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去,精彩无限

2017-05-31 00:44范旭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教师

范旭锋

摘要:本文指出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如何渗透文化意识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意识;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46

一、引言

每个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语言和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能折射出该语言所属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文化是语言的土壤和支撑,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联系。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努力做到“To be bilingual is to be bicultural (掌握两门语言就是掌握两种文化)。”

二、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1. 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英语学习过程通常被简单地认为是一种语言知识的接受与传承。教师花大部分时间进行语法和词汇的讲解,而忽视了英语文化背景的介绍和具体语言环境的创设,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学生在使用英语时有“中式思维”的存在了。如2013年高考浙江卷单选第一题:“Hey, can I ask you a favor?”“——Sure, ”答案为“what can I do for you?”然而,很多学生选择了“how is it going?”他们把这句话理解为“怎么了?”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别人向你求助,你热心地问一句“怎么了?”似乎很合情理。其实非也,在英语国家“How is it going?”用于熟人之间的打招呼,类似于“How are you doing?”“ Whats up?”等问候语。所以,在这里使用“How is it going?”很不得体。

2.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有利于英语语言的理解

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也是逐渐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过程。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如在英语国家尤其是以“American Dream”为立国理想的美国,人们崇尚的是自由主义,朋友交往比较注重私人空间与隐私,因而忌讳年龄、婚姻、收入等话题。这恰恰和中国人推崇的集体主义相反,我们更会关心朋友的私事。例如一个美国人向你打招呼“How are you?”其实他并不是真想知道你的近况,所以一句“Fine, thank you.”是最合适的回答。

3. 文化意识的渗透有助于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反之,学生会逐渐失去祖国意识,對本国文化也会漠不关心。如201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书面表达涉及到中国结的介绍(外观、象征意义、价格等)。据笔者调查,真有不少学生说不清楚中国结的象征意义。所以,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提高文化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的途径

1. 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

(1)寒暄

中国人朋友见面时喜欢问“吃饭没?”“去哪里啊?”等,然而西方人一句“How are you?”就能表达彼此之间的问候。若是较熟的朋友,多用“Hey, hows it going?”“Hi, whats up?”等。回答用“Fine. / Pretty good. How about you?”就可以。如果一句“Good”就此结束,说明不想回话,或者暂时不方便说话。有时接一句“Its a fine day, isnt it?”或“Did you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last night?”之类的话,说明还想继续谈下去。对于课本中“ How do you do?” “I am 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样的对话,现在在英语国家已经很少出现,也失去了它的实用性。

(2)称呼

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喜欢用“Good morning, teacher!”来向教师问好。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就曾经在《语言与文化》一文中提到“在英语国家中teacher绝不可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明白,此时要用sir / madam / Mr. Huang / Miss Li / Ms Li等来进行称呼。实际上这种称呼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

(3)谦虚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会贬损自己以示谦虚。然而,西方人则会欣然接受赞扬。如你请一西方人吃饭后他感谢你时,你可回答“My pleasure.”即可。若你回答“Where? Where? The dishes are not delicious.”你的朋友会对你的回答感到困惑,这样就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2. 激发学习兴趣,拓宽文化渗透的渠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其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也会成倍增长。教师可以通过下面两种途径提高文化渗透的趣味性:

(1)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与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宗教、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有相关联系。教师通过对个别典型词汇的文化内涵发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单词看文化的意识。下面笔者举几个例子:

例一:词汇表层意义背后的文化内涵。如“peasant”,我们认为是“农民”之义,而在英国国家被视为“乡巴佬、没教养的人”,含贬义色彩。再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在汉语中这被视为“无组织、无纪律”,而在英国文化中,这恰恰体现了“以人为本,崇尚自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观。

例二:含动物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英语听力练习中经常听到这么一句“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now.”這句源于北欧神话,传说猫和狗都是掌管暴风雨之神奥丁的随从。他们一出动,就会引起狂风暴雨。再如“a lucky dog”(幸运儿),在英语文化中“dog”一般都具有褒义,然而在汉语文化中贬义居多。

例三:色彩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如“He looks blue today.”(他今天看起来很沮丧)、“a blue Monday”(倒霉的周一),从中我们发现在英语中“blue”含贬义,有“忧郁、沮丧”之义。而在汉语中蓝色代表着“纯净、安宁”。再说汉语中“红色”代表“喜庆、庄重”。在西方人眼里红色是血液的颜色,代表危险和流血,如“a red battle”(血战),而在老一辈的中国人眼中多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一场光荣的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的战争”。

(2)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课题研究与讨论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英语文化进行课题研究。如何选题,制定计划,选择方法,人员分工,信息收集,课题论文撰写以及成果展示(以PPT形式进行班级汇报)。特别是在选题、论文撰写和PPT制作环节做好指导。

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手段收集信息,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师还可以使用胡文仲教授在《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一文中介绍的一种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含跨文化交际和文化冲突的影片,如《喜福会》《刮痧》等,这些影片凸显了中西文化中的深层冲突。在观看之后,教师可以把影片中的一些问题和想象罗列出来,并仍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教师总结。

3. 循序渐进,从有意识的培养到无意识的感知

英语语言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文化意识的形成更是细水长流的,它贯穿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教授英语语言的同时逐步渗透英语文化,帮助学生理解、思考与本族文化的异同,辩证地接受英语文化,使之内化为自己文化修养中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养成习惯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渐渐地学会捕捉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气息,最终建立一种无意识的文化感知体系。

四、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英语语言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自身就要有文化意识,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始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且持之以恒,直到学生能自觉地体会到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气息。只要能跨出这一步,必将精彩无限!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龙山中学 315300)

猜你喜欢
文化意识英语教学教师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秋天在哪里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美育教师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