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及影响因素
——以京津沪渝湘川为例

2017-06-05 14:22群,刘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城镇劳动者科普

李 群,刘 涛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及影响因素
——以京津沪渝湘川为例

李 群1,刘 涛2

(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本文以2013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六省(市)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素质的内部构成进行分析。根据调查所在地区的一系列统计数据,分析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主要影响,并对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议。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城镇化;科普工作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对四类人群的划分,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是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不仅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有所贡献,更重要的是能为提升整体公民科学素质提供强大支持。

1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整体情况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2.25%,其中城镇劳动人口是指在城镇就业的年龄在18~60岁的人员。目前全国2.7亿城镇就业人口中,有技能的仅占32.9%,科学素质较低的城镇劳动人口影响了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经济转型顺利进行[1]。

雷绮虹、陈玲、何薇和张超四人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因素”课题报告》一文中,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及外在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影响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体制和政策因素,教育发展状况,科普工作开展情况等[2]。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进而融合成一体,共同影响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3]。

2012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包含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南、四川六个省、直辖市。调查省、市在东、中、西部区位中人口、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具备代表性。有效调查数据12200条,根据《纲要》提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四个方面,调查问卷包含科学生活、科学劳动、参与公共事务、终身学习四个主要指标[4]。调查对象为18~69岁的城镇及农村人口,基本涵盖劳动人口的主要年龄段。

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加,事农林渔牧生产作业中同样存在大量高技术工作岗位,因此本报告中以城镇户籍而非工作性质作为城镇劳动人口的判断指标。

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提升是近年来拉动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普工作不断深入,以及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近年来增长迅速,根据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05年的2.37%提高到2010年的4.79%,总体上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提升较快。

尽管近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显著,但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异明显,非农业户口达标率和农业户口达标率间差距明显。10年时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地区间的差距也在拉大。根据科协2015年第九次调查结果,“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3位,已达到了美国和欧洲21世纪之交时的水平,但其他省份的水平则参差不齐。就整体而言,东西部之间差距在加大”。

根据六省数据统计,各地区非农业户口达标率分布为北京33.39%、上海28.21%、天津23.49%、重庆20.39%、湖南16.77%、四川14.28%。各地区非农业户口达标率均高于农业户口达标率[4]。四川、湖南两个中西部地区非农业户口达标率比农业户口分别高出8.37%和9.16%。北京非农业户口达标率比农业户口达标率高出12.66%,为六地区中最高。考虑到北京为重要科技中心、上海为经济中心,存在大量高水平科技人员,同时高科学素质人群发挥了带动作用,劳动者科学素质普遍较高。因此我们认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村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差距较小。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城镇劳动人口和农村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相差较大。

我们发现,总体上我国公民对具体生活中的科学知识了解情况较好,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如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认识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相对较低。在科学劳动能力上,达标数最低,科学劳动能力包含适应职业变化能力、安全生产知识、管理经营决策、创新能力四个方面。

在知识构成、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三个纬度上,我们发现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和科普工作,城镇劳动者在尊重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上得分最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能够认识到教育工作、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工作、科研工作、科普工作者在主要城镇劳动者群体中得到充分尊重。同时,以科学技术手段作为行为准则得分较高,依据科学的方法进行生活和参与公共事务上已经成为共识。在知识构成纬度上,我们发现城镇劳动者对具体的科技知识掌握程度比对科技知识态度上低。

六省、直辖市数据统计中,调查问卷包含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的分层信息,通过计算六省、直辖市调查数据,本报告对不同属性的劳动进行主要指标分析。

首先,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性别差异不明显。随着社会进步,性别歧视逐渐消除。女性劳动者在城市中可以接触更加广泛的资讯媒体,获得更加公平的教育、工作机会、晋升渠道。女性在参与公共实务和终身学习方面略微低于男性。在科学劳动与科学生活中与男性基本持平。

