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文气韵长

2017-05-31 22:48于贵红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名句高考作文

摘要:古诗文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充足多樣的写作素材。从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我们总结出在作文中运用古诗文的策略:一是巧引诗文名句入文,可以在拟题、开头、结尾、抒情说理中全方位引用;二是活用历史素材,注重对素材的概括、组合,注意角度的选取、主题的突现;三是学习古诗文的写法,进行创新作文。学生要树立活学活用古诗文的意识。

关键词:高考作文;古诗文运用;名句;历史素材

中华古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其意蕴深远的名句、丰富多样的素材、灵活新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写作资源。高考作文中若能活学活用,定能提高发展等级,在写作中立于不败。纵观近两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笔者总结出一些活用古诗文写作的策略。

一、 巧引诗文名句,展示文采

古诗文名句犹如语言世界中的一颗颗明珠,放射着迷人夺目的光彩。它们或精致,或典雅;或豪放,或婉约;或深沉凝重,或清新飘逸,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作文中全方位巧用名句,可以使行文摇曳多姿,语言更显文采和意蕴。具体可从如下方面引入:

1.引名句拟题,明眸传神

诗词歌赋往往有很强的哲理意蕴和启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名句做标题,可以为文章营造哲理氛围,如明眸善睐,吸引读者的眼球。

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话长话短”的言论类材料作文,一考生选用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句“我言秋日胜春朝”做标题,来阐述“这个时代的表达需要个性与创新”这一主题,贴切恰当。这是直接引用名句做标题,还可以把名句稍微“装扮”一下,化为己用,也是快速命题的高明之举。2016年高考全国卷 I “奖惩之后”漫画类材料作文,一考生化用了名句“不以成败论英雄”,以“勿以点点沉浮论英雄”做标题,论述“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小小的分数”的观点,别致醒目。

另外,诗词名句还可以用作作文的小标题,给作文搭建起清奇别致的骨架。例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命题作文2《深入灵魂的热爱》,一考生写“我家后院里的那棵芍药,就已经成为我时时牵挂的挚友”,选用了“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三句诗依次作为小标题,从不同角度赞颂芍药“那点点滴滴的情怀”,为全文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2.引名句开头,先美夺人

巧妙引用与作文相关的名句作为文章开头,使文章生动活泼,“凤头”展美,吸引读者。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I“语文素养大家谈”材料作文,一篇题为《咀嚼生活的墨雅书香》的作文开头:

陆游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列宁也说:“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 由此看来,躬身实践,何其重要!没有千里之遥的涉水跋山,何来处事之满腹经纶?没有细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又怎会有力透纸背的深思熟虑。

考生引用陆游和列宁的名句,准确扣合观点,言简意赅,引出全文论点“社会生活实践对语文素养的提高至关重要”,自然贴切。

3.引名句阐理,意味隽永

高考新材料作文一般文体自选,但侧重理性思辨的考查,议论文为优先选择的文体。在文章的主体部分展开分析说理时,如果选用名句作为材料,就能增加论据的分量和论证的说服力,使说理具有文化内涵,体现出考生的文化功底。例如2016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我言秋日胜春朝》片段:

古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乐观与通达,也是个性与创新。自古太多的悲秋怀古,似乎一到秋天,日历一撕下,人的心境也会转凉,尽管那炎热与夏天并无二致。“前人之述备矣!”秋,承载了太多的悲伤情怀,有“天凉好个秋”,也有“物换星移几度秋”、“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只有这一声啼鸣,唤起了后世对秋的审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那成排的雁、鹤不同于以往,成了欣欣向荣的象征,成了最美的秋词。这便是“唱反调”“叫板”之美。

这段文字在论述“‘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表达是一种个性与创新”这个分论点时引用了辛弃疾、王勃、范仲淹等人写秋的诗句,与刘禹锡的“秋词”对比,凸显考生的观点,语言凝练含蓄,展现出深厚的名句积淀。

4.引名句作结,余韵悠远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选择与主题有密切关系的名句做结语,往往能起到深化主旨的作用,使作文余韵无穷,令人回味。例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我的行囊”材料作文,一考生以《背一只行囊,行万里路》为题论述“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的观点,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行往远方的路上,背一只行囊,没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悲悯,还有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没有孙正义敢做敢想的疯子的放荡,还有福本青之让熟悉的人来做事的坚决……富足与否,我们都要出发。

背一只行囊,不管准备如何,行好万里路,你准备好了吗?每一段路上,我们坚定前行。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名人名句名事,总结观点,照应标题,文韵十足而悠长。

二、活用历史素材,丰厚底蕴

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历史素材。动人的历史故事、充沛的伦理情感、深厚的生活哲理,乃至于作者复杂的人生遭际,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应该学会用当代人的眼光加以审视,用现代观念进行改造,或从独特的角度切入,在常人意想不到处挖掘出材料新的内涵,写出独特的情感认知,使材料焕发出时代情趣。“活用出新”的关键体现在“活”上,服从主题是根本,灵活化用是手段。历史素材的“活用出新”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直接引用,重概括

