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运用与诠释方法(下)

2017-06-05 13:35张高评
古典文学知识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界史料文献

张高评

三、 原始素材与二手资料

(一) 善用二手资料,权作研究的起点

毕生钻研古代学术的老学硕儒,礼敬原典文献,比之采铜于山,以为无可取代,形成文献运用的一种迷思。但是中西兼采的新史学家,胸襟更开放,眼界更会通。新史学家固然同意“史料以原始为佳”;而且,研究时亦参酌二手文献,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如何炳松所言:

史料以原始为佳,唯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试言其利,盖有四端:示后人以取材之地,其利一也。省后人考证工夫,其利二也。能为后人断定往事,其利三也。能省后人编著工夫,其利四也。(何炳松《历史研究法》第二章《博采》)

有关文献运用,学术界流传一种说法,有人奉为金科玉律,我则以为似是而非:多用原典素材,不用转手资料,不用二手文献。迷信原典文献,不屑参考他人研究成果,这未免傲慢与偏见,不符学术规范。若将上述观点稍作调整,作一转语:原典文献,宜多征引;二手数据不能不用,但尽可能少用。如果放眼所及,尽是二手数据,将严重排挤作者在论文中的话语权。犯了失语症,流于他人的代言。所以,对待二手数据的态度,是善用,持与原典文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二手数据本有触发、增益之功能。二手数据绝不是学术禁脔,关键在如何善用。史料文献之价值,自然以原始为佳。原典素材,就是一手文献;孳生史料,就是二手资料,也就是近人的研究成果。近人研究成果,如果写得好,很精辟独到,很有创见心得,是可以考虑选用的。精彩可取的二手数据,致力“接着讲”的创造开拓,善加参考利用,自有触发借鉴之功,并非一无可取。

学术研究强调“借用与连结”,二手文献、近人成果,正是促成“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触发能量。应该审慎选用,而不是完全拒绝往来。历史学者何炳松所谓“孳生史料之精者,亦可备研究历史者之要删”,所称“孳生史料”,即是二手文献、学界成果,选择其中“精者”,断无不可用之理。至于所称原始史料有四利:一、 示出处;二、 省考证;三、 断往事;四、 省编著,推而至于经学、义理、文学之原典文献,大抵都具备相似的功能。第一手数据的可贵,可以想见。不过,不能因此就抹杀二手文献具有开拓创发之功。反之,如果原典文献已经开发,亦有若干研究成果,研究者亦不能视若无睹,无视其成果之存在。一些研究生及部分學者,迷信原典文献的神圣,不屑征引相关研究之二手资料,其傲慢与偏见,几与故步自封者等伦。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铁口直断:“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良心警语,如狮子吼,又如海潮音,值得深思。

(二) 全仰赖原典文献,是做不成研究的

原典文献,是信据的来源,论说的根本,研究的础石。二手文献,从原典文献开枝散叶而来,所谓“孳生史料”、二手资料,何炳松以为精良者具备四利,善加使用,可以长善救失,触发无限。一手原典和二手文献,应该相辅相成,不能偏废。李剑鸣之言,值得参考:

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如果不充分而合理地利用第二手文献,所取得的成果,在学术上肯定要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第一手文献和利用第二手文献,在研究中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倘若偏废一端,就会严重影响工作的成效。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第六章《继承与创新·第二手文献的利用》,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做学术研究,尽可能使用原始文献。因为原始资料如实存真,保留较多的本色和原味,能客观反映当时的信息。二手文献由原始资料衍生,经过加工再制,不免流失许多原汁原味。何况添枝加叶,有可能师心自用,对于文献的真实信度渐行渐远,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所以,就论文写作而言,原典文献永远是宗主,而二手资料只能是宾从。作文不可以喧宾夺主,论文写作又岂能太重转手而忽略原典?就算原始文献征引,也要慎选版本善本;否则,原始资料经过辗转传播,也难免鲁鱼亥豕,渐失本真。所以《庄子》濠梁之辩,有“请循其本”之说;《三传》解释《春秋》,渐失其真,所以宋儒治《春秋》,呼吁以经治经,“求圣人之义于圣人手笔之书”,就是回归第一手文献。

原典文献天成自然,如实存真;未经雕琢,不失本色,当然值得宝贵珍视。唐写本、宋版书所以珍贵,出土文献作为二重证据之所以重要,理由在此。版本学、校雠学、文献学、考据学特别宝重一手资料,也是看中它的本来面目。其中道理并不高深,老学宿儒尤其耳熟能详。“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是就原典文献来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盖就独学无友,错失观摩切磋而言之。所以,信奉第一手文献可资利用,而排除转手数据之触发激荡,如此偏执枯窘,肯定自有局限和不足。学界心知肚明,只缺畅快指陈,和盘托出而已。“完全凭借第一手文献,是不可能做研究的!”这句话犹暮鼓晨钟,发人深思,值得大书特书。

