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民间谚语里的养生保健内涵

2017-06-01 11:28王雪艳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养生傣族保健

王雪艳

[摘要] 傣族民间谚语内容丰富,包罗甚广。其中,包含着医学知识和医药文化内容的养生保健谚语俯拾皆是。本文从饮食、环境、卫生防疫、民间草药和土方等几个方面对傣族独具民族特色且富有实用价值的养生保健理论及实践进行阐释,呈现傣医药优秀的知识和文化。

[关键词] 傣族;民间谚语;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 R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b)-0177-04

[Abstract] Folk proverbs in Dai nationality are all-inclusive. Medical knowledge and medicine culture are among them. The thesis mainly elucidates dietary, environment, epidemic prevention, herb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ure, from which the unique and practical health care in Dai nationality can be reflected. The splendid knowledge and culture in Dai nationality can be seen as well.

[Key words] Dai nationality; Proverbs; Regimen; Health care

谚语“树无害虫长得茂,人无疾病全家乐”“健康的穷人比多病的富人幸福”,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健康和幸福的渴望。而要获得和保持健康就要注重养生和保健。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傣族民众积淀了丰厚的养生文化和丰富的实践方法,在民间有着深厚的认知基础。

1 饮食与养生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及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傣族民众形成了特有的饮食体系和饮食习惯,这在养生保健与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1 饮食体系

傣族多居住在湿热的河谷低海拔地区,出产优质稻米。从谚语“甑子里有糯米饭,太阳落山心不慌”“十块毫崩,顶不上一团糯米饭”“锅桩石愈烧愈硬,糯米饭愈揉愈软”就可以看出糯米饭是傣族民众钟爱的主食。除了糯米饭,糯米加工成的食品也在傣族地区深受欢迎。“毫崩变大靠火烤,牛皮变泡靠油炸”“冷油炸不泡牛皮,冷火烤不泡毫崩”,这两句谚语里提到的“毫崩”就是用糯米制成的粑粑,有甜咸两种口味。糯米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能,常食对身体有益处。傣族人制作和盛放糯米饭的方式非常讲究和有特点,就如谚语所说“傣家煮饭不一定用锅,傣家做菜不一定用火”。傣家竹筒饭闻名四海,将米和水装入竹筒内架起火来烧,熟后即剥而可食,糯米香、竹香融于一体,香甜可口。最好的烧制竹筒饭的竹子是云南珍贵稀有的竹种香糯竹,它含有人体必需的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其中特有的香竹黄酮更具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等自然保健功效[1-4]。除了竹筒,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芭蕉葉也是盛饭的器皿,平日下地干活或出门办事,用芭蕉叶包一团糯米饭,里面塞上辣椒、酱、酸菜之类的,饭菜就都有了,揣怀里或放包里,饿了的时候直接打开来吃也不需要碗筷。芭蕉叶在傣族地区可谓就地取材,非常方便,而且它对好多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民间认为还可以预防瘟疫。一支竹筒饭或一包糯米饭,取材生态、环保,携带方便且营养价值高,蕴含了傣家人的生活智慧与保健意识。

谚语说“傣和鱼不分家,再穷也有鱼干巴”“无鱼难咽饭,有鱼百样菜”“鱼是鳝鱼甜,肉是狗肉香”“江鳅耳边有毒箭,吃起来却很香”。因为多居住在溪流河边,获取的水产品非常丰富。鱼类资源不仅满足了人的味蕾而且因为富含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在补养身体方面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水里面的植物资源也被傣家人充分发掘和利用成为盘中美食、保健菜肴。谚语云“青苔好吃难捞起,鳝鱼可口不易捉”“澜沧江的青苔,勐腊街的酸笋”“水深青苔绿,浪急苔丝细”。青苔是傣族特有的美味。当三、四月又长又绿的青丝长成,人们便带着小筐到江流、池塘来采集。傣语称附生在江河中鹅卵石上的青苔为“改”,生长在湖中、鱼塘中的青苔为“捣”,这两种青苔营养丰富,口感最佳,可以煮、蒸、烤还可以制作成干的青苔片。因为它们长于清流之下,不受污染,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能防治疟疾,对消化不良、肺炎、气管炎有一定治疗作用,堪称天然绿色保健食物[3-6]。

