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2017-05-30 10:48陈晓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新媒体

摘 要: 阐述了泉州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剖析了传承现状和传统传承方法的弊端与低效,分析了新媒体在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势,提出了依托新媒体传承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新媒体; 泉州院校学生; 泉州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1-0026-07

2011年胡锦涛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高校的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到要增强高校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以“多元文化宝库”闻名于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优秀代表,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中鲜明的地方特色文化和丰富的思想内涵,长久以来影响了世世代代的泉州人。泉州高职院校学生是继承和弘扬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在新媒体时代如何拓宽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当前泉州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广义的泉州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泉州物质文化(文物古迹、特色建筑、泉州服饰、泉州饮食、泉州传统医药等)、泉州语言文化(泉州方言、熟语、五色话、谚语、俗语、歌谣、山歌、讲古、念四句、传说等)、泉州艺术文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泉州民俗文化(生活习俗、民间信仰、传统节日祭祀、社会家族制度、宗教文化、海丝文化)和泉州精神文化(重商务实观念、开拓拼搏精神、恋祖爱乡情结、兼容并蓄心态)。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构建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1. 有利于泉台交流和促进祖国统一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泉台关系源远流长。泉州是台湾民众主要祖籍地之一,台湾汉族同胞中有近一半人祖籍泉州。泉州人在移居台湾的过程中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入台湾,具有泉州特色的文化在当今台湾民众中仍有较强的吸引力,泉台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通、法源广的“五缘”关系成为维护泉台同胞亲情的一条重要纽带。泉州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载体,与台湾高校学子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文化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两岸年轻一代的了解和互信。两岸学子在领会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有助于他们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从而进一步推动祖国统一进程。[1]

2. 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泉州当地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目前对泉州物质文化保护关注较多,对非物质文化(如语言、艺术、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相对较少。目前泉州中小学在保护和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成绩显著,各学校把泉州文化进校园纳入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头戏,师生参与面达90%以上。有14所学校被评为首批闽南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南音、南拳、李尧宝刻纸、高甲戏、陶艺、竹藤编、泉州花灯等传统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已进入中小学课堂,但由于中小学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他们对这些传统艺术文化的理解较为肤浅,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想要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必须将高校作为一个重要传承渠道。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成熟,在接受熏陶的同时,个体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来欣赏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一番梳理,并借助高校各类学术研讨会、研究室和社团活动传承和发展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3. 有利于高职学生抵制不良文化

海纳百川、兼容并包是泉州文化特有的现象,以泉州宗教文化为例,当今世界各国和地区,不同的宗教之间都会产生矛盾和冲突,而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十几种宗教在泉州共同生存与发展。在泉州街头到处都可见宗教并存的景观,市区涂门街一带仅方圆几里就分布着佛教的承天寺、道教的元妙观、伊斯兰教的清净寺和儒教的文庙,各类宗教在泉州共荣共存。[2]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因素均对高职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外来文化,有助于泉州高职院校学生抵制不良文化,将外来文化和新型文化中的精华融入自身现有的知识框架中,促进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

4. 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群体意识

泉州文化中的“恋祖爱乡情结”是泉州人群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体现。古代泉州人民之所以能够克服苦难在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生存,除了不屈不挠、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外,还在于他们所具有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让古代泉州民众在共同的地域、血缘和心理基础上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能够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各种挫折和挑战。[3]与此同时,这种群体意识也让泉州人形成强烈的祖根意识,特别是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寻根认祖情怀特别强烈,无不想着“落叶归根”,不忘为家乡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4]当今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从小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一味追求个人的利益,群体意识缺乏。泉州高职院校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其群体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其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5. 有利于高职学生构建理想人格

泉州文化的海洋性特征塑造了一代代泉州人重商务实、开拓拼搏、异质包容、异乡开创的精神品质。这些优秀的文化精神对于高职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及自强不息的习惯养成均具有积极的作用。泉州精神文化的熏陶,有助于泉州高职院校学生了解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其构建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此外,泉州文化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分支,深受儒家思想教化和熏陶,特别重视精神修养,追求理想人格,对泉州高职学生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在泉州历史发展中有不少理想人格的楷模,如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蔡清、雄才大略的改革家吕惠卿、“八闽文化先驱者”欧阳詹、敢于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启蒙思想家李贄、“敢向东南争半壁”的民族英雄郑成功。[5]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有助于泉州高职院校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对其构建理想人格具有现实意义。

