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中如何转变教学方法

2017-05-31 20:51郝飞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能力培养高中历史

郝飞

摘要: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人文精神而形成的内在品质,是人文精神的价值体现。历史学科在培养人的系统工程中,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中如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型转变”是摆在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养;教学方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28

在现行“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过于强调其功利性色彩,其“工具性”倾向明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被简化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知识记忆过程,以标准化考试区分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仅仅被理解为学习成绩的附属物,高中历史的人文素养功能被严重淡化和扭曲,学科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性价值无从体现。学生普通存在精神“荒漠化”问题,这与当前高中课堂普遍存在的人文教育功能的缺失不无关系。历史教师在人文素养中如何“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型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型转变的必要性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做到在人文素养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方法传授和能力培养型的转变”。

二、创新思维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讲授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课堂竞赛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才会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譬如问题探究法是以探究问题为主的教学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就是问题,最能激起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思考。从教学目的看,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对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的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问题是使教学过程由教师向学生主体转化的桥梁,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地位,通过自主学习获得能力发展。所谓问题探究法,就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例如,在选修Ⅰ《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探究问题:1. 阅读教材后找出教材中高度概括春秋战国时代特征的一句话。2.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有哪些表现?哪些方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学生解决了上述问题后,又追踪分析,提出了下面三个追踪问题:(1)春秋战国时期导致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有什么影响?(2)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战争频繁,一方面社会经济却得到了发展,这是否矛盾?为什么?(3)各国为什么要选择法家思想为变法的思想武器?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上面的这些问题,把本课中艰涩难懂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解决了。

三、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能够质疑、敢于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学习能力!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并给学生提供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四、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句话在这几年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特别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如何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展现个人能力的机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似乎并不多见。一方面,作为中学历史教育的实施者——中学历史教师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其教育观念一下子难以转变过来,因此使教师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本身也存在困惑。另一方面,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则由于长期受生活环境和家长、家庭教育等外界不可预知因素的影响,对教育的理解仅仅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束缚也使他们不得不“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得不“为了考试而考试”。

所以,就目前而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事实上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為前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一种最基本的素质。我们可以尝试用“三步法”来实施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所谓“三步法”,实质上就是:启发学生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掌握规律;鼓励学生运用知识。如果再细化一点,还可以从更浅显的层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比如第二步中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一般说来,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经济发展了,政治必然相对清明,思想文化也随之发展的规律等。作为教师,我们只要指出这类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并将它形成的原因、条件和必然性,通过分析、比较教给学生,学生就不难认识并逐渐掌握它。

总之,教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只要我们不断更新观念、努力进取、勇于探索,我们的教育教学就一定会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第三中学校 044100)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能力培养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