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试作弊的成瘾及对策

2017-05-31 10:07李锦峰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考试作弊根源现象

李锦峰

摘要:多年来,考试作弊行為屡禁不止,且逐渐呈现作弊手段科技化、作弊范围扩大化和作弊目的金钱化的特点。作弊现象不仅表现于学校考试,而且出现于社会各类考试;不仅盛行于在校考生,甚至蔓延于社会各类考试人群。其弊端是直接危害社会公平、破坏社会正义、威胁传统美德,并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公众心理失衡,给人们带来安全危机以及心理焦虑,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就简要探究了考试作弊的现象、根源以及防范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关键词:考试作弊;现象;根源;防止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121

一、考试作弊现象分析

1. 考试作弊形式多样化。考生除了惯用的夹带材料、偷看、抄袭、传纸条外,还使用作弊器材传递答案,有的串通监考教师内外勾结作弊,还有的请“枪手”替考……最可怕的是集体作弊,真可谓是无孔不入,无奇不有。过去考生作弊一般较为隐蔽,但近几年来已趋向公开化、群体化、高科技化。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端,甚至已经发展成团体作弊。有越来越多的考生认为考试作弊是正常行为,没有认识到考试作弊的危害性,也不觉得作弊行为是错误的,甚至是违法的。

2. 考试作弊主体多元化。考试作弊的主体主要有考生本人,其动机单一,表现方式较为简单。除此之外,部分监考教师基于金钱或其他利益,丧失师德助考作弊,其较为隐蔽,对考场舞弊行为不批评、不制止,故意放纵,有的甚至利用高科技手段与考生串通作弊。这种监考教师带头作弊行为,为考生树立了毫无诚信、虚伪欺骗的反面形象,让学生无心向学,严重影响了考生的价值观。更有甚者,考试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监守自盗,故意透漏试题,泄漏答案。随着网上阅卷工作的开展,评卷人员的作弊现象已较为少见,但考试评卷人员作弊的危害远远大于其他作弊方式,引起的危害是十分巨大的,是最严重的作弊方式。

3. 作弊工具现代化

考生的作弊工具日益现代化,作弊手段越来越隐蔽。透明纸缩印、对讲机、针孔摄像头、无线隐性耳机、骨感耳机、还有隐藏耳机的皮带、钱包、腕表、纽扣、橡皮、眼镜等。作弊技术不断升级,信息技术、缩微技术、反侦查技术、音频视频处理技术——在此领域展露自己的本事。

4. 作弊团伙扩大化

作弊需求的日益增加导致了作弊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越来越多的作弊团伙出现在各大考试中,他们有的推销作弊产品,有的专门做考题,有的传送信息,有的观察“外面”动静,密切配合,协同作战。还有充当替考的“枪手”,在网上招揽“生意”,而且“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英语等级考试、自学考试、成人高考、职称考试、执业资格考试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严重危害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

二、考试作弊根源分析

考试作弊现象的出现,既有一定的心理原因,也有复杂的社会原因。既有显而易见的表面原因,也有较深层次的潜在原因。

1. 诚信教育的缺失

诚实守信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弊本身带有欺骗性,是诚信缺失的表现。现代教育之所以会如此缺乏诚信,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脱不了关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们的道德水平远没有达到把诚实守信作为一切行为活动的准则。

除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外,我们不得不正视教育本身的问题。诚信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小树立诚信理念,形成诚信品质。其次,教育本身就有责任保证诚信,教育必须对受教育者、社会乃至国家保证诚实守信。必须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诚信教育,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必须要具备优良的诚信品质,这是衡量青少年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

2. 考生人格意识扭曲,缺乏是非观念

考试不仅是对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一种测评方式,更是对人的思想品质的考验。如何对待考试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作弊反映了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境界,是自私和不诚实的表现。一个在考试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人,很难想象走上社会以后,遇到与自身利益相冲突的事情时,会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因为他的知识层次与精神境界的构建往往处于极不协调,甚至相游离的状态。由于人格意识扭曲,品德修养较差,缺少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精神,纪律观念淡薄,自律意识薄弱,行为性格发展水平低下,这是造成作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再者,现行的考试制度常常唯分数论英雄,一考定终身,考试成绩成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最主要标尺。因此,有的考生缺乏是非观念,参加考试的动机仅仅就是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种动机的影响下,考生本人就产生了许多不健康的考试心理、从众心理等,从而在这种动机的驱使下就出现了考试作弊行为。

