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7-05-31 00:42杜蕾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

杜蕾

摘要:创新教育在当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教育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是什么、怎样创新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及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并概括总结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实施创新教育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4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长期的过程,又是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小学、中学和大学不同的阶段,对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的目标不尽相同。其中,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教育的关键。然而,现实教学实践却告诉我们,长期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制约教育创新。

二、影响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

1. 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的认识基础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劳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教师,常常是按照某种常规或程式周而复始地从事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不带有明显的创造性特征,因而工作平平,无所建树。我国现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影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师道尊严的观念,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在有利于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也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性。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导致平日里不在意学生富有创意的设想、举动,尤其那些文化课成绩平平的学生,教师的一声呵斥,一个冷眼甚至于视若无睹的疏忽,都有可能浇灭其幼稚心灵闪烁的创新火花。

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基础

实施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傳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搞笑、激烈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开创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学生入学之初,无不对学校充满了无限的神往,将学校比作知识的殿堂、成才的摇篮,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就会有不少学生对我们的学校产生某种畏惧感,认为生活枯燥乏味,很多未做完的“五彩梦”化为泡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学生对学校、对教育都不再感兴趣,还谈什么创新教育。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严格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宽松的学风,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3. 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模式教育转向多样化教育,从气闷僵化的教育转向生动活泼的教育,实现上述三个“转向”,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模式,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摒弃这种旧的评价模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评价模式,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课堂设置、课程标准等方面均需重构,其中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关键。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1. 合理运用环境的意识,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大的外部动力,个人的精神和道德建构欲望与目的的模型,都随着社会的构成的每一次变化而变化。因此,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历史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而教学的目标就是把历史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在21世纪能否实现伟大的复兴,其关键是民族的创新能力,而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强弱,要取决于作为创新主体的青年人的创新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应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不仅是比谁的知识掌握的多,更需要比谁的创新意识的紧迫感。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具体事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授“化肥”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人类粮食的问题,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果按照传统的思维方法要增产粮食就要增加化肥的产量而化肥产量的增加避让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就会造成更多的环境污染。从而又会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因此要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只靠增长化肥的产量不行,而应另找出路,这就需要人类的创新,而现有的生物技术和转基因工程应该是一条新的途径。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水污染、空气污染和新材料等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讨论使学生形成创新的内驱动力。

2. 创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环境

创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首先要解放教师。解放教师并不是指教师可以随心所欲,而是指学校应把教师从繁重的无效劳动中,从封闭的教室里解放出来,帮助他们走上一条高效高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之路。学校应给教师“松绑”,即不下达升学指标,不按学生名次评价学生,不搞课外补课。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桶水”还是“半桶水”,还是“污水”,是“新水”还是“旧水”,是“活水”还是“死水”,看一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3. 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去想象、去思考;要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以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想中做,在做中想;要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要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即使不切合实际,教师也应该肯定学生敢讲自己观点的勇气。如果不给学生民主的氛围,学生一般是不会或不敢提出与课堂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其思维也不易发散,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可以认为,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4. 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允许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和相关内容为题,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从多个角度学习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使学生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循环往复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

5.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目前中学化学知识中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是主要矛盾。近几年来,考试中客观性试题份量逐渐增大,使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更不注意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多数化学习题偏重于单向思考求得唯一答案,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解题方法模式化,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狭窄,在条件变化时缺乏应变能力;不注意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学生的知识孤立呆板,不能融会贯通,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通过做习题来巩固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而语言是思维的武器,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靠它来对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的,动手实践则能直接刺激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所谓发散式求异是一种从多方面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先导。求异创新的愿望越强烈,独立思索的热情也就越高涨。在学习中,表现出不满足于一般的间接传统的观念演说式的实验,现成的理论模式及陈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喜欢独辟蹊径,提出新见解新思想,谋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一题多解”是常用的也是工艺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例如,物质鉴别方案的设计:鉴别Na2CO3、HCL、BaCl2三种溶液时,可用加试剂多步鉴别法,一种试剂一种鉴别法,也可不用加试剂,被鉴别物质相互鉴别法,它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方法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养成求异的习惯,使求异思维得到训练。

当然,实施创新教育不是简单轻松的话题,也不是随着人人的意愿一蹴而就。它涉及面广,需要社会各界与教育界联动,但不管怎么说,它已挟着知识更新经济的劲风无可辩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临渊羡鱼,莫如退而结网”,只要努力去做,就定会把一个崭新的教育呈现给21世纪。

(作者单位:陕西省泾阳县中张中学 713700)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创新型人才创造性思维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