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深度融合的军工科研院所管理机制探索

2017-05-30 10:48余然荣幸吴亮东郭研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年1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科研院所军工

余然 荣幸 吴亮东 郭研

摘要:军民融合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治国强军的重大战略,是军工科研院所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文中通过梳理当前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發展现状与主要问题,研究提出了一种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具有一定适用性和延展性的组织架构及配套绩效考核方法,旨在为现阶段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以及机制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 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1-0032-04

Abstract: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s the major strategy to govern state and reinforce the army under the new current situation,and also the key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es.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es,this paper proposed a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with wide applicability and expansibility,aiming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to th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mechanism reform of military research institutes.Key words:military;research institutes;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management mechanism

0引言军工科研院所是承担我国国防科技技术研究及军工装备研制任务的主体,为整个军工行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军工科研院所为响应国家政策调整和市场经济形势变化,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模式[1]。为更好适应我国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为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军工科研院所发展到今天,较以往面临更多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内部发展瓶颈,亟需在历史沿革形成的传统管理体制和模式基础上,探索出一套既能保障军品研制任务顺利完成,又能促进军用技术向民用产业转化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军民融合战略发展要求。

1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现状近年来,为了顺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军工装备研制领域也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军工科研院所逐渐认识到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各显神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复合型战略转变。军工科研院所基本实现由体现国家意志、完成军工科研生产任务,向兼顾经济建设、“军为本民兴业”的战略转变[2]。军工科研院所内部,也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科研生产结构,向军民品复合型结构的组织构建,基本形成了军工装备研制、民品产品设计,同时利用自身优势和周边资源配置兴办第三产业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大多数军工科研院所民品科技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达50%以上[3-4]。2)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强。我国军工科研院所得益于其重要地位和独特管理体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大量素质优良、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以及大批体系健全、性能优越的研究试验设施,增强了军工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产品设计、试验、生产能力。3)科技产业快速、多元发展。在民用核电、航天、航空、船舶等传统总体装备领域,军民融合产业不断成熟,逐年增长态势稳定;在海洋工程装备、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技术、通讯导航等新兴、单项技术领域,军工科研院所也正逐步开拓更加广阔、多元的发展空间。但是,纵观发达国家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常态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新思路,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ⅰ)在体制机制方面,我国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仍属于事业单位,难以形成产权清晰、适应市场多元化的市场竞争责任主体。同时,由于自身体量较大,且受到国家政策法规方面的约束较多,军工科研院所对于市场感知和响应速度不够灵敏,对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也非常有限[5]。因此,目前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采用“军民分离”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军民融合发展要求。ⅱ)在军民技术转化方面,现阶段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并未按照技术相近、工艺相似的原则推进军转民,而是走的军、民品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未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6]。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核心技术转化脱节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军工科研院所开发的民用产品严重趋同,大多数缺少核心竞争力,而军工优势产品由于产业化力度不够,其市场竞争优势却未能完全体现。未来,市场会向更加开放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军工科研院所的军民技术转化问题将成为其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障碍。ⅲ)在资源配置方面,由于在军民品产业体制机制分离的状态下开展科研生产,军工科研院所在军民品产业部分均有一套独立的组织机构,致使人员和设备重复配置,相互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作,使军民品科研生产发展均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军轻民”管理理念,当军品生产任务摆在第一位时,受科研生产资源有限的制约,有些民品产业任务无法及时调配资源(特别是研发资源),导致经营运作受到影响[7]。这种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分配不均的现象,必然带来科研生产和经营的低效率,民品产业难以发展壮大。ⅳ)在管理方式方面,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管理手段,管理层级多、精细化程度不高,显然已无法适应市场化产业的管理需求,极不利于推进军民融合发展[8]。为顺应市场竞争,军工科研院所急需推进管理精细化和规范化,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运营服务流程,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客户需求为中心,实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型。

2军民深度融合的管理机制探索

2.1设计原则军工科研院所管理模式的转型,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深化军民融合发展,是顺应自主创新和军民融合式发展背景和趋势下的一次变革。基于以上目的,文中在研究探索新型管理机制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强化核心竞争力。军工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及较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在新管理机制中,要强化体现核心竞争力的研发优势,统筹考虑如何将研发资源优势高效转化为军、民用产品。2)管理模式并轨。大部分军工科研院所通过长期的实践

已经形成较为传统、固定的管理模式。但新的民品科技产业实体却游离于传统管理模式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之间,导致发展受到多重约束。

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化管理模式并轨,确保民品产业公司在市场经济中健康发展,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3)建立健全军民融合转化流程。军工技术是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的根本和源泉,技术成果转化是实现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军、民品部门间沟通协调等障碍的存在,目前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技术转化的效率依然较低。建立健全军民融合转化流程,打通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的通道,将是管理机制研究设计的重点。