6. 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情怀

泉州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通过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亲历感受和观赏鉴赏,高职学生能够对泉州当地文化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转变为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学生在领略泉州优美的物质文化的同时,通过欣赏泉州民众创作的歌谣、诗文、民间典故,寻访名人故居,观看富有泉州特色的舞蹈、戏曲、体育和传统技艺,了解泉州社会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亲历传统节日祭祀现场等多种方式感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姿,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喜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6]而另一方面,从古至今泉州涌现的许多爱国历史名人如抗倭名将俞大猷、保家卫国的郑成功、统一台湾的施琅、开国上将叶飞、新四军将领李子芳、儒将兼改革先驱梁灵光等,他们保家卫国的抗争精神、坚贞不屈的崇高义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泉州高职院校大学生深受鼓舞,有利于激发其爱国情怀。

二、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现状

长期以来,泉州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力图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更加璀璨夺目,以期能进一步增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东亚文化之都”的申报成功,体现了泉州市政府对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秉着“文化立市”的决心,让文化不再是配角,与经济比翼双飞。而在校园传承方面,政府的重心主要在中小学,目前已经建立的14个闽南文化传承基地中有8所小学、2所中学和4所中专,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还处在起步阶段。此外,泉州各高职院校采用传统的传承方法和途径,使得效率低下。

1. 学生了解甚少,未重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黎明职业大学课题组曾设计问卷对黎明职业大学、泉州经贸学院、泉州医高专、泉州幼高专等高职院校学生调查他们对泉州非物质遗产的了解情况,80%以上的学生表示不了解。[7]作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传承载体之一的泉州方言在学生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较低,多被普通话所取代。由于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甚少,高职学生在思想上更不会重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由于认识不够,也就不能深切体会到传承泉州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2. 研究、交流较少,院校间资源未能共享

目前泉州高职院校学者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艺术、民俗的研究,如泉州传统戏曲、音乐、泉州民俗和传统技艺,对泉州精神文化的研究较少涉及。泉州各高职院校对泉州传统文化的研究相对独立,许多文献资源不能多渠道、多途径实现有效共享。高职学生参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较少,院校之间的交流也主要以学术交流为主,高职学生参与的交流多为海上丝绸之路泉州文化节、南音艺术节、海丝文化节、闽南文化节、国际木偶节、郑成功文化节、南少林武术节、元宵灯会等全民参与的文化交流,以高校学生作为参与主体的侨生“美丽泉州行”、台湾大学生泉州寻根之旅、高校泉州文化嘉年华等泉州传统文化交流较少。

3. 校园内传播方式单一,文化内涵缺失

目前,泉州高职院校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主要通过校园主流传播媒体如黑板报、校园宣传栏、校报、海报、广播站、LED显示屏来进行。通过这些主流媒体向广大学生普及泉州传统文化,让他们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从而引发他们对泉州的热爱,推动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保护和传承。然而这些校园主流媒体由于版面、字数、广播时间的限制,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也只是蜻蜓点水,影响了文化在校园的传播效果。且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活化石,若无亲身经历,只凭简单的言语介绍和单一形式的宣传报道是无法对其进行有效阐释的,学生也无法理解文化背后所蕴藏的精神理念,在传播的过程中使得泉州相关文化的内涵缺失。[8]