谚语“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说的是傣族人爱吃、会吃。田间地头的野菜和令外人难以接受的奇异动物都可能出现在傣家人的餐桌上,成为大自然赐予的保健秘方。傣家人食用的蔬菜多为野菜,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常吃山茅野菜,身体健康不长癌”。这些具有保健价值的野菜在谚语中有大量的反映:“冬吃帕吃短,夏吃葱姜汤”中“帕吃短”指的是“鱼腥草”,又叫“折耳根”,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的功效,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众多喜欢食用,同时还被广泛运用在医学中,是兼具极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菜。“左手一把蕨蕨菜,右手一篓小鱼虾;山中的宝任我采,水里的肉任我拿”“蕨菜美名龙爪菜,七箩八箩不愁卖”“山箐边的龙爪菜,箐沟里的小鱼虾”,蕨菜味美,营养丰富,食用方法多样,虽微苦但具有清热解毒、润肠的药效。“雨后进山,一挑竹笋一筐菌”,傣族地区竹林茂盛,食用竹笋非常普遍,酸笋、苦笋等笋类食物都是傣家人的特色佳肴。竹笋味道鲜美,开胃健脾,富含纤维素有利于通肠排便,长期食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木耳香菌遍雨淋,只怕脚懒手不勤”,山中菌类丰富,采摘方便,以木耳为代表的山珍味道鲜美、滋补身体[7-9]。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人们喜欢食用昆虫并认为别具风味。谚语云“野猪觅笋跑山箐,女人打菌寻蚁堆”,这句话里就含有傣族特色食品酸蚂蚁、蚂蚁蛋。蚂蚁和蚂蚁蛋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天然食品,其保健和药物功能也不断地得到检验和印证[10-11]。

谚语说“青茶越嫩味越浓,米酒越陈气越醇”“不吃糯米饭不是傣家人,不会喝米酒不是男子汉”,米酒和茶是傣家重要的饮品。傣族人善种稻也善于用谷米酿酒,用糯米酿制的烧酒香醇甘甜,能解渴消暑、解乏提神、促进血液循环、滋润肌肤。傣族聚居地西双版纳是野生茶树栽培的发源地,普洱茶是其特产。傣族家家有茶罐人人会喝茶。茶有消食、解毒、提神的功效,长期饮用能起到延缓衰老、防病抗病的保健作用。

1.2 饮食调味与搭配

傣族饮食的口味以酸、辣为主。如谚语所表述的“酸叽叽菜胜过熟剁生”“多吃辣椒伤肠胃,不吃辣椒菜无味”。喜食酸辣是与傣族生活的环境、气候有关的。炎热潮湿的环境里,酸味食品能健脾开胃、消暑解热、促进食欲。还因为傣族人多进食糯米饭,尤其是外带的糯米饭冷了以后变硬更不利于消化,多吃酸食有益于消化。出于对酸食的偏爱,傣家人制作出许多带酸味的食品,如酸笋、酸菜、酸鱼、酸牛肉等。“酸笋煮鸡,不笑心也喜”“酸笋煮黄牛肉,美味胜过烤鸡”,以酸性食品搭配肉类,酸解油腻助消化,成为傣族饮食的一大特色[1-3]。辣则具有发散、活血,刺激胃肠蠕动,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潮湿的环境里多发风湿病,傣家人认为多吃辣可以除湿祛风。

