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舌头也“踏青”

2017-06-02 13:59梁智华
中老年健康 2017年4期
关键词:刀鱼田螺春笋

梁智华

清明前后,正是人们出门踏青、春游的大好时节,同时也总会有不少应时美味令我们怀念。特别是中医更加讲究饮食养生,提倡多吃时令菜,尽量别吃反季节菜。所以,我们在外出踏青、春游的时候,不妨让舌头也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去尝尝春天的鲜嫩滋味——

喝一杯“明前茶”

时下,正是春茶上市的时候,也是品尝“明前茶”的大好季节。所以,对茶叶来说,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分界线,“明前茶”与“明后茶”的区别是很大的。“明前金,明后银”,意思就是说过了清明节,茶叶的品质和价格就下降了。

懂得些茶叶的人都知道,在江南茶区,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通常茶树在“春分”时才开始萌芽,在“清明”前开始采茶。由于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通常一个非常娴熟的采茶工,一天也只能采半斤鲜叶。而4斤鲜叶才做1斤干茶。最后再经过筛选、精制。经过验证,每斤干茶,其芽头通常在6万个以上。物以稀为贵,这样一来“明前茶”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而这一时期的茶叶内含物质特别丰富,水浸出物含量高,叶绿素含量也高,尤其是叶绿素A含量较高,因此制成的绿茶色泽绿润,冲泡后根根直立,煞是好看,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再者,氨基酸的含量相对后期的茶更高,一些具有清香或熟栗香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而具有苦涩味的茶多酚含量相对较低,使得茶叶入口香浓而味醇。

另外,清明前气温较低,一般无病虫危害,无须使用农药,茶叶无污染,因此春茶,特别是早期的春茶,往往是一年中绿茶品质最佳的。所以,众多高档名优茶,诸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均采制春茶前期,尤其是明前采制的茶叶,更是名优茶中的极品,成为茶友们推崇的“宠儿”。

炒一碟清明螺

在岭南一带,民间流传着“清明螺,赛肥鹅”的俚语。每年一到清明时节,人们就会念叨着这句话嚷嚷着要去吃田螺。因为,这个时候的田螺,刚由冬眠中醒过来,少泥腥气,趁着还没产子,清明田螺长得又青又大,味美体壮,正如古诗所说的一样:“一味田螺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

田螺又叫螺蛳,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个体不大,肉不多,其真正的肌肉只是螺口伸出来的头和足,因此在吃田螺时,我们只吃其肉,弃五脏而不吃。

螺肉不仅肥美丰腴,清爽可口,而且营养丰富。据分析,每百克螺肉含蛋白质10.7克,脂肪1.2克,钙214毫克,磷345毫克,还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核黄素等。此外,螺肉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的不少医书上都说它味甘咸,性寒,有清热、明目等功效,可以治疗痔疮、黄疸和尿闭等疾病。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家乡的食物》中就这样写道:“我们家乡清明吃螺蛳,谓可以明目。用五香煮熟螺蛳,分给孩子,一人半碗,由他们自己用竹签挑着吃。”

作为常见的家庭菜肴,炒螺的做法十分简单。先从市场上挑选大小适中的田螺,买回后用清水养两三天,每天换水两次,待它吐尽腹中污物,就可以开始食用了。炒螺时先将螺笃(尖)打烂,再加上辣椒、豆豉、蒜蓉、香料和油盐一起炒熟,端上桌便是一碗香味扑鼻、令人垂涎的美味佳肴了。

吃一顿新春笋

清明四月天,春雨细绵绵,正是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大好时节。每年立春之后,气温渐暖,春笋旺发,因其肉质鲜嫩,洁白如玉,清香纯正,营养丰富,在宴席上常常被人们配肉类烹炒,并作为山珍佳肴。因此,一到春笋上市之际,人们无不大快朵颐,陶醉在腌鲜笋、肉烤笋、油焖笋、竹笋黄鱼汤等美食的享受之中。据说,唐太宗很喜欢吃笋,每逢春笋上市,总要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笋宴”,他还用笋来象征国事昌盛,也用笋来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