4. 相关的课程多为选修课,师资力量和教师文化底蕴不足

虽然多数泉州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但大部分的课程都是选修课,这些课程主要是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简要的介绍,对特定的泉州文化介绍较少。如黎明职业大学开设的《泉州传统文化》、《泉州古城文化》、《泉州文化新干线》、《泉州民俗》,泉州理工学院开设的《闽台旅游文化》,闽南科技学院开设的《学说泉州话》,泉州轻工学院开设的《闽派建筑特色》等,很多课程都只停留在理论介绍,缺少实践的内容。[9]而《北管与泉戏赏识》、《灯迷猜射与制作》、《南音与北管赏识》、《惠安女服饰研究》等极具泉州地域特色的课程在泉州高职院校的校选课中也极为少见。由于是校选课,这些课程的师资力量与必修课相比要弱许多,缺少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多缺乏专业背景,大多数教师并非出身泉州本地,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底蕴不足,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最后导致学生只学习了皮毛,无形中减少了学生主动接触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从而影响其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

5. 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少,传统民间文化进校园力度不够

泉州高职院校学生热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也鲜有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各类艺术节及晚会表演中,现代流行歌曲、现代舞、街舞、魔术、轮滑等具有当下流行文化的节目占据主流,南音、高甲戏、拍胸舞等具有泉州特色的舞蹈和戏曲形式甚少出现。[7]文娱活动主要是打着弘扬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口号举办的各类海报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和征文比赛,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并不会增强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此外,泉州地区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传统手工艺等进入校园力度不够,一方面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失传困境,另一方面学生缺少与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近距离接触的機会,无法更多地感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降低了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

6. 相关的学生社团与社会实践少

虽然泉州高职院校社团名目众多,但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凤毛麟角,如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南音社和闽南音乐交流协会、黎明职业大学的海峡文化学社、闽南科技学院的闽南文化传播协会,都是专注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一些社团本可以较好地融入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武术协会引入泉州五祖拳、永春白鹤拳;手工DIY协会引入李尧宝刻纸、泉州金苍绣技艺等),可惜在这方面成效并不显著,而专业性较强的社团,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老师,实践性大打折扣。此外,高校社会实践中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也不多。大部分的实践主要在寒暑假进行,多数实践以参观泉州物质文化(如名胜古迹和特色建筑)为主,而与民间艺人的沟通交流及现场体验实践较少,以传承和创新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走访和调研更是少之又少。[1]

7. 泉州精神文化未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泉州高职院校开设的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虽然形式丰富,主要还是偏重于泉州物质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和民俗文化,而泉州精神文化如泉商重商务实观念、开拓拼搏精神、泉州人恋祖爱乡情结、兼容并蓄心态、泉州历史名人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泉州人爱国保家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德育知识融入其中,造成了泉州精神文化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新媒体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媒体的快速发展,以网络、博客、论坛、QQ、MSN、微博、微信、手机媒体、移动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无疑成为民众获取各类信息的理想渠道和途径,新媒体便捷、交互、及时、快速和多元化的传播特性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传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不足,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1. 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交流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往往是单方面的,受众作为信息的接收方,与信息的发布方有着明显的界限,由于传播技术、设备和时间等方面的制约,传播受众无法立即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传播者,降低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新媒体实现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从单向到双向传播的转变。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宣传部门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手机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互动沟通,大众可以对热点话题展开讨论,及时与其他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爱好者进行探讨和交流。文化传播方在利用新媒体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动态及开展活动等方面的内容推送给受众的同时,通过搜集受众对其工作提供的意见或建议使工作得到进一步改善,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10]

2. 新媒体“微受众”传播方式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传播

民众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偏好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南音,有的喜欢高甲戏,有的喜欢泉州花灯,他们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传统的文化传播渠道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兴趣的受众,无法将恰当的内容投放给正确的受众,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新媒体的出现,为个性化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可以针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一方面进行更为细化的介绍,尽可能满足每个受众的需要,同时还可以根据受众个性化的兴趣定制和推送相关信息。[11]受众也可能成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根据自己的喜爱和需求传播特定的内容,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传播。

3. 新媒体快捷化的传播有利于提升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任何信息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布到网络上,大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泉州优秀传統文化的最新消息,还可以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行“现场直播”,通过新媒体几何级数裂变的传播方式,一条热门的信息瞬间就被数以万计的民众浏览、评论和转发,使大众随时都可接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一步提升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效性。[10]