傣族人爱吃烤制食品,谚语对此表述非常多:“竹楼上烤肉,满寨子飘香”“趁热吃烤鱼味道鲜,趁酒醉跳舞脚步圆”“烤鱼要快,烤肉要慢”。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常吃香香炒炒,脸上水色不好”,常吃香燥食物对身体是有很大影响的。为了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又吃得相对科学、健康,傣家人很讲究烧烤时各种调料、饮品的搭配与调和。首先是辅料和佐料的选择,“不栽香茅草,难做火烤鱼”,香茅草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的香料,含有天然的柠檬香味,有和胃通气、消毒、杀菌的作用。除了香茅草,大芫荽、荆芥、 薄荷、花椒、香菜等都是傣味烧烤的佐料[2,4,11],都具有祛风除湿、发散解表的功能。其次是饮品的搭配,吃烧烤时配以柠檬汁、酸木瓜水等酸味饮料[12],化解油腻,清热解毒。

1.3 饮食习惯与禁忌

傣族人在日常生活中还非常注重摒弃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见好吃的,想有两个胃,抬三个碗”“一顿猛吃猛胀,十顿只得喝汤”“吃饭只要七分饱,喝水别像水牛下箐沟”“少喝米酒壮筋骨,贪杯卯牢活见鬼”,这批评的是不知节制、暴饮暴食的行为[13]。《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14],吃得太多会损伤人的肠胃,时间长了还会产生疾病。而“嚼不细伤胃,咽太快呛喉” “饥时狼吞虎咽,肠胃留下后患”又说的是饮食过快、过急也会造成消化和肠道方面的疾患。“冷不吃,凉不咽,睡觉香又甜”“热汤刚出锅,莫要抢着喝”,饮食的冷热也要适度。《灵枢·师传》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14]。饮食过热或过凉都对身体无益,太热会灼伤食道和胃,太凉则伤牙齿和肠胃。“偏食者厌弃的食物,就是他最好的补药”“拣嘴病多,爱哭泪多”,挑食会造成营养摄入的不均衡,对健康无益。“生病怪嘴馋”“吃啥莫告诉忌嘴的病者,有啥莫通知贪财的匪贼”,告诫人们生病服药期间如果不遵医嘱,不守禁忌,任性飲食会加重病情。

2 环境与养生

人的健康、寿命和环境关系密切。正如谚语所说“水土好,疾病少”,基于此认识,傣家人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和居所环境。

2.1 生态环境

傣家人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深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生存与保持健康的基础,因此对自然环境非常看重和爱护[15]。谚语有这样的表述:“森林是气候的梳子,绿色是生命的象征”“森林是大地之肺,大地是万物之母”“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傣家人深切认识到森林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净化环境的功能,植树造林就是造福自身。“热带河谷森林密,砍了树木猴不聚”“林好鸟自投,鸟多林更稠”,保护森林植被既为动物守住了饮食、栖息、繁衍的场所,又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自古逐水而居,傣家人自然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树美需要有叶,地肥需要有水”“水库装满水,不怕田张嘴”。并懂得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能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如谚语所云“水满塘,谷满仓,修沟就是修谷仓”“水源头解便,害了沿河一大片”。

2.2 居所环境

“燕子做窝用烂泥,傣族盖房用竹子”“竹筏不怕浪打,竹楼不怕水淹”,傣家民居竹楼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架空养家畜或放置生产工具,有利于防潮湿、避虫兽。用有缝隙的竹笆做楼板和墙,便于通风和透气,前廊开敞光线好,保证了充足的日照[16-18]。这样取材方便,经济实惠的竹楼也满足了人们对健康居所的需求。此外,傣家人还追求生活环境的绿化和美化,在庭院内栽植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如谚语所描绘的“寨子是大果园,楼院是小果园,浓荫下面才住人”“惜土如金种三层,椰子、槟榔空中园,酸角、芒果窗边园,花生菠萝地上园”“竹楼前后瓜果香,防风防火又遮凉”“窗前种果,晒台栽花,椰子槟榔围篱笆”,绿色、优美的生活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有利于颐养性情,保持身心舒畅。

