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传播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简析

2017-06-02 08:56魏祺航
今传媒 2017年5期
关键词:微传播生成机制网络流行语

魏祺航

摘 要:微传播是基于新媒体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传播模式,已深入地介入了当下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流行语诞生于信息时代,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变化。本文分析了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特征、生成机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正负效应,探讨了虚拟网络世界中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问题。

关键词:微传播;网络流行语;特征;生成机制;正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076-03

一、微传播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带来新契机

微传播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裂变式多级信息传播形态,在当今社会已深入地介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传播媒介多样,从早期的QQ、MSN,手机短信、彩信、飞信,再到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时效性高、覆盖面广、更新换代快。这些“微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发展,较之以往的传播模式具有根本性的跨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

微传播是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形态,而媒介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在原始社会甚至更早的前语言阶段,人类还只是猿猴,靠肢体动作和简单的“吼叫”传递信息,这种最初的将声音与周围环境联系起来的简单符号在劳动与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成了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于是人类进入了口语传播时代;随着人类发展,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文字传播时代到来了,文字在原始图画,记号或结绳记事基础上出现,推动了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得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大规模的、超越地理限制的社会管理和控制成为可能,古文明随之出现;随着中国造纸术、印刷术,古登堡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人类到达印刷传播时代,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书籍和报纸等印刷媒介的普及引起社会巨大变革;人类社会巨轮前行,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传播时代推动人类进入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现今,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为代表的网络传播时代更是人类传播方式的一次质的飞跃,人类开始参与到网络媒介实时环境中,发表言论,表达观点,抒发个性,网络流行语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加拿大传播学媒介环境學派一代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个被誉为信息社会、电子时代的“先知”的学者曾提出著名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还有他所预言成真的“地球村”等都着重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人类传播史,传播媒介的变革引起了传播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知觉、思维和语言表达习惯,改变了人类对事物的想象、理解、行动和记忆,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了新的社会行为类型[1]。

微传播应运时代而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延伸和发展。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和电子传播技术如报刊、广播、电视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信息系统,是专业的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虽然也有相应的反馈机制如读者来信、热线电话等,但受众对传播过程依然缺乏即时的互动和干预能力,总体上讲它还是一种单向式的传播活动[2]。

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人们进入了新媒体“微时代”,完全打破了大众传播单向操控的格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超过亚洲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总普及率达53.2%,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增长率为6.2%。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3] 。可见,微传播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正逐步成为主流传播模式,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公民获取信息,传递、交流、发表、反馈意见甚至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重要渠道[4]。受众在微传播时代已完全打破了大众传播单向操控的格局,不再被动接受,传播者和受传者不再具有明显的分界线,每个人都可以是内容的生产者和发出者,用户生产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受到追捧,人们来到一个新的,“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公民记者”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舆论及言论大背景更加自由和民主,从前无处发声的话语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病毒式扩散,网络流行语在这样的契机下迅速传播开来。

二、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从口语传播时代起,语言就是反映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巨大标志杆。早期社会的《诗经》《楚辞》《乐府诗集》中就有大量的“民谣”“顺口溜”甚至“歇后语”广为流传。语言就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中不间断地约定俗成,流行语作为时代的语言风标,它的起承转合准确反映出人们的情趣和心态[5]。或许因为交通、地缘、经济、政治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流行语并没有传播出去,而微传播时代为流行语言提供了很好的交流、保存与传播平台,使得这些口头语言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成为人际交流的重要符号。

1.现今网络流行语呈现的大致特征

(1)年轻化。我国上网人口基数大,其中年轻人占一大比重。《中国青年报》曾对人们日常使用的流行语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 89.8%的受访者表示日常生活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其中,“萌萌哒”“屌丝”“有钱,任性”“小鲜肉”“也是蛮拼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且行且珍惜”“心塞”“醉了”等流行语使用频率尤其高[6]。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话语表达方式。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事物,渴望认同,乐于交流,崇尚个性,热爱创新,追逐时尚,不愿意受约束。网络世界的匿名性和虚拟化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封闭的尽情欢愉的空间,加之年轻人学习、模仿能力强,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能更大范围地创造、使用和传播网络流行语,使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2)碎片化。当今社会被戏称为“速食社会”,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速度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生产、运输和消费的加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习惯,改变了人们的愿望和喜好[7]。最大的表现就在于“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大段的整块的时间成为稀缺资源,人们已习惯在零碎的时间里传播碎片化的信息,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的严肃的话语系统,转而寻求灵活变通的俏皮的话语表达方式,短小、新颖、直接、快捷成为微传播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典型特征。