人们喜爱吃竹笋的理由,除了味道清淡鲜嫩外,还因为竹笋的营养很丰富。竹笋含有充足的水分、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能吸附脂肪、促进食物发酵、有助消化和排泄,所以常食春笋对单纯性肥胖者大有益处。中医就认为,竹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

在岭南一带,人们通常把春笋美誉为春天的“菜王”。它的食用方法很多,炒、烧、煮、煨、炖等均可,皆成佳肴。可荤可素,可汤可菜,做法不同,风味各异。即使是一支大的竹笋,因其各个部位鲜嫩程度不同,我们如把它分档食用的话,也是各具特色的。如嫩头可用来炒食,或作为肉丸、馅心的配料;中部可切成笋片,炒、烧或作为菜肴的配料;根部质地较老,可供煮、煨以及與肉类、禽类一起熬汤,还可放在坛子中经发酵制成霉笋,等到日后用来炖食,也别有风味。

另外,在我国各地的地方菜肴中,竹笋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江苏的“如意春笋”、浙江的“南肉春笋”、四川的“干烧笋”、上海的“笋腌鲜”、“拌双笋”、福建的“鸡茸金丝笋”等等,都是风格清新、鲜美无比的佳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夹一筷蒸刀鱼

“春潮迷雾出刀鱼”是一句流传在江南一带的农谚。意思是说,清明节前后,正是食用刀鱼的最佳时节,这个时候的刀鱼肉质细嫩爽滑,鱼刺入口即化。过了清明,刀鱼的骨头发硬了,就失去其绝美的滋味,价格也会相应降低。正如人们常说的一样:“清明前细骨软如棉,清明后细骨硬如针。”

刀鱼,又名刀鲚、毛花鱼、凤尾鱼,与鲥鱼、河豚和鮰鱼一起,被人们誉为“长江四鲜”。每当春季,刀鱼成群溯江而上,形成鱼汛。前期刀鱼雄性多,体大,脂肪多;后期雌性居多,体小,脂肪少。“清明”后,刀鱼肉质变老,俗称“老刀”。刀鱼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银白色,肉质细嫩,肥而不腻,兼有微香,但多细毛状骨刺。

刀鱼不仅肉质细嫩,味极鲜美,而且营养也十分丰富,每百克含脂肪16.88克,蛋白质14克,磷191毫克,腴而不腻。早春入江的刀鱼,鱼体丰腴肥嫩,清洗不用刮鳞,因为鱼鳞中含有大量脂肪,经蒸煮会自动融化,变为一层清亮的油。吃的时候轻轻吮吸,鱼肉便能脱离细骨,清香爽口,回味不尽。

煮一锅荠菜粥

在岭南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意思就是说,清明节前后,荠菜茎叶鲜嫩,是一种宜吃的时令蔬菜,胜过吃什么灵丹妙药。

荠菜,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在路边或野地里随处可见。南宋大诗人陆游对它情有独钟,吟诗称赞:“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甚至说自己曾“春来荠香忽忘归”。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作画题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诗人苏轼对荠菜也非常推崇,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君若知其味,则陆八珍皆可鄙厌也。”

荠菜不仅是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民间除了流传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外,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春暖花开之际,正是采摘荠菜的好时节。在我国民间,古时有用荠菜预防春瘟的习俗,现在有些地方还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或在荠菜花盛开之时,采摘荠菜花佩带,以驱瘟祛疾。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不愧是一味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猜你喜欢
刀鱼田螺春笋
田螺姑娘的夏天
食春笋知春味
摸田螺
田螺
吃田螺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首批“家养”刀鱼最快2018年春季可上市
长江刀鱼价格疯涨
《春笋》中德“唤醒”
12种吃春笋de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