3. 考试内容和方法存在缺陷

考试作为一种测量和选拔人才的手段,其科学性和合理性都是相对的,其作用也是有限的。特别是大规模的选拔性和水平性考试,其局限性更大,往往存在着一系列两难选择的矛盾。重视学习、重视考试、重视学历的传统,以及现行的学历本位的人事制度的影响,是考试的异化作用增大,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表现在考试内容、方法上,存在不少弊病。在考试内容上,统一性过强,兼顾个性不足,考科目设计刚性有余,弹性不足。考查记忆的知识多,易助长考生猜题押题的侥幸心理;考试卷种单一,多数都采用同一类题型,举凡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这些都很容易抄袭,特别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只要瞥一眼就可以看到对方的答案。

4. 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

由于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拉关系、走后门、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现象渗透到一些行业部门,被人们称为“一块净土”的考试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饶人是福”等观念在相当多的监考工作人员头脑中存在;不少人持无原则的同情心,在监考时放宽纪律要求,得过且过。尤其是大规模的社会性考试,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人情问题,诸如熟人、亲友、上下级、权力部门等的介入,给监考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舞弊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5. 考务管理滞后

随着标准化考试五大系统的不断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教育考试各个环节基本趋于规范,但考务管理中的监考队伍建设仍然滞后,适应不了现代大规模教育考试的要求。以高考为例,监考队伍仍然沿用“考前组建”“考试监考”“考后解散”的传统模式,缺乏稳定性、连续性,未进入监考人员数据库。“临时抓差,匆匆上岗”再加上违规处罚不力,致使一部分监考人员业务不过硬,责任心不强,临时应付,得过且过,无形中助长了考生的作弊行为。

三、防范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

1. 注重考生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是重要的一环。人的行为是受观念影响的,从小接受诚信教育,树立诚信做人、做事依靠自己的实力、不受利益诱惑。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诚实的人格,克服虚荣、侥幸和自制力薄弱等心理因素;教育引导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获得好成绩的,真实成绩不但是能力的证明,而且可以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光明磊落的胸怀,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人生价值的重要一步。但是,仅有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如今的作弊是一种社会病,有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仅从学校、从考试单位出發来解决它,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特别是从成人做起,“权钱交易”的例子有不少,通过作弊而获利的“榜样”自然会产生无穷的号召力。只有在成人世界中都树立起一种真正诚信做人做事的榜样,大家都以诚信为荣,以作弊为耻,诚信者受到尊重,获得荣誉,成为榜样,作弊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人人喊打,无处藏身,才能形成一种社会风气,解决作弊问题才真正有希望。

2. 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改革招生考试制度。素质教育不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唯一标志,但绝不是取消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作为客观、公正、公平地选拔人才的一种依据。现行的考试制度,从出发点到形式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给舞弊者以可乘之机,使舞弊者甘愿冒险。因此,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亟待推进,加强发展性评价,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由“选分”转向“选人”,由“一考定终身”式的选拔认定方式转向综合考查和全面评估,真正使这一手段具备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3. 强化考试全过程管理。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是预防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途径。因此,要逐步打破一卷定终身的模式,加大实践能力的考核力度。要注意考试评价过程化,增加学业水平成绩。在考试的组织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强考试前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强化教师、学生对考试作弊危害性的严重后果的认识,形成对考试作弊者强大的舆论压力。二是要加强考点、考场规范建设和考试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完善监考人员和评卷教师的选聘、考核及奖惩评价制度,并逐步使考试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责任趋于统一。三是要加大各级巡视视察力度,对考试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排除干扰,及时处理考试期间的突发事件。

总之,考试作弊现象作为一种社会衍生物,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以根治,必须坚持长期作战的思想,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减少考试作弊行为的发生。

(作者单位:山西省武乡县招生考试管理中心 046300)

猜你喜欢
考试作弊根源现象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中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分析及其管理对策
高职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讨与应对策略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
大学生考试作弊动机分析及对策
第四章光现象
动机和态度对学生考试作弊的影响模型研究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