直接引用古人、古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说服力和突现主题,重在精炼概括,剪取人物典型细节或主要事例。例如,2016年高考山东卷优秀作文《享文化之繁华》片段: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生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之水的伤感……用一指墨香,览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考生开篇运用想象,以排比的形式与文化名人对话,既化用了古诗文名句,又提取人物关键事件和细节,扣合了名篇的主旨和诗人的重大人生经历,将读者带入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自然的导入话题,照应题目,语言很有张力。

2.多种素材,重组合

如果选用古今中外多种人物素材,要注意材料之间的搭配与组合,产生“经典”与“时事”、“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表达效果。例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I“奖惩之后”漫画材料作文,一考生以《差别化的待遇》为题的作文片段:

是的,我们的社会需要差别化待遇!正如航天器的研发需精确到小数点后十多位,而汪洋恣意的草书国画只求神形具备即可;正如廉颇以身经百战的显赫战绩位列上将,蔺相如以如莲巧舌精巧说辞拜为上卿;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一位位能人以食物谱写精致,《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双双巧手以古物刻写精华……各行各业,各得其所,差别化待遇而实现整体的共赢!

这段论述两两对举各类人物、事物,事例论证、类比论证交相辉映,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有了差别化待遇,才使每个人尽展其能,各得其所”的观点。

3.化旧为新,重角度

对人人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要根据写作的需要寻找新的角度,从新的方面开掘内涵,翻出新意。同写项羽兵败乌江的事件,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就从不同视角写出了材料的新意。例如,2015年高考天津卷“范儿”材料作文,一考生從“‘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切入,以《范儿》为题写的作文片段:

“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在那遥远的西汉,“中国范儿”是友好,开拓绵延在无尽的丝绸之路上;在强盛的大唐,“中国范儿”是包容,是开放,传颂在各国使者的回乡路上;在那峥嵘的岁月,“中国范儿”是抗争,是爱国,寄托在捐躯者的枯骨上;而现在,“中国范儿”是创新,是责任,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誓言。

考生站在时代的潮头提出“‘范儿是民族复兴的标志”这一分论点,但论述并不局限于当今,而是将视野延展到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将汉唐史料和时代话题对接,体现出“中国范儿”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丰富内涵。

4.故事新编,重主题

将古诗文或古典名著中的人物,运用历史场景、联系现实社会进行合理改编来表现作文主题,就是故事新编,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就属范例。故事新编要求考生要熟知历史故事并结合特定历史情境表现现实的主题,不可随意编造。例如,2015年高考北京卷命题作文1《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一考生选取“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进行故事新编,梗概如下:

“我”是“今天早上入宫”与王昭君住在一起的宫女,和昭君一样家人被匈奴所杀,俩人成为同病相怜的好姐妹。得知皇帝要用画像选定一位宫女远嫁匈奴和亲的消息,“我”希望自己和昭君一起相伴留在宫里生活,就悄悄置办了两份礼物。“我”将自己那份亲手送给了画师毛延寿,也嘱咐昭君画像时给毛延寿送礼……“一觉醒来,我听到的却是噩耗般的消息——昭君居然被选中了。”送昭君离开长安西去,回到宫中,“我无意中发现,我给昭君置办的礼物,竟悄然地躺在一个角落里……”

这篇作文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在对历史题材的“新编”中,虚拟了“我”的形象,拉近了历史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且巧设悬念,突出了一位心怀大义、决然西去的“英雄”形象,主题鲜明、有时代感,感情真挚动人。

三、借鉴写作技法,创新表达

除巧引诗文名句、活用历史素材两大方面外,古诗文尤其是古代散文的写法在作文中也可以借鉴运用。例如《劝学》“分论点并列式”的结构、《阿房宫赋》“借古讽今”的手法、《种树郭橐驼传》“寓言体传记”的写法,甚至语言表达,都是学生新巧构思、结构行文,进行创新作文的好范例。2010年高考江苏卷,一考生以“赋体+骈文”的形式写成的作文《绿色生活》,体现出其深厚的古代文言素养,阅卷组长也赞其“简直绝了”,这是对个性表达和特立“奇才”的一种肯定。节录考生揭示环境恶化的一段文字共赏:

翕合沴气,终日涽涽。天不复蓝,水不复清。未有乌云,天何暝暝?赤乌既出,焜耀无复。看天下,鸟飞不下,鲜见狉狉,当此之时,何处貣青天?

高考作文中活用古诗文,表面上是“妙手偶得之”,实质上需要“十年磨一剑”。考场上考生的信手拈来,是长期修为的结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全面积累。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广泛涉猎,精读名家名篇,与作家作品共鸣,用自己的心灵感知作者的生命存在,进行名句、人物、事件等全方位的积累。二是要树立活学活用古诗文的意识。古诗文教学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共生中让古典诗文的营养植入学生心智。考场作文时要围绕主题展开联想,积极调动自己的经典素材库。三是运用古诗文时要贴切自然。引用要服务于表达思想的需要,达到古与今、经典与时事的对接,强化“我”的在场意识,避免为引用而引用,产生“掉书袋”之嫌。

作者简介:于贵红(1969— ),男,甘肃省灵台县第一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名句高考作文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封底:·英诗名句·花儿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孟子》名句节选
《中庸》名句节选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阅读中撷取咀嚼写作时激思增彩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中华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