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通人文的探讨

2017-05-31 00:33张晓波丁海璐李聪梁晓丁鑫吴烨铭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南通人文发展

张晓波+丁海璐+李聪+梁晓+丁鑫+吴烨铭

摘 要:论文主要围绕南通的发展进程及历史文化名人、艺术,包括蓝印花布、戏剧等方面,从不同角度具体探究南通的人文风貌对江海文化的作用及影响,详细阐述江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选择最适合当地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南通,人文,发展

前言:

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南通人文艺术形成与发展,意义在于,让南通人民更加了解自己生长的环境,并且普及当地文化知识,同时让全国人民能够更好地认识南通,对南通有一个更加明晰的认识,这对研究江苏各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巨大价值。

有人说:“如果把环境、城市建筑、经济状况比喻为城市的衬衫、筋肉、和骨骼,而人文精神则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对位于江苏省中东部的南通来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形成的地域文化俨然成为江海文化的代表。

文化,既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魅力所在。独特的江海文化,造就了南通别具一格的光彩,并深深地吸引了国内外人们的注意。南通的江海风采除了包括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也蕴含着自身的历史人文特点,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显得格外不同。而南通人文在我看来主要通过历史体现出来,即历史文化人物,历史文化艺术等。

1、历史文化人物

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除了三国名臣吕岱,宋代大儒胡瑗,明代名医陈实功、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冒襄、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还有在戏剧曲艺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李渔、柳敬亭等南通先贤。步入近代,大家对张骞、范伯子、韩紫石等一大批南通优秀实业家、文学家更是耳熟能详。其中最著名应该就是张謇了。

张謇,清末民初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甲午战争失败,国家日渐衰败,为了主张“实业救国”,张謇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事业。1899年,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大生一厂)在通州唐闸镇破土动工。之后,张謇在海门,吕四交界处创办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来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随后,张謇陆续建立了大生二厂,大生三厂及大生副厂。除此以外,张謇还在唐闸镇兴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一系列工厂,唐闸镇工业区逐渐形成。与此同时,张謇还在在唐闸西面兴建了港口——天生港。直至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形成与兴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工商户来南通定居发展,南通也因此开始成为苏北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还主张“教育救国”的思想。20世纪初,先后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除此之外,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的出现,如商业学校、测绘专修科、等,促进了南通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也不断补充和丰富了江海文化的内涵。“一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张謇的观念决定了他事业的功绩,他开创了一条民族振兴、地方繁荣的新路子,使南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他为南通经济的发展乃至江海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謇以围垦沿海荒滩、兴办纱厂起家,兴办了一系列的实业企业和教育文化事业,使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逐渐过渡成开放进步的资本主义城市,并把江海文化推到了一个更高更新的层次。

2、历史文化艺术

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戏剧等这些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的民间工艺在千余年的历史中被不断地创造和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

(1)蓝印花布

南通蓝印花布历史悠久,其最初始于印染工艺,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汉族民间,后来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发展,蓝印花布图案日渐多样,印染技术不断改良,这才成就了如今驰名中外的南通蓝印花布。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珍藏有明清以来的蓝印花布制品及资料千余件,记载着蓝印花布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

(2)戏剧

打开南通戏剧史册尘封的扉页,弥散着蛮荒雄浑,那是近五千年氏族社会中一个黑夜与黎明交替的顷刻。

一位历经沧桑的部族女头人,静仰在树皮斑驳的独木棺中,她的前额佩戴者用麋鹿角编制的木冠,脸上裸露着桀骜不驯的率真。新的首领率领部族的男女老少,击壤呼号,舞之歌之,用远古的巫术戏剧为领袖踏上不归路送别。这是我随意编造的一个凄美的故事,这出远古戏剧的主角,连同那独木棺,静静地躺在南通海安的博物馆里。

南通海安青墩古巫的歌风舞影,算的上南通最早的戏剧基因的显现了。北宋年间,施昌言在真州为官时,让儿子和婢女合演慢戏款待范仲淹,却酿成了一场公案。明代嘉靖年间,举人陈宪自己组建家庭戏班,调教演员,训练乐队,自编剧目二十余出,得到戏剧大家汤显祖的青睐。

明清时家乐班兴盛,一派灿烂春光,如皋城中出现两位大家—李渔和冒襄。得全堂里,小部梨园弦索笙歌,海内名士云集行吟。清末,号称“红生鼻祖”的王鸿寿等一大批艺人编织了南派京剧的摇篮。并且南通话剧与中国话剧是“源头结缘”,相伴而行。春柳社的同仁欧阳予倩等随之在江海平原上唱起了雄浑的和声,大家赵丹也是从这片小土壤走向了全国。

昆曲,京剧,徽剧,木偶戏,黄梅戏,皮影,越剧,沪剧,扬剧,扇子戏等,活跃在南通海门,启东,海安,如皋,如东,港闸,通州等地,给南通戏剧带来活跃生机。

(3)哨口板鹞

中国风筝素有“南鹞北鸢”之称。南通板鹞,是江苏南通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属于南派风筝的一种,全国绝无仅有。它以阔大、扎染、布满哨子、音色宏亮而成特色,能在空中发出如大提琴般低沉,如哨子般尖亮,如黄鹂歌声般婉转的音色,是名副其实的“风中之筝”。

作为南通文化艺术的代表,这三大艺术当之无愧,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向我们更好的展现了南通人文的魅力。

结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底蕴造就了江海文化独具特色的一面。在江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影响文化的产生与继承。作为过渡地带,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交汇和巩固,江海文化的南北风韵才日渐显露出来。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南通文化,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在沿线国家(地區)举办的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舞台艺术、造型艺术、文化遗产等各领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组织大型多媒体歌舞秀《梦?江海》赴日本进行商业演出,组织如皋木偶、如东杂技等特色民间艺术以及蓝印花布、扎染、陶瓷、红木雕刻等传统制作技艺走出国门,策划推动南通书画名家主题展览对外交流,在更广领域展示南通文化风采。

作者简介:

张晓波 (1996.6),男,汉族,江苏太仓人,本科,南京工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能源与动力工程。

猜你喜欢
南通人文发展
人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文绍兴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