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训模式研究

2017-06-03 19:54金凌燕
中国市场 2017年1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摘要]高职院校想要在社会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体现其培养人才模式的教育特色,文章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工场的实训模式开展状况进行研究,积极探索以创新工场实训模式为抓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训模式

当前,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抓住发展的春天,立足于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特色,利用好创新创业的育人平台,培养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出适应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而创新工场正是高职院校培育创新创业特色人才的重要平台。而目前,在高职院校建立创新工场的高校尚且不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工场实训模式可借鉴成果极少。基于此,文章着重研究创新工场的实训模式,为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训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国内外创新工场发展现状

创新工场是指以创新知识为主要载体,为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者及中小企业提供从种子阶段到企业独立发展阶段所需的资本、技术、人力、咨询、法律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支持的创新组织与服务机构。[1]

在匹兹堡创新工场的目标是帮助高潜能的技术型公司有效吸收高科技人才、专业知识和企业风险资本,增加种子企业在成长阶段的成功率。创新工场在爱尔兰香农地区是区域知识发展网络的综合元素,激发企业创业潜力,促成新型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

国内第一个创新工场于2009年9月4日由李开复在中关村创办,并在次年9月完成了创新工场的第一个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李开复致力于为早期创业者提供服务,帮助早期创业的公司快速成长,并开发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潜力的产品。[2]

创新工场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从业务技术创新到商业起到了质的飞跃。创新工场自身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给企业提供一系列服务支撑,能使其迅速进入市场,同时处于启动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把创新工场作为技术和知识密集的理想地点。

2创新工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从现有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工场都以公司模式独立运营的形式出现,极少有高职院校涉及该领域。鉴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功能,创新工场的“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功能”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中必定有别于其他培养模式。

21创新工场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资源和平台

创新工场作为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具有其独特的创新功能和育人特色。学校给创新创业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和管理的同时,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工艺创新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专业知识、职业经验和科学技术上的师资支持和保障。除此学生还可享受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企业给予的资源优势。通过创新工场平台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创新研究中,拓展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育人目的。结合创新工场平台将学生的创新成果通过企业快速转化为产品,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2创新工场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依托创新工场实现产教融合有三种有效途径:

一是产品研发技术相对领先。基于创新工场的创新能力,其设计理念、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工艺加工水平都能处在社会前沿,为学校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进行科研成果研发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

二是专业课程设计更为科学。避免专业课程设计脱离实际的尴尬场面,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可根据产业的市场走向,将最新的技术、知识、技能、工艺等内容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以知识支撑实践的可行性,以实践证明知识的科学性。

三是师资培养更加全面。创新工场是校内师生和校外企业的纽带桥梁,学校根据创新工场的实践成效整合资源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既能进课堂传授知识又可下企业进行实践指导的“双师型”教育人才。

23创新工场有助于校企合作渠道的拓宽

创新工场提供学生创新创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走向企业、服务社会,让创业实体成为社会的新鲜血液。通过创新工场项目的开发可增加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宽合作渠道,紧密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可帮助企业对员工进行技术、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能拓宽师生对相应专业领域的了解,使产业和专业结合更加一致。促进教师对企业、企业对学生、学生对企业的互相了解,更加明确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企业可针对性地招收员工,学生能更好地选择企业。此外对校政企“三位一体”合作模式起到了拓展和推动的作用。

3高职院校创新工场实践成效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工场以创业孵化为主线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途径分三个步骤。

31双向选择,共建团队

为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营造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生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创设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创新工场”。创新工场通过企业与专业对接、教师与项目对接、学生与项目任务对接,建立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状况、对专业建设的贡献考核、管理运行规范加分、考核结果的运用等方面建立考核机制。现有引进企业17家,教师参与企业项目25项,企业共享教学案例50个,学生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实践40人次。

32互动交流,共建专业

(1)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共同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在专业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中,要求各专业积极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这一汇聚行业、企业专家平台,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训基地建设。

(2)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把教学内容贴近技术发展前沿作为专业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组织开展“專业教师带着课程下企业”实践学习,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对接企业,进一步更新专业教师授课专业知识,明确授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以校外资源整合为手段,组织校外优质师资参与课堂教学。把优秀技术人员、知名学者专家引进作为丰富教学内涵的主要手段。扩大选修课范围,聘请绍兴知名专家、学者开设 “专利知识实务”“情感与婚恋”“公益与慈善”等多门课程。如:结合专业前沿信息技术开设不同方向的专业课程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与专业技能要求相对应的技能训练内容与课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设立专业奖学金,推进企业融入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企业与学生互动作为激发教学活力的主要方法。设立专业奖学金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推动企业融入专业教学,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如:浙江布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设立专业奖学金,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到企业项目研發中。通过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专家参与工作室学生指导、市级软件服务外包项目的竞赛组织和省级软件外包项目的竞赛培训、“双师”课程的教学、课堂教学研讨和指导等教学活动中,在促进软件技术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

(5)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学资源的开发。企业技术人员、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如:机电工程学院与宁波凯耀、精功科技、浙江凯达、绍兴杰维模具、浙江物产元通等多家企业合作,引导企业参与机电技术实训基地实训课程开发,共同制定实训教学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和出版了《基于PROTEUS的电路与PCB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与仿真》《单片机系统的PROTEUS设计与仿真》《PLC技术与应用项目化教程》等多部教材。

33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1)注重专利技术积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服务产业发展的技术成果积累,在政策辅导、业务培训等途径支持专业教师走访企业,了解企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研发。关注行业新发展与技术需求,聚焦海绵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结合绍兴市组织申报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组织建筑类专业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围绕“海绵城市”的材料、装备等多个方面申报并授权专利共30项。

(2)发挥合作平台作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在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为主发起成立绍兴市机器换人服务中心,以“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为定位,以服务为宗旨,积极推进“机器换人”工作,服务地方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组织承办绍兴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培训推广会,多次应邀赴诸暨、新昌、柯桥、上虞等地,为当地中小企业精英培训、块状经济集聚区企业培训,作专题宣讲。先后完成了《绍兴市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柯桥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等政府重点工作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承接了绍兴市、嵊州市、诸暨市、柯桥区、上虞区等地的《基于GB/T 12643—2013标准的工业机器人认定》工作。组织完成《绍兴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2016年度)》工作及《绍兴市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认定》工作。同时,受袍江开发区经发局委托,全权运营管理“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印染行业‘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平台”,为期3年。

4结论

高职院校创建校内创新工场,能带动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既积极发挥了学校办学体制优势,又通过联合互动创新创业学生掌握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树立就业信心,成为企业认可的现代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真正实现专业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刘欣茹,钟书华创新工场:概念、功能与启示[J].生产力研究,2013(2):141-143

[2]秦倩倩,王依文探访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J].IT 时代周刊,2011(2):67-69

[3]吴也白创新孵化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上海“创新工场”为例[J].科学发展,2015(76):72-75

[4]马文刚创新工场:向投资领跑转型[J].投资有道,2012(9):42-44

[5]豆丁网创新工场概念、功能与启示[EB/OL].[2011-09-08].http://ww wchuangxincor n /about/

[6]张欢,楼林炜进击“孵化器”——论创新工场实现目标体系与整合文化资源之路[J].中国电子商务,2014(21):110.

[作者简介]金凌燕(1980—),女,汉族,浙江台州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