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影响因素调查及提升策略

2017-05-30 10:48王逸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王逸

摘 要: 当前宁波市大学生独立创业成功率不高,与成熟运营的大中型公司相比,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无法提供创业者最需要的市场运营经验、创业相关社会人脉与政府关系。由此提出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作,并由企业派出公司人与大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创业的机制,着重强调了提升联合创业团队对于自身现实的渠道和供应链把控能力,以及团队市场运营管理能力。它能显著降低创业团队的市场决策成本,提升团队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创业成功率; 创业孵化; 政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6)06-0058-06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要支持大学生这样的市场主体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格局。如今宁波地区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不断强化,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相关细则,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减轻企业用人成本、提供资金扶持,扩大政策的覆盖面,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但调查发现,当前宁波市大学生独立创业成功率普遍不高,据2015年宁波市江东区科创中心统计,宁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2%~3%,远低于社会预期。目前社会上大多数创业孵化机构由各类高校、企业与政府主办,意在从资金、公司行政运营和市场或技术咨询等方面降低创业创新难度,帮助初创公司渡过初期难关,在市场上存活。但和成熟運营的大中型公司相比,此类创业孵化机构无法提供创业人最需要的市场运营经验、创业相关社会人脉与政府关系。因此本文通过提出一种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创业孵化机制,提高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初创公司创业成功率。

国内学者最早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关注高校创业教育,并逐渐支持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与此同期,中国最早一小批国有企业公司人也选择离职,走上公司内创新创业或离开公司独立创业。李春英[1]认为,努力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创业方向,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各类创业孵化机构的功能,整合资源。秦锐[2]提出,政府通过降低创业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能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使初创企业的资金周转更为灵活,大大加强其存活率。

通过研读文献,笔者感到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局限:一是样本数量较小。其原因在于国内创业研究时间较短,研究报告未能收集大量的创业实证资料。二是视野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创业机制研究多数仅针对大学生和社会人的初创企业,很少涉及运营成熟的大中型公司内部员工创业创新培育,忽视了这一类更高创业成功率人群的借鉴意义。三是并未重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在建立创业创新孵化机制中的关系和作用。

这一前提下,笔者以宁波市大学生创业为研究对象,围绕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在创业资金、创业人脉、公司运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就政策、融资、社会等方面环境的优化,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为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优化现有孵化机构服务提供参考。笔者认为,无论是高校、成熟企业还是政府,都能提供大学生社会独立创业或公司人在公司内创业创新的一部分土壤,降低创业成本,缓解初创企业部分财务和精力上的压力,但也无法单独解决所有创业困难。因此,笔者提出一种政校企合作和联动的创业孵化机制,帮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业团队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一、调研设计、方法与实施步骤

本文首先以成本角度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独立创业和公司人独立创业或公司内部创新创业的实际创业难点。这里的成本覆盖财务成本、时间成本、人脉成本和创业人精力成本。如何有效控制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否最终提高自身市场存活率的关键。本文将剖析这些创业成本,分析各种成本带给大学生和公司人创新创业的阻力,并提出如何有效降低它们。

在深入分析创业成本后,分析大学生社会独立创业和公司人公司内部或公司外独立创业之间各自的差别。之所以选择这两类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当今创业人群中的主要力量,拥有的创业优势和困难,而这两类创业人群从创业动机、创业目标、创业模式、创业规模、创业资金投入、市场运营经验、创业所需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管理、创业所需社会人脉等大多数创业性质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创业性质和创业需求的差别,笔者发现,大学生社会独立创业和公司人创业创新所需的外部土壤并不一致,这也对文中政校企三方联合孵化创业机制提出不同的要求。

目前,各高校、政府、企业都主导设置了一批创业创新孵化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财务资助和公司行政辅助两方面入手,主要针对在校或毕业大学生,帮助他们减轻创业初期财务压力,并分担创业事务本身外的公司行政事务,例如提供会计、出纳、公司管理咨询、律师、审计、市场分析、政策项目申报等服务,较少提供创业所需的社会人脉。这些服务从本质上模拟了一小部分当今成熟企业对于公司内创新创业的项目孵化,但并不完全等同。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各类孵化机构从本质上并未提供大学生初创企业最需要的社会人脉关系,还有和政府的关系,与公司商业运营、市场经验、内部管理经验的提供。由此推导出,在政校企联合孵化创业机制中,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应增加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辅助功能,并思考在这样一种联合创业孵化机制中,政校企三方如何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大学生和公司人两类创业者造就宽松、专注的创业环境,减轻初创公司,尤其是大学生创业者的财务负担。