4. 新媒体立体化的感官体验有利于增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也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发布,可以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与文字相结合,构建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有效整合,让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形象地融入民众内心,增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阅读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要。受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通过视觉和听觉体验,感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接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从而促进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12]

5. 新媒体庞大的网络信息存储量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快速查找与保存

各种新媒体的传播均通过网络来实现,网络上的泉州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有古代泉州文化和历史典故,也有现代泉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既有文字信息,也有静态的图片信息,还有大量珍贵的音频视频资料,有利于各类泉州文化爱好者自主获取知识。[13]网络的普及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功不可没。网络的容量是无边际的,在网络上存储信息不用像存储实物资料那样要考虑空间容量,也不用担心资料不容易保存长久。泉州文化爱好者也可以积极参与到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的网络搜集和整理工作中,通过各种论坛和门户网站使一些散落在民间的宝贵文化资料得以浮出水面,这些古老的文献资料和影音记录借助新媒体技术得以长久保存,不仅丰富了现有的资料,也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

四、新媒体时代泉州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策略

高职学生是新媒体的追随者,也是主要使用人群,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在泉州高职院校学生中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现代化手段,拓宽了高职学生传承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中传播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正视新媒体的影响,建设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载体,以适应新形势下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1. 开发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中心

目前在网络上以“泉州文化”作为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网页有近7,220,000个,除了少数政府部门建立的权威网站外,大部分都是由泉州文化爱好者自行建立的论坛和博客,这些网页多以介绍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信息多而杂,高职学生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高职院校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具备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的软硬件设施,从收集整理的海量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筛选出精华,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图文、声音和视频信息电子化处理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高职学生自主查阅,使其更深刻、更形象地感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14]

2. 打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微文化平台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使用者数量的增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高校微文化平台发展将成为一个趋势。学生关注泉州文化微信公众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通过点击“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将信息分享给微信好友,此外还可以发挥微信的及时通讯功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泉州文化的兴趣方向,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微信号的互相关注、建立微信群,实现多人共享泉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微博的影响力虽不如微信,但目前微博内容的发布者基本都是高校的学生,以微博为平台可以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进行热点话题传播,微博的粉丝可以对其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有些话题还从微博延伸到其他传播平台,使线上平台变成线下平台。[15]通过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微平台传播,在高职生较为活跃的领域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弘扬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泉州高职学生对泉州文化的认同,提升高职学生主动传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3. 制作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微电影和微动画

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课余闲暇时间的碎片化,使得大学生很难挤出较长的时间专注于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因此在学生课间休息及外出途中零散时间利用手机等移动媒体学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就成为一个很好的选择。[11]微电影和微动画由于时长较短,易于上传到视频网站,也容易上传到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传播,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人气,一旦和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完成嫁接,必然能够带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如华侨大学在校生创作的微电影《我在泉州遇见你》就用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泉州这个有浓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让所有泉州人或者热爱泉州的人,深受感動。看过短片后,多数大学生都感叹: “原来泉州如此之美,闽南语如此动听!”全国首部3D城市微动画《泉州漫游记》,借用历史名人蔡六的形象,以故事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了泉州传统文化、人文风貌和民俗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短短的12分钟的动画中,老君岩石像、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南音、拍胸舞、西街、文庙、天后宫等系列知名的泉州元素在影片中随处可见。通过微电影和微动画的方式宣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电影、动画故事情节巧妙结合,加深学生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达到传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4. 建设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博物馆

目前泉州各地已建立41家泉州文化实体博物馆,其中18家在市区,另外23家则分布在其他9个县市区,较为分散。大部分的实体博物馆并没有开通网上博物馆,而在实体博物馆,学生能了解的信息有限,大部分的实物均陈列在展示橱窗中,仅通过旁边的小卡片或是导游简短的说明,难以让学生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数字博物馆将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运用虚拟影像、声音、图片和实物模拟交互等手段,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来感受泉州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通过数字播放器可以直接聆听南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模拟触摸德化瓷器,通过数字影像技术可以观看李尧宝刻纸、永春纸织画、永春老醋、安溪蓝印花布等的制作过程,通过三维动画技术了解泉州历史名人等。[16]数字博物馆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用各地奔波,也不用担心闭馆时间,只需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了解展品信息,并对之发表评论,交流心得,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由单项传播转为双向互动交流,有利于吸引更多泉州高职学生学习泉州优秀传统文化。