其次,根据调查问卷,选取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负责人/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办事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商业及服务人员、学生及待升学人员五种职业作为城镇劳动人口的研究对象。我们发现除管理人员和学生外,终身学习得分较低,作为劳动生产的主力军,专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员的终身学习能力不足。同时,商业服务人员、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员参与公共实务能力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工人、运输设备操作员科学劳动能力得分在5种职业中最低,问题较为严重。

2 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主要指标间的关系

本报告将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通过两种形式划分,第一种为科学生活能力、科学劳动能力、参与公共事务能力、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能力四个主要指标;第二种为知识构成、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三个主要指标。

通过Shprio-Wilk正太分布检验对各项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p值为2.2e-16极小,样本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肯德尔(Kendall)系数法进行相关系数计算。经计算,得出变量两两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表2)。

表1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指标相关系数(按领域划分)

表2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指标相关系数(按纬度划分)

我们发现参与公共事务和终身学习两者间相关系数为0.48,公共事务和终身学习是科学素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科学素质的社会属性方面。同时参与公共事务和终身学习对于科学生活有较高的相关系数。那些具备高科学素质并参与社会生活的人群很大一部分具备良好的生活中科学知识。

我国城镇人口科学素质在知识构成、价值取向、行为表现三者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种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具备积极的探索精神和正确价值的科学取向的人,会在一生中坚持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升个人素质。另一方面,接受过良好教育,掌握层次较高的科学知识的人群会深刻理解科学技术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以科学的眼观看待自然界和社会。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城镇公民科学素质知识构成、行为表现、价值取向三者间相关系数均未达到较高水平,三个纬度没有达到高度统一,这反映出城镇公民科学素质在知识构成、行为表现、价值取向上往往会出现不相关甚至背离的表现。

3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的关系

3.1 城镇化与城镇居民科学素质总体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城乡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得到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比例逐年变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转化,伴随着大中型城市快速增长,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逐年攀升,大约一亿农民工进入城市。城镇手工业、商业、运输、饮食等服务性行业吸引大量的外来人口。从宏观上看,劳动力从低工资、劳动过剩的地区向高工资、劳动力缺乏的地理空间流动,会使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对微观个体和家庭而言,流动是获得期望收益和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5]。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如何有效地提升城镇化过程中农业转移人口劳动力的科学素质,对我国经济增值数量质量有重大意义。

经过多年的科普工作和义务教育工作,科学基本素质中科学基本知识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已经逐步降低,人民群众获取基本科技知识的通道较多。科学素质中参与公共事务和终身学习两项指标城乡差异较大,说明科学综合素质不仅仅是对具体知识的学习。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水平的科普活动、科普场馆;在城市中,特别是大中型城市中科技密集型、管理密集型企业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拉动作用体现更加明显;城市中高层次科研人员的科技知识和科学精神传导效应更加明显。一系列因素使城镇化拉动公民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同时城市公共服务的发展会更好地提升城镇公民科学素质。

3.2 城镇化与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科协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达标率为4.86%,农村居民为1.83%;2015年,城镇居民水平提升到了9.72%,而后者仅提高至2.43%。《纲要》指出,“围绕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约一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劳动人口,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城镇劳动人口作为保障。

表3为2010年六地区城镇化水平和各科学素质指标表。需要注意本报告采用以户籍作为依据划分的城镇化水平,实际上城镇劳动人口存在大量的农村户口在城镇工作。一大部分在城镇工作但没有城镇户口的劳动者没有纳入到统计中。城镇化水平的统计数据低于实际城镇化数据。到2013年的年底,我国整个城镇化率是53.7%,这是一个常住人口,按照真正的户籍人口去算,相差不小于17个百分点。

表3 六地区城镇化水平和各科学素质指标

我们发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上海、北京、天津居民科学素质有较好表现。并且通过观察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科学素质整体情况图表,我们认为二者间存在某种关系。采用回归分析进行计算。

回归分析是研究经济、社会多种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变量(又称自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一样,也是指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方法。但与相关关系不一样的是,回归分析可进一步指明相关关系的方向,说明因素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首先我们假设科学素质总体与城镇化水平间存在相关性,建立简单线性模型:

Y=C+βX+μ

(1)

式中,Y表示科学素质总体表现,C为截距项,X为城镇化水平。通过OLS回归后,发现系数β估计值为4.7208,t统计量为7.800,P值为0.00146,修正后R值为0.9229,F统计量为60.84。

回归指标表现尚可,说明城镇化水平对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有一定程度的线性关系。进一步调整模型,将城镇化水平作为因变量,科学素质各个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Y=C+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μ

(2)

式中,Y为城镇化水平,X1~X7分别为科学生活得分平均得分、科学劳动得分平均得分、参与公共实务平均得分、终身学习平均得分、知识构成评价得分、价值取向评价得分、行为表现平均得分七项指标。对模型进行OLS估计,发现X1~X7中有部分变量显著。考虑到公民科学素质各指标内部间可能存在线性相关性,进一步采用逐步回归法去除有线性相关的变量。回归结果发现参与公共实务平均得分、终身学习平均得分t统计量表现良好,P值在允许范围内,两项估计值分别为0.5764和0.7388,修正后R值为0.9556。因此认为城镇化水平和公民参与公共事物和终身学习有显著的关系。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公民的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其中城镇化是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原因之一。通过模型估计我们发现截距项较大,影响系数较小,特别是科学基本知识和城镇化水平关系不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调查问卷中设计的科学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普遍义务教育、科普媒体、互联网等途径获得。表明“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电视和报纸;公民利用科普场馆和科普设施的比例较低”的调查结果[6]。

3.3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居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到2011年底,全国就业人员7642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所有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占29.5%;第三产业占35.7%,第三产业就业人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

产业结构变动对城镇居民科学素质有双向影响关系,一方面城镇居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劳动者,保证了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教育和娱乐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顺利发展或提升。另一方面,现代服务的发展要求劳动必须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升科学素质才能够获得相符的工作岗位。目前我国每年新入职大学生的数量为400万~500万人,能够当年实现就业不足50%,对于能够大量吸纳就业的民营企业却存在结构性缺口,其中重要原因是居民的科学劳动技术和企业需求不匹配。

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对产业结构调整,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附加值服务业如金融、物流、科研技术、信息等智力密集型和管理密集型服务企业有着重大意义。具备科学素质,尤其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劳动者是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服务发展较强地区中,当地居民科学素质远高于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服务业发展较强地区科学素质达标率

数据来源:中国科协2013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

4 提升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政策建议

(1)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打通劳动者通过学习获得事业发展的通道。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订单化招生和专业更新建设。不仅要把企业实践纳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中,更要将企业实际工作做到实处。通过大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实习过程和进入企业后实际工作表现评定学生成绩和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对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企业实际需求,将教师进入企业学习,对企业实际工作剖析并提炼理论作为必须工作。根据高职院校不同学科和专业特点设计现代学徒传帮带机制。

(2)为城镇劳动者提供终身学习的便利条件,持续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企业转型调整对城镇劳动者的知识构成、劳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推进和互联网+、工业革命4.0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方式变革,未来我国将会产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劳动者[7]。

根据李肖仪对城市劳动人口素质的分析模型调查结论,“企业科普活动情况对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影响程度比较显著[8]”。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企业开展过科普活动,但是由于缺少必要的人员、设施和经费,以及难以选择适合企业情况的科普形式与内容等原因,总体上讲目前企业职工参与科普活动的程度还较低。

(3)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科普工作,全面推进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各方面提升。西方思想界认为知识和人的基本素质是统一的,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认为“知识即美德”,阐明通过学习知识,认识自身和世界的人才能够通过自我反思从事积极的社会生活。美国科学促进会强调:“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基础知识的人是有较强事业心和有自知之明的独立的人[9]”。