二、宁波大学生创业现状

为了解宁波市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意向和信息,探究当今大学生创业者创业筹备前的疑虑和政策关注焦点,获取论文分析依据,笔者在2015年5月至8月期间陆续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高校针对有意向创业的大学生,以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共发放了调查问卷600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575份,调查对象涉及三所高校大一至大三随机抽取班级的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涵盖了创业资金及来源、创业所需社会人脉、产品销售渠道或平台、产品供应链、创业意向产业链环节、市场运营能力、风险意识等几大类共20个小问题。

与此同时,笔者分别在三所高校的有意向创业的受调查学生中随机抽取了各6名,总计18名学生(和其校内创业团队)进行了个别访谈,以对当今大学生创业进行定性分析。笔者还走访了三所高职院校共计5个大学生创业孵化机构,了解各个创业孵化机构的组织、功能、辅助帮扶政策、在校创业活动与目前学生参与情况。

(一)创业意向主要来自就业压力

多数学生认为创业者需要具备强烈的挑战精神和出色的沟通交际能力。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认为创业者并不需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这样的结果可能与调查人群有关,相较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选择创业的领域普遍不具有较高的行业门槛和科技含量,使得这些领域的创业者并不以专业知识技能作为他们首要的创业素质。

根据调查结果,就业压力在意料之中成为了当今大学生创业的首要直接原因,从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的严峻。其次是受到与朋友一起创业的激励,说明当今大学生多数选择合伙创业。再次,家庭学校或各类孵化政策支持的项目引导学生创业在当今大学生中仍属少数,说明现今高校内创业鼓励机制并不完善,很难覆盖大多数的学生人群。

(二)各类创业孵化政策仍不清晰

所调查的三所高校均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各类创业辅导,开展创业活动,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自己学校举办的各类创业活动。但从接受创业意向调查的学生反馈意见来看,很多学生即便是有意愿创业,也并不关心校内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

在获取创业知识渠道方面,大多数学生在问卷調查中选择来自同学朋友、社会媒体宣传,而来自商业背景家庭的学生则大多选择了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这反映了学校在对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方面效果不明显,或学校创业教育依旧缺失。

(三)创业选择偏向产业链下游环节

问卷调查中较为重要的信息之一是考察学生创业所在的产业链环节。较之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与物流仓储,学生多数选择贸易批发、零售、服务等产业链下游环节。这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首次创业更愿意进入门槛较低、难度不大的行业,也说明了开拓销售渠道对大学生来说还是创业的首要难关,因此对销售渠道依赖较少的产业链终端环节如零售、服务业等成为了现实的选择。

电子商务作为零售业的一种形式,极大降低了行业门槛与创业团队运营成本,因而成为了接近70%的当今大学生愿意涉入创业的首要选择。对于剩下的约30%的选择线下实体创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其中的过半也会在遇到瓶颈时考虑转为运营成本更低廉的线上创业。大学生们认为,电商的低运营成本使得他们能在创业之初规避大量风险,而在实体创业中,每月的固定支出则很难降低。

(四)创业资金规模较小且融资渠道单一

大多数大学生团队的创业资金规模较小,在1万元至10万元的区间内,仅有两成的大学生团队拥有10万元以上的初创资金规模。接近半数的大学生团队创业资金来源于自己的家庭,另外还有接近半数来自于学校、政府等设立的各类创业孵化机构和项目,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资金来自于银行或其他外部投资。这一结果与当代大学生创业团队风险管理能力差、财务管控和抗压能力弱、融资能力低等缺点相符合。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中急需引入对创业财务管理能力有丰富经验的公司人。

(五)创业所需社会人脉依赖家庭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社会人脉大多依仗家庭和家庭现有的关系网络,在剩下的人群中,半数的学生愿意自己发掘所需供应链。作为和产品供应链控制同样重要的销售渠道的开拓环节,有四成的受调查学生选择了电子商务这一领域来规避一定的销售渠道开拓的成本和风险。剩下的受调查学生中,半数仍然选择了以家庭和其现有关系网络为销售渠道基础进行创业。

由调查得知,大多数当今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在法律咨询、会计财务、政府关系等创业所需辅助人脉上的专业人员,这也使得他们急需政府和学校搭建的孵化平台内相关人员的辅助。受访大学生几乎都认为,如果创业团队中有相关专业人员的加入,会大大提升他们的创业成功率。

三、宁波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资金的持续来源缺乏的问题

当今宁波市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渠道比较多样,构成并不单一。45.5%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于父母及家庭,接下来依次是创业孵化机构43.6%,自身积攒6.2%,银行或外部贷款4.8%。与此同时,有24.3%的大学生认为只有当创业公司运营走上正轨时才会有意引入风险(天使)投资,但仍有33.5%的大学生不会考虑外部投资。