3 卫生防疫

傣族民众对保持清洁卫生是防治疾病的基础这一认识由来已久,并积累了丰富的卫生防疫经验。

3.1 居室卫生

谚语“寨子常打扫,人康畜兴旺”“无事勤扫院,强如进药店”“别满地吐唾沫,别满屋丢烂衣裳”,教人要经常洒扫,保证室内外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炎热潮湿的环境里,蚊虫本来就较多,肮脏的地方更容易滋生蚊蝇和细菌,“别看蚊子小,疟疾一来全寨倒”“消灭蚊虱蚤,疾病自然少”,苍蝇、蚊子、跳蚤等都是疟疾、乙脑等疾病传染的媒介物,消灭害虫是控制发病源头的有效措施。除此之外还要在生活细节中进行防疫消杀工作,就如谚语所告诫的“宁可织布缝蚊帐,不必花钱请摩雅”“睡觉懒得挂蚊帐,生病急坏爹和娘”。

3.2 饮食卫生

俗话说“病从口入”,傣族人非常强调饮食卫生对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的重要意义。因为气候炎热,傣家人喜好生冷。“傣家楼房不缺竹子,傣家的名菜不缺剁生”“剁生头碗菜,男人个个爱”“麂子肉剁生,醉哑男人口”。“剁生”是生食名菜,肉类、蔬菜配以调料都可以剁碎、捣烂食用[3]。但吃生肉存在寄生虫感染的危险,因此,傣族人在认识到“条虫不怕剁生细,就怕沸水煮透肉”的卫生知识后就改用熟肉制作熟剁生。肉食要煮熟才能食用,水也要煮沸才能饮用,谚语“涨水烫病魔,喝了体健康”强调的就是不喝生水。生水一是太过寒凉,二是如果被蚊虫、灰尘杂物等污染后直接饮用就容易引起身体不适。“蔬菜多洗洗,疾病不找你”“生菜不洗蘸喃咪,不到半夜找摩雅”“若要全家不生病,锅碗瓢勺洗干净”,食材和器皿也要保持清洁卫生,带有污染物的蔬菜和饮食用具会将细菌带入人体并可能因此染上疾病。“舍不得吃,变酸更吃不得”“吃饭只能八成饱,喝茶莫喝过夜茶”,吃过夜、过期的已经变质的饮食会引起胃肠道方面的疾病。“水源头解便,害了沿河一大片”,如果生活饮用水受到污染也会引发肠道疾病,要保障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卫生就要保护水源,清除污染源。“不洗手不配吃抓饭,不浴身不能上帕垫”,傣族人习惯用手捏饭吃,因此也特别强调个人卫生,养成吃东西以前洗手的习惯。

3.3 个人清洁卫生

谚语“人爱干净,病魔远离”,强调了个人的清洁卫生在防病抗病中的意义。保持个人清洁就要常洗澡,“住房要勤打扫,人要勤洗澡”“洗澡为身体清洁,除垢为皮肤健康”,洗澡不仅可以去除污垢,还在炎热的天气里起到降温解暑、清爽神志的作用。此外,还要勤换衣洗衣,“要想干净勤洗澡,要想常新勤更衣”“洗衣不洗澡,臭气不会跑”。在洗浴方面,傣族人有自己的天然洁净去污材料,谚语“想要头发美,柠檬汁加淘米水”“椰汁洗发,白发变黑发”“椰子油洗头,秀发黑又柔”就透露了傣族人美发、护发的秘诀。柠檬汁有杀菌作用,淘米水富含B族维生素和氨基酸能够帮助头发生长、黑亮[19]。椰子油则可以预防头发分叉,防止头皮屑并保护头皮。谚语中还有对洗浴方面的忠告,如“不要在三月下河,不要在十月串姑娘”,傣历三月是冷季,天气冷河水较凉,没有养成冷水浴习惯的人下河洗澡容易生病。“不流动的水别洗头洗澡”“沼泽里洗澡,先把棺材找”,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不流动的充满污染物的水里洗浴对健康自然是有危害的。

