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最大的基督徒群体:科普特人的困境

2017-06-03 00:08段九州
世界知识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基督徒穆斯林教堂

段九州

4月9日,埃及亚历山大港和北部城市坦塔市接连发生针对科普特教堂的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至少47人遇难、100多人受伤。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制造了这两起袭击事件,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埃及总统塞西随即宣布埃及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紧急状态,并成立国家最高反恐委员会,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安全形势。

据统计,自2011年以来,埃及发生了约87起针对科普特教堂的袭击。其中,2011年初亚历山大一座教堂遭炸弹袭击,2016年12月开罗圣马可大教堂遭爆炸袭击(“伊斯兰国”宣布制造了这起袭击),均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埃及科普特人为何频繁遭受恐怖袭击?

由来

科普特人是埃及的土著居民。一般认为,科普特(Copt)一词源于古希腊人对埃及的称呼。据历史记载,亚述人称古埃及为Ki-Ku-Phon,意为“神祗之地”或“灵魂之地”。古埃及人借此作为自己都城孟菲斯的别名。希腊人占领埃及后,按照古希腊语的词法,将Ki-Ku-Phon写成Aigyptos/Aigyptioi,由此衍生出拉丁文和其他欧洲文字中的埃及(Egypt)一词。阿拉伯人误以为Egypt的词首E是冠词,可从略,为便于发音,将gypt读成Qipt。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使用Qipt指称埃及境内不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非穆斯林居民,即埃及的土著居民。现在欧洲文字中的Copt一词即由此演变而来。

科普特人在公元一世纪信仰基督教后,创造了融合古埃及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科普特文明。科普特东正教会,又称埃及亚历山大教会,是由耶稣使徒圣马可于公元一世纪中期创立,亚历山大和安塔基亚、耶路撒冷、罗马并列为早期基督教的主要教会。科普特东正教会的首脑被称为“亚历山大大牧首”,尊奉圣马可为第一任大牧首,后任的大牧首都是他的传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经过几个世纪的社会同化,大部分埃及人都改信了伊斯兰教,阿拉伯语取代了科普特语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如今的埃及是以穆斯林為主体的国家,穆斯林人口占总人口的84%。科普特人占埃及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科普特东正教信徒约占科普特人口的90%,科普特东正教会是埃及最大的非伊斯兰宗教机构,埃及科普特人也是中东最大的基督徒群体。目前除了在埃及,有大量埃及科普特人生活在利比亚。2015年初,“伊斯兰国”利比亚分支处死了21名埃及科普特人。

历史

作为埃及的少数族裔,科普特基督徒与穆斯林的教派矛盾由来已久。在伊斯兰王朝初期,科普特人多次爆发起义,反抗穆斯林的统治,抗议政府对非穆斯林的歧视性政策和横征暴敛。在法蒂玛王朝时期,统治者的官方教派为什叶派,而埃及主体人口为逊尼派,非逊尼派的科普特人成为统治者的笼络对象,大量科普特人作为办事员、书记员和会计效力于政府部门。后来,科普特人在财会和税收方面的专长演变成基督徒家族的世袭行业。而科普特人协助政府对穆斯林老百姓搜刮税款的行为,则使穆斯林对其产生“精明刻薄”的印象。在法蒂玛王朝末期,欧洲十字军东征唤醒了地中海东部地区蛰伏已久的圣战热情,科普特人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近代以来,由于宗教关系,科普特人成为埃及最早接触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的群体之一,他们常常担任国家高级行政职务、政党领袖、议会议员,其中不乏前首相布特鲁斯·加利帕夏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治人物。此外,自穆罕默德·阿里统治埃及后,掌握传统土地统计和测量技术的科普特人就一直担任埃及政府的税务监督官员,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收购兼并了大量私有土地。从1880年到1953年,埃及100个最大的地主家族中,有40多个都是科普特家族。科普特人还拥有埃及最重要的制造设备、大型零售企业、船运公司,势力遍及银行业、保险业等关键行业,被普通埃及人冠以“假洋鬼子”之类的贬称。