由于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创业初期缺乏市场经验和公司内部管理能力,因此,当团队同时面临日常运营决策的压力和不具备市场试错条件的创业资金压力时,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调查反映了大学生创业的融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孵化机制在创业团队自身缺乏成熟市场认知能力的前提下,保障团队创业资金及后续资金的安全流入成为难题。另外,大学生创业团队财务管理能力和风险抗压能力的薄弱使得这一矛盾进一步突出。

(二)创业所需各类社会人脉短缺的问题

在结识创业所需人脉时,“通过熟人介绍”成了这些大学生创业者的首要选择,大学生认为,因由陌生人间本能的谨慎,一个双方共同的熟人能极好地充当彼此相互了解的桥梁,从而使得创业者在结识新人脉时能和对方创建更好的整体认识,进而培养信任。笔者调查时,将创业所需社会人脉归为三大类。

1. 销售渠道的人脉。在解决产品销售渠道的问题上,29.4%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家人现有的关系网络,7.8%的大学生选择通过朋友介绍认识,6.0%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发掘;除此之外还有高达40.0%的大学生选择电子商务来弥补线下渠道拓展所需的人脉短缺,剩下16.8%的大学生认为其创业所处产业链环节无需销售渠道(如线下终端零售业)。

大学生创业初期都会面临产品销售渠道开拓的人脉困境,这解释了大学生普遍选择最少依赖产品销售渠道人脉的电子商务或临街零售和服务业。位于产业链末端能使这些初创的大学生避免创业初期最大的困境,但也不得不面对临街或线上零售这一竞争更为激烈的市场。

反观当下几乎所有的创业孵化机构和学校及政府创业扶持政策,都无法帮助创业团队拓展在创业所需人脉上的突破,尤其是产品销售渠道的人脉。

2. 供应链的人脉及对其的控制。创业团队无论处于产业链哪一环节,产品供应链都是产业链自下而上的自然需求。这种自下而上的选择权优势成为了大学生团队初创过程确保未来自身市场竞争力因势利导的关键。调查中,分别有59.2%和23.8%的大学生意图通过家人现有的关系网络和朋友介绍解决供应链问题,仅有8.1%的大学生想要自己发掘供应链人脉。

在实际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团队时常因面临过多的选择,较差的议价能力,并缺乏供应链控制经验,很难获取最优质的供应链。而现今无论是学校、政府还是各类创业孵化机构本身也很难为种类繁多的大学创业者提供优质供应链。

3. 其他创业辅助人脉。包括创业团队新成立公司所需的行政审批、财务会计服务、法律咨询及知识产权服务、后续风险投资人等。

通过问卷调查,分别有67.9%、65.4%和79.9%的大学生希望孵化机构提供法律咨询、财务会计和政府关系三方面的支持;分别有29.1%和84.3%的大学生希望孵化机构帮助其在供应链和销售渠道上有所拓展;分别有26.6%、41.0%和88.7%的大学生希望孵化机构帮助其引入风险(天使)投资、运营管理咨询和政府政策补助。

数据表明,这些人脉能极大便利初创团队,使其将初期极为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到创业核心业务中。

(三)市场运营经验不足和公司内部管理能力弱的问题

除去持续资金和人脉拓展的压力,大学生创业团队还面临创业所需的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市场运营经验的缺乏。由于大学生创业团队自身接触市场的时间很短,且大多数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前并无市场经验,如何在这样的前提下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做出正确的运营决策成为了关键。(2)财务盈利能力的缺乏。宁波市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初始团队之中并没有财务背景的成员。大多数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不会以财务和成本的角度分析市场,控制运营成本,解决团队盈利问题。(3)公司内部管理经验缺乏。大学生创业团队多数规模较小,其大多数成员之前并未接受大中型企业各种规范的企业制度的熏陶,也缺乏相应的公司内部管理经验,因而大多倚仗自身摸索建立各种必需的管理制度。

四、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对策

因大学生创业中时刻面临市场运营难题,而各类现有创业孵化机构无法为其直接提供帮助,笔者认为,一个由政府牵头,由学校和成熟企业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公司人和大学生合作的创业模式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團队创业成功率。

(一)三方搭建平台,保障创业资金来源

一个由政府牵头,高校和高校周边成熟企业三方联合搭建的创业平台能很大程度克服创业团队后续资金来源的困境。每一个由大学生为主导实践的创业项目都应由相关企业的实际市场需求出发,再由成熟企业判断其潜在拥有市场价值后派遣公司人注资、参与该项目。公司人本身比大学生更多的市场运营经验和更强的管理能力,大大降低项目的市场风险。