4 民间草药和土方

4.1 利用民间草药防病治病

傣族居住的地区生长繁殖着很多种类的热带植物。人们在对这些分布广泛采集方便的植物长期利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具有防病治病的药效。这些药物资源最终成为傣族医药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如谚语所云“出门便是草,草中有百药”“傣家的田坎坐下都有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一屁股坐下三棵药”。人们充分相信和肯定草药的药用价值,“百病自有百草药”“草药草药,根根棵棵驱病魔”。因此,民间有着丰富的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经验,如“饱肚的藤山药,消食的鸡素果”“向车梅子根,治胃病断根”。

4.2 运用民间土方医疗保健

除了采草药防病治病,民间还有许多具有医疗保健作用且效果奇特的土方。如“米酒生姜炖大头鱼,偏正头痛可治愈”“米酒生姜猪脑髓,隔水炖食治头疼”,大头鱼和猪脑髓都有益脑髓的功效,用以治疗头痛、头晕目眩、神经衰弱。“烟酒熬夜声嘶哑,橄榄竹叶煨绿茶”,橄榄清热解毒利咽,竹叶有清心凉肺的功效,绿茶则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作用,三者混合煨制的饮品能清热、消炎,缓解咽喉不适。“香茅草水清凉剂,洗在身上痱子退”,香茅草含天然柠檬香味,用熬煮后的水洗浴能润湿皮肤,消毒、杀菌。“娃娃周身长痱子,黄瓜屁股擦能止”,黄瓜具有除热、利尿,清热解毒的功效,用黄瓜擦拭身体能起到消痛、止痒,缓解痱子症状的作用。“香木瓜熬汤,产妇喝了奶不干”,人们普遍认为木瓜酶对乳腺发育有帮助,食木瓜还有增加乳汁的效果。这些民间疗法使用的原料多是生活中常见之物,取之方便,方法简单易于操作。不用药或少用药就能防病、治病这表现出傣族民众的极高智慧,也彰显了傣医药的强大生命力。

5 结语

傣族民间谚语以轻松、生动的形式向普通百姓呈现了祖辈在与生活、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所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是傣族优秀的保健知识和养生文化的传播载体,值得引起重视。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研究,能使它们成为医学科学的补充,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亚朝.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4(5):54-58.

[2] 赵玲,张林屏.环境伦理视角下的傣族食品与健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3(2):39-47.

[3] 高徽南.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审美特征[J].文山学院学报,2012,25(4):14-17.

[4] 岩香宰.西双版纳傣族饮食文化[J].今日民族,2014(1):20-22.

[5] 王文光,姜丹.傣族的饮食文化及其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6(3):34-39.

[6] 李雁丹,覃基煊,彭江云.浅谈傣药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6):2-3.

[7] 徐梅,吴永贵.浅论傣医药文化的“药食同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2(2):67,70.

[8] 杨云波.浅议德宏傣族的生态文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6):199-201.

[9] 赵青.西双版纳傣族竹文化浅说[J].青春岁月,2014(10):460-461.

[10] 伍琼华.傣族医药与文化[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6):53-56.

[11] 王婧,张超.傣族饮食中的傣医养生观浅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11(11):74-75.

[12] 潘玉梅,刘宏茂,许再富.西双版纳傣族传统饮料植物利用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6):653-664.

[13] 蒋力生.中医饮食养生要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 12(6):27-34.

[14] 黄帝内经[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214-215,716-717.

[15] 曾海燕,彭友良,黄之镨,等.从傣族文化与普洱茶的关系看环境、资源与人文的和谐发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2(2):61-63.

[16] 段家開.浅析傣族村寨中的生态文化[J].红河学院学报,2007,5(3):25-27.

[17] 付声晖.西双版纳傣族民居建筑文化背景浅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24-25.

[18] 李伟,冯红卫,陈伯平.傣族民居价值分析[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4):63-65.

[19] 邹惠莲,饶华.关于傣医在预防保健方面的初步探讨[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10(10):69-70.

[20] 钱韵旭,李莉,李晓蕾.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的傣族传统医药[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1):8-10.

(收稿日期:2016-12-25 本文编辑:程 铭)

猜你喜欢
养生傣族保健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浅论庄子的养生之道
浅说档案工作者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