在纳赛尔执政时期,科普特人和穆斯林深受纳赛尔反殖民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意识形态影响,在面对外来威胁时同仇敌忾,因此较少发生教派冲突。但阿拉伯国家在1967年中东战争惨败以及1970年纳赛尔去世后,埃及民众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逐渐感到失望,强调复兴纯粹宗教的伊斯兰主义则对普通埃及穆斯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科普特人被一些伊斯兰主义者贬斥为“异教徒”和西方势力的代理人,极端分子开始采取暴力手段大肆攻击科普特人及其宗教活动场所。穆斯林与科普特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冲突事件时有发生。1972年,在开罗附近一个名叫罕卡的村庄爆发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教派冲突。导火索是当地穆斯林抗议修建一个未经合法许可的科普特礼拜堂,双方随即爆发冲突,导致礼拜堂被烧毁,当地一些基督徒的房屋和商店也被付之一炬。1981年,在开罗市红角区,穆斯林试图在一块原本被法庭指定修建教堂的土地上修建清真寺,引发暴力冲突,造成18人死亡、112人受伤、171家商铺被摧毁。2000年,在埃及南部的开舍哈村,因一名穆斯林和一名基督徒布商在买卖中发生纠纷,导致一系列恶性暴力事件,造成20人丧生、33人受伤……

穆斯林兄弟会出身的穆尔西执政时期,伊斯兰极端分子受到纵容,针对科普特人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学者认为,仅在2013年8月14日这一天,埃及就有80座科普特教堂和机构遭到毁坏。正是基于对伊斯兰主义的恐惧,科普特人坚定支持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并成为现任总统塞西的重要政治盟友。塞西也给予科普特人特别政治礼遇。塞西是第一位参加科普特基督徒圣诞夜弥撒活动的埃及领导人。他还呼吁发起一场“宗教革命”,号召穆斯林领袖们一起协助打击极端主义。但这也更加激起了极端分子对科普特人的仇恨。

现状

科普特人认为自己作为埃及的少数族裔,在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受到限制和歧视,因此一直要求政府的平等对待,并保证自己的信仰自由不受侵犯。比如,穆斯林的重大节日几乎都是埃及的公共节假日,但科普特人的节日不是全国的节假日,这也就意味着科普特人在其传统节日期间不得不照常上班。直到2002年,埃及政府将每年的1月7日(即科普特基督徒的圣诞节)确定为埃及法定节假日,这种情况才得到一些改变。

频繁的暴力袭击事件不仅严重损伤科普特人对政府提供安全保护的信心,更凸显了埃及政府当前的安全疏忽和漏洞。首先,埃及安全部门对潜在的恐怖分子监控不严。据科威特《火炬报》报道,亚历山大教堂袭击案的实施者曾因加入“伊斯兰国”被科威特政府移交给埃及政府,但他在埃及关押不久后便被释放。其次,埃及安全部门的防范措施出现漏洞。由于2011年初亚历山大教堂遭受的是汽车炸弹袭击,因此长期以来埃及内政部安全人员针对教堂的安保措施都是重点防御外部威胁,而忽略了对进入教堂的人员的安检。最后,埃及安全部门和科普特教会协调失灵。出于宗教礼俗和对安全部门的怀疑,教会长期拒绝内政部人员进入教堂内部,而只信任教会自己培训的非专业安保人员。

一直以来,远离本土的西奈半岛是埃及政府反恐的主战场,尼罗河沿岸地区较少被波及。但近些年来,由于面临国际反恐力量的强大军事压力,长期盘踞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日渐收缩,其内部“圣战”分子被迫向非国际反恐热点地区转移,埃及便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极端分子正在埃及复制其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煽动教派矛盾的策略,重点攻击非逊尼派族群,以制造社会混乱趁机获得活动空间。在埃及,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歧并非社会主流矛盾,因此作为“异教徒”的科普特人成为极端分子的重点“圣战”对象。目前埃及当局正积极应对严峻的安全形势,但是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面临沉重的反恐任务,其中如何修正安保疏漏和弥合社会矛盾是重中之重。

猜你喜欢
基督徒穆斯林教堂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印尼·雅加达
天然大理石教堂
英国穆斯林更重国家认同
穆斯林在欧洲与居民互认度迥异
美国穆斯林群体探析
女性基督徒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中世纪英国基督徒的借贷活动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