把提升城镇居民对信息辨别能力,抵制伪科学、迷信与活动作为科普工作的重点。我国的各层学历教育中,对信息辨别和科学严谨态度较为薄弱。 根据6省调查数据,城镇居民科学素质在辨别信息的能力得分为0.66,未达标。 “随着网络传播的日趋碎片化和网络生态的复杂化,网络舆论在保障公众表达和社会监督的积极功能之外,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10]。”利用互联网传播邪教思想,散布谣言制造恐慌事件时有发生[11],同时大量伪装成科学的迷信和错误知识散播。只有广泛宣传验证信息真伪的重要性,向人民群众介绍主要科学信息验证渠道,使人民群众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如等条件对比法等,才能遏制错误甚至有害信息的传播。提升城镇居民信息辨别需要依托多种渠道,建立科技信息和科技数据权威机构,提升第一手科学资料的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接收程度[12]。

(4)建设幸福城市,增加城镇劳动者闲暇时间,为智力的再生产创造条件。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根据亚里士多德理论,不受拘束使人们有时间沉思,闲暇是产生智力的源泉。近代经济学对闲暇在经济运行中做出了进一步阐述。在马克思自由观中,人的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来自两个方面:劳动与闲暇,社会整体没有劳动生产,社会将无法正常生产运行,人类基本物质生活难以保证。同时没有闲暇,人就不是自由的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就是奴隶和机器。劳动和闲暇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创新社区科普工作模式,全面提高城镇劳动人口文化素质。作为学校科技教育的补充和继续,社区科普是学校正规科学教育以外, 主要通过大众传媒等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13]。社区科普是打造终身学习型社会中科普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城镇劳动者终生教育的重要任务。社区科普属于非系统化教育,也没有强制性,群众长期以来处于“被动科普”地位,使传统的灌输式科普工作收效甚微。要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科学素质,需要创新社区科普理念、内容和方法。创新社区科普理念首先树立新理念:科普是向广大城镇劳动者提供服务,而非宣传。变科普宣传为科普服务,发挥城镇劳动者的主次位置,使社区科普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5 结论

城镇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必须考虑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目前经济实力。在保留当今世界各国公民科学素质共性要求的同时,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富强、民主、幸福国家有重要意义。

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的提升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密切相关。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摆脱增强经济活力,同时使劳动者过上充分享受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成果,是城镇广大劳动者对于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首要需求。

提高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1]任磊.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深度访谈报告[J].科普研究,2008(6):38-46.

[2]何薇,张超,高宏斌.中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2007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分析与研究[J].科普研究,2008(6):8-38.

[3]魏红,吴春林,娄山敏子.贵州省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因素分析[N].经济信息时报,2007-08-22(7).

[4]李群.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孙业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

[6]龚雄.论我国公民科普素质建设[D].厦门:厦门大学,2007.

[7]李肖仪.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8]黄时进.从传统科普到公众理解科学的哲学背景解读[J].科普研究,2004(3):106-111.

[9]周满生.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

[10]谢耘耕,刘锐,张旭阳,等.2014年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15(2):21-28.

[11]韩跃红,李浙昆.科学素质的层次结构及其与邪教易感性的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04(1):131-135.

[12]刘雅莉.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低下与科学传播之关系[D].西安:西北大学,2006.

[13]陈国生.提高城镇居民科学素质须抓好街道社区科协建设[J].科协论坛,2009(7):19.

(责任编辑 沈蓉)

The Analysis of the Urban Working Population’s ScientificQuality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Examples of Beijing,Tianjin,Shanghai,Chongqing,Hunan and Sichuan

Li Qun1,Liu Tao2

(1.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Techn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Beijing 102488,China)

This paper applied the original data of citizen’s scientific quality of six provinces(cities)collected in 2013,to analyze the inner composition of urban working population’s scientific quality.Based on the series of statistical data from the investigation areas,it analyzed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urban laborers.In the end,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given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quality of urban working population in China.

Urban working population;Scientific quality;Urbanization;Science popularization

2016-07-25

李群(1961-),男,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科普评价。

G315

A

猜你喜欢
城镇劳动者科普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文化边城镇远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