(3)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周期短。网络流行语一旦形成,便会病毒式扩散至微博、微信、微视频、贴吧、QQ、豆瓣、APP客户端等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很多网络流行语在网络意见领袖的推崇和号召下得到大量转发,很快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网络流行语一般基于热点事件传播,具有热点事件固有的传播周期性,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我可能是遇到了假的……”还正热络,我们又被各种版本的“小拳拳捶你胸口”刷屏了。又由于多是网友转发,处于网络热事件的环绕下,网民易盲目跟风,进而加深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覆盖人群。加之网络流行语本身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快,“过一村换一店”,比起传统语言周期短。

2.网络流行语生成机制

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有以下两个层面。

(1)源于广大网友自行创作或在原有基础上改编扩充[8]。例如,网民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而模仿自创的“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还有“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感觉自己萌萌哒”等;另有一些四字新词如“喜大普奔”“人艰不拆”等;还有广大网友从韩剧《太阳的后裔》调侃剧情的段子“说分就分耿直无双”改编出来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爱情的巨轮说沉就沉”“任性的体重说涨就涨”“刚吃饱的肚子说饿就饿”等多个版本;由“厉害了我的哥”衍生出的“厉害了我的某某”;由“别低头,王冠会掉”改编出的“达康书记别低头,GDP会掉”……

(2)源于某一热点事件。如:“做人不要太CNN”,源于在报道“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CNN的歪曲报道;“躲猫猫”源于2009年云南省某县看守所里男子离奇死亡事件;“洪荒之力”的一夜爆红,源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赛场上,中国游泳小将傅园慧被记者问到“今天的状态有所保留吗?”时,傅园慧使劲地摇头,大喘着粗气称:“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先定一个小目标”源于中国首富王健林在谈及创业时说的“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挣它一个億”;“蓝瘦香菇”源于南宁小伙失恋后所发的视频;“有钱,任性”源于江西一位大爷受骗发觉后依旧给骗子汇钱,原因竟是想看看骗子究竟能骗走多少钱;“请开始你的表演”源于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市委书记李达康的正义直言;还有“高铁体”“我爸是李刚”“且行且珍惜”“打酱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都依托于热点事件广为流传。

三、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正负效应

网络流行语虽然借助虚拟网络传播开来,但它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活,它以社会现实为背景,反过来对社会现实的影响也在不断渗透,客观分析微传播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对人们生活带来的正负作用有助于我们理性认识、对待和反思网络流行语的未来。

1.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带来的正效应

(1)记录新闻,了解历史。很多网络流行语源于热点事件,国际的、国内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体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虽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正式、严谨,但它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轻松诙谐的语言,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2)获得身份认同感。“身份认同”一词起源于拉丁文“idem”,意为“同一的”“相同的”,是一个反思性的自我意识概念[9]。身份认同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不断印证和得到。在微传播时代的今天,虽然人们更加具有个性和言论自由,但大量事实和分析表明,网络世界的“沉默螺旋”机制依然存在,也就是说,多数意见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在网络世界依旧,在网络群体交往和互动中,人们也往往倾向与群体保持观点和意见上的一致,以寻求共同的身份认同;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多是“群体的狂欢”,人们身处统一的社会舆论大环境中,很容易滋生共通的情感认同;最后,网络流行语作为对传统语言的创新,创造者和传播者都是普世大众,人们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同传播,享受着一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3)发挥舆论监督功能。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媒单向操控的格局,赋予人们更多权利和自由。网络流行语代表了人们对更多话语权的争夺和诉求。如“蒜你狠”“姜你军”“油你涨”“豆你玩”“糖高宗”“被自杀”“被代表”“被自愿”“被捐款”“被……”,这些现象虽是网民的无奈讽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真实诉求,在实施社会监督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4)情感的宣泄与狂欢。前苏联著名思想家、批评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 Йлович,1895—1975)的重要理论之一即狂欢理论。巴赫金在研究拉伯雷时指出,中世纪的人实际上面对着两个世界,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服从于等级秩序的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乌托邦式的生活[10]。巴赫金强调以狂欢化的思维方式来颠覆理性化的思维结构,从狂欢化的角度,从民间诙谐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去打破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打破人们的恐惧、教条、崇敬和虔诚,人们可以尽情宣泄与狂欢。在现今的微传播环境下,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已成为日常化现象。

(5)提供商机,具有营销价值。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大的商机。如“淘宝体”“私奔体”“梨花体”“咆哮体”“知音体”“红楼体” “甄環体”“元芳体”“生活体”“咆哮体”“玛雅体”“走进科学体”等网络流行语受到大力追捧,渗入更多领域;如企业广告文案、大学招生广告、警方交通宣传、外交部官方的招聘广告等,掀起了一阵阵“文体营销”热潮。一些企业将“囧”“槑”“雷”“萌”“宅”“飘”“控”“御”“orz”“loli”等网络流行语印制到各种有趣的物件上,结合企业的营销目标,开展丰富多样的线上线下活动,引起人们特别是学生群体的关注和抢购浪潮,赢得品牌营销的成功……网络流行语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借势营销的机会,刺激消费,活跃商机,一举多得。