2.2组织架构基于以上分析和理解,笔者结合军工科研院所工作实际,研究提出一种巩固技术研发核心地位、加强军品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的企业集团式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该组织架构模型,重点围绕军工科研院所军品、民品科技产业成熟度和着力点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在军品产业部分,在现有推进模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基础技术研发、增强技术储备,对军工装备的发展形成技术牵引;在民品科技产业部分,重点加强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环节,辅以现代企业集团式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各业务部门主要职能划分如下。1)技术研发部:专职从事技术研发工作的研究型部门,是院所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储备中心,也是军、民领域技术发展和转化的核心和源泉。其主要任务包括完成军、民品领域内基础类、工程技术攻关等各类课题的研究,以及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创新性、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储备。部门内部可设基础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预先研究中心,分别从事基础、工程技术和创新等方向的研究。2)军品设计部:从事军品型号或产品设计和服务保障的部门,是院所完成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主体。其主要任务是将技术研发部门的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装备,按时保质的完成国家下达的军工装备全寿期内设计、试验、生产和服务保障等任务。部门内部可设项目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服务中心,分别从事项目管理协调、工程产品设计和设备生产、售后维修保障等工作。3)军民融合部:从事军民融合技术转化和产业培育的部门,是院所军民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民品产业发展和成熟的孵化器。其主要任务是围绕技术研发部门的研究成果开拓市场,研究市场需求,挖掘技术成果的市场潜力。部门内部可设项目中心、设计中心和营销中心,分别从事军民融合孵化期的项目管理协调、市场营销和产品设计工作。4)产业平台公司:作为院所科技专业化投资运营管理母体,从事下属产业公司管理工作的部门。产业公司部主要任务是对下属产业公司进行战略投资、财务管控等,部门内部各产业公司独立运行。

2.3配套绩效考核办法以上组织架构中,各业务部门或人员按照不同的定位,可以划分为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市场营销和工程服务4大类,分工明确,任务相对单纯。那么针对不同的部门和人员,延续原先统一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已无法体现对各类业务绩效评估的针对性,也不利于牵引各部门关注任务完成的核心指标,也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因此,在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划分清晰后,针对每一类业务部门或人员,必须形成有指向性和牵引性的指标考核机制,使其关注自身承担的任务,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促进业务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更加明确地传达战略要求。各类业务部门或人员绩效考核策略见表1.

2.4优势分析

1)重视基础技术研究,促进技术转化。设立专门的、军民共用的技术研发部门,一方面能加强基础技术创新研究,解决技术储备不足、创新驱动不够等制约;另一方面将促进军民品技术交流,协调军品与民品产业之间研发资源、人才配备、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统筹配置,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军民品产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深度融合和相互转化。

2)建立专门部门培育未成熟的科技产业。通过建立专门的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孵化部门,一方面便于协调调配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统筹有序推进各产业方向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能加强对未成熟产业方向发展的培育,避免灰色地带的存在,也便于与国家有关部门和政策的衔接。3)建立科技产业平台公司解决产权问题。由科研院所成立科技产业平台公司并注入资本,以平台公司作为科研院所科技產业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科研院所是平台公司的资本和创新母体,可以有效解决资本所有者权益和产权关系,同时可为后续科技产业的上市做好准备。同时,该方式具备扩展性,能够适应科技产业不断发展带来的产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需求。4)定位分工明确,便于形成专业化水平。方案涵盖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产业化全流程,打通了基础技术实现商业价值的通道,各部门职能定位明确,任务分工清晰,有利于各自专业化水平的培养。

3结语文中基于对现阶段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的梳理,研究提出了巩固技术研发核心地位、加强军品技术转化和产业孵化的现代企业集团式组织架构模型,以及具有指向性和牵引性的配套绩效考核机制。该设计方案既适应了军工科研生产对基础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又有利于促进军民品领域技术深度融合与转化,顺应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对军工科研院所的要求。同时,通过建立科技产业平台公司的模式,实现军工科研院所传统与现代化管理体制的并轨,充分体现军民融合发展理念,有力保障军工科研院所在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下又好又快的发展。希望该方案的提出,能为现阶段我国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以及机制体制改革提供有利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澄谋,姬鹏宏,刘洁,等.世界典型国家推进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26-31.[2]禹红霞,甘瑶.美国大型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现状分析[J].中国军转民,2008(7):77-80.[3]王加栋,白素霞.美俄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2):41-45.[4]宋锐.军工科研院所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思考[J].舰船科学技术,2011(6):163-166.

[5]梁清文,孟庆贵,兰卫国.军工集团军民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6):33-37.

[6]张姣芳,姚晓萍.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1(4):6-10.

[7]高红卫.关于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认识[J].国防科技工业,2009(9):45-48.

[8]余娜.关于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J].时代农机, 2005(7):92.

(责任编辑:许建礼)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科研院所军工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军工大检阅
2010年全国农机科研院所长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