此外,政校企三方应建立一种对公司人和大学生联合创业团队的后续资金投入和评估机制,主要以企业对该创业项目的评价来确定后续资金投入量,降低大学生初创团队市场运营的风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独立的风险(天使)投资公司,增加公司人和大学生联合创业团队获取社会资本的渠道。

(二)公司人加入团队,带来所需各类人脉

在政校企三方搭建的创业孵化平台中,由于每一个创业项目都应引入相应市场内成熟企业的公司人共同创业,该公司人所引入的行业资源有效解决大学生独立创业时难以拓展社会人脉的问题。

1. 销售渠道的人脉方面。在加入公司人之后,依靠原本成熟大中型企业积累的渠道信誉和控制能力,创业团队可以大大降低在产品销售渠道上的费用,降低日常运营成本,最终提高创业成功率。

目前大多数高校创业团队因为避免线下销售渠道拓展的高昂成本,选择电子商务这一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大大削弱了其盈利能力。由公司人带来的成熟产品销售渠道人脉能使创业团队在初期拥有广泛的产业链选择,使创业团队选择从事产业链前端的设计、先进制造、仓储、物流、批发销售等成为可能,为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打下基础。

2. 供应链控制的经验方面。依托成熟企业供应链的人脉关系,公司人与大学生的联合创业团队能以较少的时间精力金钱成本迅速获取可以信赖的产品供应链的人脉,并有机会获得较高的议价权。即便无法依靠原有供应链,公司人对于线下供应链的控制经验也能使联合创业团队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取得优质供应链,帮助团队节省创业成本。

(三)公司人加入团队,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联合创业团队能提升创业公司运营管理能力,主要是因为:(1)补充市场运营经验。因为市场运营经验不足而造成的公司内运营决策失败是抬高大学生创业成本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公司人自身的市场经验能在团队创业初期从根本上改变创业团队不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特性这一软肋。此外,即便公司人本身无法根据现有的市场运营经验为联合创业团队立即做出决策,其与母公司的联系和在产业内的人脉,相较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更容易作出正确的判断。(2)提升财务盈利能力。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创业者并不具备从财务角度制定项目计划、思考公司发展的能力,而对于公司人来说恰恰相反。(3)传授企业管理经验。对于联合创业团队而言,产业内成熟企业的管理制度多少适用,至少能为创业团队带来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一个由政府、学校、企业(或平台内风险投资企业)三方共同出资,并由企业派出公司人与大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创业的机制,着重强调了提升联合创业团队对销售渠道和供应链把控能力,以及市场运营管理能力。它能显著降低创业团队的市场决策成本,提升团队的市场竞争力。具体来说:(1)一个由政府牵头,高校和高校周边相关成熟企业三方联合搭建的创业平台能最大程度克服创业团队后续资金来源的困难;(2)公司人或公司人团队本身所引入的资源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团队难以拓展创业所需产品供应链、销售渠道及其他创业辅助人脉的问题;(3)将公司人在政校企三方搭建的创业平台上引入联合创业团队的,还能帮助团队解决由于自身、社会、市场、财务、公司管理等因素造成的创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英春. 大学生创业成本问题探析[J]. 经济师,2008(2):120.

[2] 秦锐. 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J]. 科技智囊,2013(12):46-50.

[3] 赵光辉. 论人才创业风险的来源与控制[J]. 当代经济管理,2005(9):109-117.

[4] 蒋太才. 创业投资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03(10):64-66.

[5] 席升阳. “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探讨[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5):98-100.

[6] 杨虹,关云飞.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原理及培养思路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12(3):90-92.

[7] 杨敏. 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讨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70-75.

[8] 严圣阳. 高职学生创业实训体系的构建[J]. 当代经济,2010(12)(上):118-120.

[9] 陈加明,龙艳. 高职学生创业园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4):24-26.

[10] 戴可乔、曹德骏. 国际创业学发展历程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11):2-10.

[11] 曾梅华. 台湾地区高校创业学程的特色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2012(4)(中):178-190.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s an effective measure of inspir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been a new necessity in modern comprehensive economy of China. Meanwhile in Ningbo, we found that the success ratio of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generally low. Comparing to grown corporations in economy, entrepreneurial incubators offer neither experience of operation, nor social networks, which are mostly essential to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article is to propose a public-private-university cooperative entrepreneurship, in whose entrepreneurial team, corporate staff work together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It is considered that such entrepreneurial mechanisms will promote 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supply chain and sale channels, therefore lower cost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hence raise probability of success.

Keywords: entrepreneurship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rob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entrepreneurial incubators; public-private-university cooperative entrepreneurship

(責任编辑:程勇)

猜你喜欢
大学生创业
从“互联网+”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未来发展
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研究
创业公司及项目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财务管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运用
编辑出版专业大学生的自出版创业模式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制度研究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