2.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带来的负效应

(1)产生代沟或交流障碍。网络流行语在年轻一代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现今微传播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主力军也是80、90,甚至00后,加之年轻人有個性能创造易叛逆,极易与父辈产生代沟与隔阂。即使生活在同一环境下,但语境和语义不同,理解不同,产生交流障碍,造成无效沟通。

(2)网络暴力问题。当网络流行语遇上不明真相或缺乏真相辨别和调查能力的“吃瓜群众”时,极易形成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现实中的暴力行为在网络中的延伸,在虚拟ID,模糊身份的网络世界,一些网民盲目地跟风,没有底线地戏谑和恶搞,无厘头式宣泄,将网络流行语牵连到事件当事人身上,运用“指尖的暴力”对当事人进行谩骂、戏谑和人肉搜索,造成当事人的心理创伤。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媒体“微时代”发展起来的“弹幕流行语”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产生于弹幕的网络流行语如被广大网友恶搞的成龙代言某洗发水的“duang”就广为传播。随着弹幕流行语与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形式融合,由于弹幕参与人数众多及评论的匿名性,极易出现网络低俗化、暴力化倾向。

(3)网络流行语文明问题。在对“2016 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的评选中,语言文字期刊《咬文嚼字》杂志按照“流行、创新、文明”三大原则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分别是:供给侧、工匠精神、小目标、洪荒之力、吃瓜群众、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葛优躺、套路、蓝瘦香菇。在评选中,《咬文嚼字》特别强调不得收录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道德规范的或者庸俗不雅的词语,如“老司机”“撩”等词未能入选就是因为不文明、格调低。的确,有些网络流行语有流传性却没意义、负能量,甚至带脏字,这些都容易误导青少年群体,也易造成社会整体价值观偏差。

(4)“速食”时代混淆视听,难以管理。 “集中性井喷式”的网络流行语遇上当今越来越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人们平面化、快餐式、情绪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人们变得很难慢下节奏,也更容易“群体非理性”,加之很多媒体和舆论领袖缺乏对网络流行语的有效“把关”,部分网民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于是煽情化、浅薄化的流行语甚嚣尘上,恶性循环。网络新媒介是人们整体感觉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随着科技和感官体验技术的发展,人们将会把越来越多的精神投放进虚拟的网络世界,易造成人们对虚拟和现实的混淆,网络流行语在虚拟的世界中更难以管理,所以在“速食”时代的今天,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值得我们反思。

四、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

网络流行语诞生于信息时代,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必将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全新的体验与变化。但是身处虚拟网络世界,网络流行语还应不断净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这需要社会各方、媒体各界和广大网民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需要不断完善网络语言的法律规范,建立网络语言暴力评估、跟踪和监管机制,健全网络实名机制,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有效地规范、改造和收编;需要加强网民的法律道德意识,提高网民的文化自觉性,特别是对低龄上网人群和青少年群体的积极引导,加强学校语言规范宣传和媒介素养教育。多开设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百家讲坛》等这样的优秀节目,引导广大网民形成良好规范的语言表达习惯;需要媒体和传媒工作者的不断“把关”,对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传播起到“意见领袖”作用,充分发挥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引导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更需要每一位网民个人加强自我约束,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净化网络空间,营造和谐的网络流行语使用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微传播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的规范和治理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努力,不断净化,使其健康传播,成为语言文化传承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也是未来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方向所在。

参考文献:

[1] 逯彦萃.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原因及效应[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16):44-45.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EB/OL].http://www.cnnic.cn/gy wm/xwzx/rdxw/20172017/201701/t20170122_66448.htm.

[4] 张韵.微传播环境下的全民阅读推广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14:12.

[5] 陈万怀.网络流行语的社会传播意义和功用解析[J].新媒体与数字化,2013(17):48-50.

[6] 64.2%受访者认为当下网络流行语入侵汉语现象严重[N].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html/2015-02/05/nw.D110000zgqnb_201 50205_2-07.htm.

[7] (德)彼得· 博夏德.佟文斌等译.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9:176.

[8] 杜鑫.网络流行语的营销价值探析——以2016年网络流行语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16:105.

[9] 叶虎.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论析[J].新闻学与传播学,2016(7): 62-68.

[10] (俄)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微传播生成机制网络流行语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刑事犯罪现场的大学生犯罪心理生成机制探讨
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网络育人”价值生成机制建构
浅谈当前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分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思政教育的影响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模糊性:教育政策复杂运行的生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