有些学者过度迷信一手资料的权威神圣,做学术研究绝不越雷池一步,独抱“原典”究终始,大有中唐啖助、赵匡新《春秋》学派的气势。影响所及,不仅身体力行,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也严格要求:只征引原典文献,不必参考二手资料,遑论借镜学界他人的研究成果。躲在原典文献的象牙之塔内,自得其乐,跟外在学界几乎“老死不相往来”。外面学界同行有什么独创的心得,他不想知道,也无从借镜;学界讨论哪些热门话题,提出哪些前瞻论点,他缺乏关心注意,也就不会响应或投入,一心一意只厮守原典,成了今之古人。把厮守原典文献,当作身处桃花源,“遂与外人间隔”,以至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居今之世,网络信息发达,知识爆炸,图书讯息无远弗届。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焉知学界同行没有相关成果值得参考?没有心得创见可以触发?所以,二手文献值不值得征引参考,有重新讨论定位的必要。我看过不少博士论文,第一次阅读时,惊叹新一代的国学大师出现了,注释从头到尾都是原典,并未引用任何二手资料。这太惊悚了!因为连教授大师都不可能这样。如果研究生都是凭借第一手材料,那请问指导教授跟你讨论论文的时候,所提供的意见算不算二手材料?当然算,就算老师尚未写成书,就智慧财产来说,也必须在注释中写明是老师的创见心得。进一步追问:指导教授凭借经验和心得,指导论文。不管教授的经验是得自他人,或自己过往的研究成果,而创见心得当然是教授的。你接受了老师的指点教导,这些经验与心得,就研究生而言,是不是二手资料?当然是。没有这些二手数据的触动、诱导、启发,如何能写成硕士论文?没有二手数据的触发、激荡、反思、借镜,是做不好学问的。由此观之,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的利用,应该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这本书,有专章专节谈到二手文献的利用,非常精彩可取。历史学界研究清史,申请到好几亿的经费。研究成果提出之后,发现学者专家居然都不看二手数据,就能够得出结论,真是不可思议。研究生也常犯一个误会,老师经常强调原典文献,却忘了告诉学生:二手数据是用来激荡触发的。冯友兰讲新理学,强调他所谈理学所以“新”,是“接着讲”,不是“照着讲”。照着讲,是人云亦云,依样画葫芦;接着讲,是推陈出新,传承之外又有开拓。贾伯斯名言:“创新有两个关键词:借用与连结。”对同行开发的研究成果一无所知,如何“补苴罅漏,张皇幽渺”?不衔接前人的研发心得,又何从而借用,以连结到本研究课题来?曾经有人问我,论文征引很多人的文献,表达自己观点的空间还在吗?我说问得好,如果把别人的研究成果当作自我研究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就还存留很大的挥洒空间。假如觉得别人的著作写得太好,于是奉为经典,不敢造次,就是把参考二手资料当作研究的终点、完结。于是乎不得不抄,就再也不会去思考此中论点的不足,存在什么偏差了。

任何人写论文,甚至于院士、国学大师,仔细推敲琢磨,也总会有不足的地方。作学术研究,未能免俗,首先要做个成果回顾,对文献做个检讨,做个述评,知道这个领域、这个题目,有哪些人写过论文专书,各自的优点、长处是什么?缺点、不足是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切都已掌握以后,才能够针对详略、异同、重轻、偏全,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探讨。经过一番长善救失,增益其所不能,才算是你的创见心得,才算是你的亮点和卖点。不宜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切忌复制别人的创见心得,不应照着别人提出的论点再讲一遍。照着讲,讲得再好,还是别人的论点,不是自己的主张。所以提倡妙用二手文献,不是鼓励大家“照着讲”,当文抄公,原地踏步;而是提倡“接着讲”,把他人的心得成果当作思考的起点,触发的跳板,发挥贾伯斯所谓“借用与连结”的精神,尽心致力于创新开拓。

医学、工程、农业、商学、管理的学术论文,每年都要核算引用率,推崇每一专业领域中高引用率的论文。社会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相继跟进,都企图从学术同侪的征引系数,推估学术影响度,风潮所至,不得不然。论文引用率,是否能如实呈现论文的优劣?人文艺术学院系所论文影响系数,适不适合进行量化?这是另一个问题。不过,掌管学术研究的部门,高调推广论文引用率,揭示一个论文写作的格式问题:征引他人成果、二手数据,就是制式的规范。自古以来,文人相轻,彼此同行论文,往往不互相引用。学术是公器,意气用事如此,夫复何言?