5. 通过在线仪式开启泉州优秀民俗文化传播新渠道

大部分的学生了解泉州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从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和艺术文化来进行了解,因为这类文化不受时间限制,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了解。而泉州民俗文化多具有时间性,如泉州民间的妈祖信仰、元宵踩街习俗、春节敬天公、七夕共庆“七娘妈生”、普度等,高职学生对这些泉州民俗文化的感受主要来源于现场参与和电视直播,无论是何种参与方式,他们均不是仪式的参与主体,而只是旁观者,缺乏互动体验。很多仪式一晃而过,学生无法对其中的细节详细品味,导致其对仪式一知半解,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仪式的积极性。在多媒体时代,借助在线仪式传承泉州优秀民俗文化。在线仪式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体验性特点,为学生重构了一个真实的古代场景,学生作为主要的参与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穿越”到仪式中,根据系统的指令与场景内的人发生互动,通过对仪式的全程参与,感受到泉州民俗文化的魅力。[17]

6. 在网络游戏中融入泉州优秀传统文化

网络游戏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表现手段丰富、具备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大众娱乐方式。高职学生是网络游戏的主要参与群体,通过网络游戏弘扬和传播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他们对泉州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泉州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网络游戏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泉州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泉州民间故事承载着泉州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成为网络游戏首选题材资源;红砖建筑、“燕尾脊”民居、“蚵壳厝”等极具泉州特色的建筑造型和装饰特点都可以应用于网络游戏的场景设计;惠安女和蟳蜅女服饰等泉州特色服饰可为网络游戏角色形象的服装设计提供参考;南音可作为游戏背景音乐;泉州花灯、木偶、德化瓷器等元素也可以为游戏道具设计提供参考。[18]泉州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游戏中得到了全面的传播,学生在游戏中也能以轻松积极的心态去了解泉州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晓燕. 闽南地方高校学生传承闽南文化研究——以新媒体传播为切入点[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17(3):9-13.

[2] 林春蓉,陈水德,张会演. 闽南文化的德育价值考量与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3(5):106-109.

[3] 刘冉. 闽南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价值研究——以闽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D]. 闽南师范大学,2014.

[4] 郑云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合闽南文化教育资源的探讨[J]. 经济师,2011(9):116-117.

[5] 邱丽芳. 闽南文化对提升地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4(6):121-124.

[6] 周银雨. 闽南高职院校地域文化教育研究[D]. 厦门大学,2007.

[7] 陈连锦. “非遗”教育与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活动[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1):94-99.

[8] 陈浩. 区域非遗融入地方高校文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以福建非遗文化为例[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 (4):149-153.

[9] 陈连锦. 泉州高职院校传承闽南文化的思考[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1-15.

[10] 武军锋. 新媒体对潍坊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9):123-125.

[11] 徐惠. 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傳统文化普及方式[J]. 中华文化论坛,2014(11):178-182.

[12] 陈俊.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9):90-92.

[13] 桑爱兵. 互联网上的戏曲传播研究[D]. 中国传媒大学,2006.

[14] 安素平. 利用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传承弘扬闽南文化[J]. 闽台文化交流,2011(1):67-69.

[15] 林宏. 微时代高校闽南文化传播机制探析[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70-73.

[16] 彭欣.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与创新策略[J].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233-237.

[17] 严琰. 动漫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运用[J]. 美与时代(上旬),2014(6):104-106.

[18] 刘萍. 闽南文化中本土动画创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2):49-54.

Abstract: First, it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Quanzhou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of Quanzhou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status quo and the disadvantages and inefficiency of the traditional inheritance method,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w media through which the college students inherit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Quanzhou,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methods and measures of inheritance which are based on the new media.

Keywords: new media; Quanzhou college students; Quanzhou culture; culture inheritance

(责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新媒体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