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重庆调味品,不够资格谈美食

2017-05-30 10:48杨耀健
公民导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酱园调味品味精

杨耀健

人类最早只会从自然界获取天然的、没有经过加工的食物,有了火以后,人类学会了“烹”,这使人比动物进食高了一个档次,而学会用调味品来“调”制食物的味道,才真正使人类有了饮食文化。

调味品的发展历史几乎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凡是烹调水平高的民族都是文化渊源深厚的民族,尤其是素以美食大国著称的中国。而作为中国8大菜系之一的川菜,调味品更像是原生的翅膀,让川菜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人靠衣装 菜靠佐料

巴渝的先民,很早就学会了制盐,加入菜肴中下饭,但久而久之颇觉单调,遂在调味品方面动脑筋。

到周朝,巴国开始生产蒟酱。一说它是以蒟果炮制的果酱,甜味;另一说是以魔芋为原料,加入辛辣植物,咸鲜味,用于烹饪。秦汉时期,巴渝研制出阳朴姜、堕林粉、伞子盐等调料,下锅时异香扑鼻,令过往客商垂涎三尺,临走时还要购买几包,携回家馈赠亲友。到唐代,朝廷居然指定蒟酱为贡品,年年派兵押运长安,以供皇亲国戚食用。

明清时期,重庆成为长江上游的大码头,民众口味需求不断增加,前店后厂的手工酱园作坊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年间,江津首建酿造厂。清道光年间,江北县洛渍人张应思,制成独具一格的黔滩豆腐乳。清光绪年间,大足县“裕盛通”酱园铺陈清山腌制出“宝顶冬尖”,成为朝庭贡品。清末,江北县创办酿造厂,生产静观醋等20余个品种。民国时期,梁泽宣在江北区马耳湾开办“美味村”醬园厂。另有“张记聚森茂”“利生祥”酱园、“李记聚森茂” “生生”公司、“蒟香村”“裕森农场”等酱园作坊面世。

早期的酱园作坊设备简陋,只有地甑、曲室、簸箕、发酵缸等,产量低。销售方面,除大厂有门市部外,小作坊是雇人沿街叫卖,串乡赶场。为争取回头客,厂家都非常重视质量,遇有霉变,宁可倒掉也不卖钱。其生产所用原辅材料,主要是黄豆、蚕豆、小麦、食盐、辣椒、鲜菜等。

“浙幫”涌入 各有千秋

抗战爆发,国府迁渝,江浙一带的“上海”“老同兴”“同昌”“义记”“天源”“老同川”等厂家迁来重庆,全市酱园厂最多时达77家。以口感划分为两派,即本埠的“川帮”与迁来的“浙帮”。“川帮”酿造酱油采用“稀醪法”(当时称为科学酱油),生产周期短,色淡味重,适合本地人口味。“浙帮”采用固体双缸方式,生产周期长,色浓味淡,适合下江人口味。两个帮派各有粉丝拥趸。

厂家增多引发竞争,各酱园相继低价抛售,导致价格混乱,纠纷扯皮时有发生。市民则乐不可支,但逢降价就去买油盐酱醋,生产厂家都暗暗叫苦。后经几个大厂牵头,1940年8月组成“重庆市酱园商业同业公会”,在城区、江北、南岸、沙磁区分设事务所,方才逐渐摆平事态。同年,私营黄花园酱油厂创办,至今犹存。

味精带来新契机

1940年底,上海“天厨”厂在渝投产,产品为有名的“佛手”牌味精,老板名叫吴蕴初,号称“味精大王”。

有人曾绘图表示,地球上除了不同的气温带外,还有个“辣带”。其大致由朝鲜起,经过我国华中、西北、西南的东部,再从广西、云南延伸到南亚次大陆。重庆恰恰坐落在“辣带”上,“天厨”厂要打开销路,首先就得争取这群“辣民”。

吴蕴初试制出味精之初,是亲自出马打广告的。那是在1921年,他走进上海“聚丰园”饭庄,叫来菜肴,把自带的一小瓶味精添进汤里,喝得津津有味,并为同桌的顾客也添一点,引起邻座的注意。他常来常往,吸引了颇有资财的酱园老板张逸云,由其出资5000元,“天厨”味精厂才得以在上海创办。

吴蕴初袭用老谱,首先向有名的“白玫瑰”“皇后”“凯歌归”“小洞天”等餐厅,免费赠送一批味精,供其烹饪之用。“佛手”味精果然名不虚传,但凡添加了此物的菜肴,味道格外鲜美。

这样一来,“天厨”厂城区营业所前排起长队,柜台差点被顾客掀翻,满城争抢味精,一瓶难求。连达官贵人也纷纷致函吴蕴初,请求给予方便。后来货币贬值,缺俏的味精,竟成了黑市商人囤积居奇的投机筹码之一。

推陈出新 走向世界

建国初期经过公私合营,国家拨款或借贷,改造了私营酱园,并陆续颁布规定和法令,对酿造业产品质量和卫生提出硬性要求。新建国营企业主要有重庆酿造厂、江北“嘉陵”酿造厂、沙坪坝酿造厂、“红星”酿造厂、南岸酿造厂、北碚酿造厂、潼南酿造厂、铜梁酿造厂、壁山酿造厂等。

到20世纪80年代,重庆调味品制造业主要生产酱油、醋、豆瓣、豆腐乳、豆豉、甜面酱等产品,兼营调味盐、盐渍菜、干菜、水生植物、动物干制品等副食品。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香港、澳门、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各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改革开放调动了国营、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新开发出复合型调味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鲜甜型,突出鲜甜味,可兼作调料,直接佐餐或蘸食;另一类为麻辣型,具有麻、辣、鲜、香的复合口味,配料讲究,使用方便。复合型调味品主要有川味六菜一汤系列调料、麻辣味调料、酸菜味调料、火锅底料等。

重庆本帮菜系于是如虎添翼,百菜百味,市民大饱口福。

猜你喜欢
酱园调味品味精
《中国调味品》(月刊)
味精究竟是不是“害人精”?
A QUESTION OF TASTE
我是“调味品”
《中国调味品》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老长沙人的酱园生活
旧时镇江酱园
味精有毒论不可信
调味品的营养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