清叶燮(1627—1703)论诗,很重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夫惟前者启之,而后者承之而益之;前者创之,而后者因之而广大之。”文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者,要皆如此。学术研究何尝不然?若视前者为原典文献,后者为学界研究心得,于是原始素材与二手数据之价值意义,乃昭然若揭。总之,“后人无前人,何以有其端绪?前人无后人,何以竟其引申乎?”(叶燮著,蒋寅笺注《原诗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叶燮《原诗》之说,可以息争止讼,值得三复斯言。

四、 征引文献的具体规律

征引文献,修辞学称为引用,是诉诸权威的一种修辞方式。作者提供经典的、重要的、权威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企图建立坚实的铁案,展示说服的成效。严耕望以为征引文献宜注意以下规则:

(治史)几条具体规律:(1)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2) 引用史料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要断章取义;

(3) 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4) 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严耕望(1916—1996)

,是唐代交通史的专家。行有余力,写了一本《治史经验谈》,提出历史研究的四则具體规律。一,不要忽略反面证据。搜集资料时,发现意见跟我不同,论点跟我唱反调的,就故意丢弃,这是治学的大忌。换句话说,文献去异存同,等于还没研究,结论就出来了。正面的意见、观点类似的,当然要搜集;观点不一致的,颇有出入的,更不能忽略。如果故意忽略,视同湮灭证据,那提出的论点一定是偏颇不全的。因为反面意见视若无睹,没有征引,缺乏陈述,提出的论点没有正反并陈,不见折衷诸家。就如一言堂,患了偏听、偏看,一面之论通常也是偏而不全的。学术研究,是一场理性知性的探索之旅,不宜有过多的爱憎好恶,不宜有过早的预设立场。否则,将会左右全方位的认知,影响精确的判断。反面的数据可能是一面照妖镜,有助于现出原形。所以,不能不搜集运用。论点何以相反,是问题重点。什么原因,应当解说清楚。

二,引用文献要将上下文看清楚,不可断章取义。初学者容易犯下列毛病,全文旨意没有看清楚,就撷取其中的片段进行论说。这个片段,也许只见肯定的主张;前面一大段,说的可能是否定的意见;或者透过批评别人的意见,突出自己的主张。只撷取片段,而不及其余,这是引用材料的大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势将偏离真实,都是不可为训的。《淮南子·泛论训》说“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一偏之见所以不可行,断章取义所以不可取。所以,征引文献,解读文献,上下文一定要看清楚。不能掉字、漏句,要看全、看透;切忌看偏或看错。

三,尽可能引用原始的文献,或者接近原始的文献,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或文献。这恐不能一概而论!譬如古书经过今人的精校精注,的确是后期改编过的书,但是古籍精校精注,若成于专家学者,经知名的出版社印行,有口碑,亦值得信赖。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凤凰出版社出版物,都是有品牌的。精校精注就算是后人改编过的,也自有其权威性、可靠性。不过,后期改编过的文献,尤其是成于众手的大部头丛书,在征引使用上,就要格外审慎小心。如《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宋人诗话外编》。前二书厚重,各多达十巨册,成于众手。大抵梳理诗话、笔记、文集、日记、语录中,有关讨论文学的材料,汇聚成书。较诸原典文献,多存在偏而不全之缺失。作为数据翻检,了解诸家诗学梗概是可以的;但是撰写论文从而征信援引,仍以回归原始材料为宜。如《苏轼诗话》《黄庭坚诗话》,所辑录文献并不齐全。若欲征引援用,仍应回归苏轼、黄庭坚《文集》《诗集》、笔记、题跋之原典文献为宜。《宋人诗话外编》,专就宋人笔记论诗材料,勾勒成书,汇为二册,颇便翻检参阅。可能受限于编辑体例,或作者认知,若干知名而重要的诗学评论多阙而弗录,如《宋景文公笔记》未录“自成一家”语,《陵阳室中语》未录韩驹诗学主张,俞成《莹雪丛说》不录“活法”说,要皆漏失严重。读者想全面掌握宋人笔记论诗文献,“请循其本”,当回归原始,可以征引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100册。既得其征信,又取其齐全。

四,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征引文献,有可能单凭记忆,未查核原书;也可能任意删取,以成全己意;也可能书缺有间,辗转传抄;也可能执著译本,引喻失义;也可能心术不正,故意断章取义。为求全璧,为求复原,为求访佚,为求征信,为求真实,都必须检查本初原著,核实善本原书。某一条文献或素材,起初得自辗转引用,如果属于关键引文,或重要论据,为检验真理,当然必须查考原典,核实原书。如果打算移作引文,致力深刻与广泛之讨论,进而能破能立,提炼出论点,萃取出精华,更应该选用善本全本,一一核实原著,还其本来面目。不宜造次,不可偷懒,当实事求是,还原素材、文献、史料。

(作者单位:香港树仁大学中文系)

猜你喜欢
学界史料文献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