达到怎样的学习结果,最后提供各种课程教学评估策略,注重评价学生完成任务取得的“成果”,而不是考试成绩,从而保证能力培养的结果[3]。这样正好有助于将课程教学过程向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所需要应用技术人才这一“成果”进行聚焦,转向关注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就业质量、创业能力及其长期职业发展,也符合国家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

以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为例,探索成果导向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解释旅游消费行为的概念,综合分析影响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行为要素构成,提示旅游动机、目的地选择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旅游消费行为过程模块,主要梳理旅游需要识别、旅游信息搜寻、旅游购买方案的选择、旅游经历、旅游后行为等系列旅游消费行为过程。第三部分是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块,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动机、感知、学习、态度、个性5个部分;客观因素包括参照群体和信息传播、家庭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因素、营销刺激5个部分。第四部分是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分析方法模块。本部分探讨一些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对旅游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评估。第五部分是旅游消费者行为典型应用模块。结合江门实际旅游发展状况,分别对特定旅游消费者进行实际分析,探讨旅游消费者的特点与购买行为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特定旅游消费者提出相应的营销对策。

同时,为配合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在课时安排上将原先的32个理论学时分为24个理论学时和8个实践学时。理论学时具体包括:绪论、旅游消费行为过程模块原则上不超过4个学时;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块原则上不少于20个学时;实践学时具体包括:旅游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方法模块、旅游消费者行为典型应用模块总学时原则上不少于8个学时。

(二)教学团队的组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要求,教学团队成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的校内教师,而且应将实践经验丰富的旅游企业指导老师纳入进来。教学团队围绕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订课程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分工和备课任务。教学团队根据教学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教学研讨会,开展教学总结、教案分析、教案展示和案例交流,旨在既提升旅游企业指导老师的理论水平,又丰富校内老师的实践知识和案例素材。

(三)理论教学的组织

成果导向式理论教学不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其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知识整体逻辑框架的构建,既要帮助学生准确认识旅游消费者行为的决策过程,又要帮助学生形成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构成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每个理论主题都首先向学生布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即计划实现的“成果”,通过成果导向推动学生在课余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和掌握解决任务所需要具备的具体知识。这样不仅在整体层面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而且在具体知识要点的掌握上能引导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积極思考、寻找解决途径等方式向课外学习延伸。

(四)实践教学前的准备

为实现成果导向式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应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案例式实践教学方式的单一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主体包括案例体验、角色体验、观察体验、实际消费体验等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和应用性实践教学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课前准备:一是合理设计实践主题。教学团队要注意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的旅游消费体验有机设计结合,保证实践主题既能和课本的理论知识要点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尽量使体验场景和应用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旅游消费的最新趋势;二是教学团队进行课前准备。在实践教学中,提倡校内老师和校外企业指导老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中来,并且针对每一个实践主题、实践场景都要事先细致设计、科学组织和合理安排,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三是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在教师明确主题之后,学生要主动多方面搜集资料,初步掌握完成旅游消费实践体验和应用所需的理论知识,同时,记录下体验训练和应用锻炼过程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疑惑,以便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们进行交流探讨。

(五)实践教学中的引导

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旅游消费体验和应用的训练中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交流自己的体验体会和解决应用性问题的思路办法。在体验式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参与体验的态度、实际表现进行点评,对学生在体验中出现的不正确做法、错误认识要进行纠正引导;在应用性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提示性指导,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

(六)实践教学后的总结

在实践教学中校内指导教师、校外企业指导老师要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标准,参照知识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应用技术性考核标准记录每个学生的实际表现,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都对应着特定的考核标准,并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期末成绩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成果最终体现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上来,而且可以借此反映学生实践教学前的准备情况,帮忙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及改进方向。在学生体验式和应用性实践训练中,对于出现争议较多的问题应记录下来,优先考虑作为下次实践教学的主题。对于在实践教学中上学生提出的观点和对问题进行解答,应根据之前的记录进行分析汇总,帮助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践训练的情况,分析得出学生在实践训练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相应地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就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答记者问[EB/OL].(2015-11-17).http://www.csdp.edu.cn/article/844.html.

[2]李光梅.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及其应用[J].教育评论,2007(1):51-54.

[3]李志义.成果导向的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5(3):32-39.

猜你喜欢
学时导向成果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