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格淇
盛夏渐至,蝉鸣声烦。五月的广州,燥热难耐。一路赶来接受采访的成宝刚早已大汗淋漓,随着采访的展开,炎热的周遭逐渐在幽默风趣的交谈之中悄然散去,耳目所及,只剩下成宝刚的侃侃而谈。一个开朗、健谈、说话总带着笑声的汉子形象逐渐流露。在交谈中能够明显感觉到,随着“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顺利完成沉管隧道的合龙,作为广州海事局港珠澳大桥海事处的一员,成宝刚与海事处及千千万万关注大桥工程的人一样,重重地松了一口气。
“在大桥海事处的工作,说句实话,确实是很辛苦。大桥是世纪工程,受到了几乎全世界的关注,所以在很多工作尤其是安全方面,不敢有一丝懈怠。”成宝刚坦言,在港珠澳大桥海事处虽然实行上五休五,工作时间八小时轮班的作息制度,但因為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经常都是全天近24小时投入工作,熬夜、通宵都是常有的事情。面对如此浩瀚的工程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瞩目,自己的工作犹如在钢丝上行走。
2011年在黄埔海事处办公室因被各项文件材料撰写所“折磨”的成宝刚被调到了当时还是现场工作部的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时,长期漂泊颠簸的艰辛和趸船上鲜少业余活动的相对无趣,很快代替了他初次面对大海大桥的新鲜劲以及在趸船上对“无敌海景”的壮阔之情。但“燕赵之士多慷慨”,河北出身的成宝刚选择了坚持与坚守,毕业至今十年,其中七年的光阴,他都将自己的慷慨豪情寄托在了南中国的珠江口。辛劳的付出是有回报的,“交通运输部先进工作者”、“2016感动交通年度人物”、“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杨庆文式标兵”、“2016年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便是成宝刚深耕大桥海事处成果的集中体现。
“相比于我妻子来说,我对孩子的愧疚感还是比较轻的。我有二分之一的时间陪着孩子,她就只能有七分之一的时间陪孩子了。”谈及家庭,82年出生,早已度过而立之年的成宝刚总是笑着回答。在外人看来,他的家庭堪称圆满:一双儿女,大女儿即将入读小学一年级,小儿子则刚刚降生三个月。妻子是高中的同班同学,由于在医院妇产科工作,能陪伴孩子的时间要比他少很多。在成宝刚看来,其实两人工作都是非常繁忙的,但这样算是分工有序,待遇较高的妻子负责家庭的“经济问题”,空余时间相对较多的自己负责孩子的“成长问题”。
沉浮归天命,知足即长乐。在与他的对话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便是“幸运”,无论是面对自己工作所得的各种荣誉奖章,还是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他自己看来,自己的人生旅途似乎冥冥中都有安排。轮机专业毕业的成宝刚,按照专业,本应成为一名海员的他,因大学老师一句“你们这个专业能到海事局工作那就是发大财了”的玩笑话而转变初衷,他参加了海事系统的公务员考试,如愿来到了广州海事局。成宝刚自己也坦言,如果当时自己没有来到海事系统,目前的生活都将是不复存在的。“基层的海事执法工作虽然辛苦,但相对于难以上岸的海员生活来说,已经很安逸了。我很多成为海员的大学同学到现在都还没有结婚呢。”成宝刚在讲述自己的家庭和工作时,时不时都会发出笑声,透出对生活的知足和满意。
尝尽人后艰辛苦,换得人前光鲜面。世间哪有随遇而安的“幸运”,成宝刚的荣誉与美满,皆是艰辛的海上执法工作换来的。作为中国第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海事处”,其艰辛的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象。“除了工作强度大,休闲活动少之外,最令大家头疼的,还是晕船。”由于大桥海事处就驻扎在大海之中的趸船上,晕船是每一个在这里的工作人员都要应对的。每每提及,成宝刚都会庆幸自己不晕船,但高强度的工作和趸船上难得的休闲活动,依旧令成宝刚有苦衷,渐渐地,兴趣爱好也围着如何消解工作积累的疲乏而展开。“我的兴趣爱好只有两个,一个打篮球,一个看书。因为工作对体能、精神的消耗太大,需要锻炼身体,放松精神,另外业余时间看看例如莫泊桑,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这也是趸船上难得的放松。”
如今,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近完工,这座大国工程也将要在今年年底正式通车,而作为目睹着大桥从无到有的成宝刚,似乎正应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大桥完工之后,我没有调到其他部门的想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我可能还是会在大桥海事处继续着大桥竣工之后的维护和支持工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成宝刚一路走来,看似一帆风顺,平平稳稳。实则无论是和睦的家庭还是大桥施工以来的“零事故”,皆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争取而来的。他笑称,自己比较笨,不会思考太多,就是踏踏实实干活。或许,正是他的踏实,才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成宝刚。大海有情,大桥有义,愿甘为“孺子牛”的成宝刚,继续坚守着海事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