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KTV野蛮生长

2017-06-05 10:42何斌
支点 2017年5期
关键词:线下

何斌

核心提示:在迷你KTV的背后,是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孤独泛滥。

突然,人人都在谈论迷你KTV。

前几日,一位老友在咪哒minik的透明房子里录了首歌曲,分享到朋友圈,获得了一排点赞。

“唱的时候,身边都是来往逛街的顾客;分享出去,点赞和交流又离我很远。”这位老友说,“线上线下都很热闹,但我觉得很孤独。”

又是一个快餐化的商业故事。在迷你KTV的背后,是当代都市年轻人的孤独泛滥。

在这个速成又速朽的时代,创投者们慢慢地把这种情绪缺口当成了投资风口。

突然兴起迷你KTV

在北京,走进热门地段的商场,很难不发现这样的迷你KTV。

咪哒 minik、友唱M-bar、Wow屋、聆哒……尽管有着严格的品牌区别,但它们看上去都只是些透明的小房间,和年少时期风靡过的大头贴机器没什么区别。迷你KTV集合了听歌、唱歌、录歌和线上分享传播的种种功能,打通了线下消遣和线上互动之间的屏障——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符合现代人类的生活娱乐消费需求。

以个人的体验为例。在北京东五环外长楹天街,钻进一台咪哒唱吧:里面仅有2平方米的空间,两把座椅,最多可容纳3个人,但功能齐全——1块小屏幕可播放MV提示歌词,两对耳机两支麦克风适合多人对唱,混响模式交由迷你混音器来完成。这里甚至还有黄色的钨丝灯负责营造灯光效果——音效专业,又满足用户自我表现欲,难怪众多年轻人愿意为此买单。

付费以投游戏币的形式进行,2元/币,也支持微信及支付宝付款。计费则有歌曲数量和唱歌时间两种模式。时间有15分钟、30分钟和1小时三档可选,价格分别为30元、40元、70元,适合打发等人排位的整块时间;以首计费则按照1首歌12元、3首歌20元、7首歌50元、10首歌70元的标准来收取,更适合以“练歌”为主要诉求的消费者。

消费者在使用前,需扫码关联微信后才能点歌,这确保了每个人的数据都彼此独立不串联,减免了前后使用者在忘情一唱后来不及清除痕迹所留下的尴尬。而在演唱完毕后,账号的绑定也方便消费者将录制的成品保存到手机上,并及时分享到社交网络上。

在“自助性”和“平台连通性”方面,产品设计者思考得比较成熟。不过,要让全民欢唱迷你KTV还不太现实。毕竟青睐迷你KTV的,依旧是那些习惯了切割时间与碎片体验的年轻人。

选址多在购物中心

在北京以外,这股迷你KTV的风潮也在全国蔓延。

广州是咪哒的大本营,它的研发生产公司艾美科技就坐落在广州市海珠区。咪哒主要投放在人气旺盛的商场,诸如贯穿天河路沿线商场、写字楼及地铁沿线的时尚天河、号称“亚洲第一Mall”的正佳广场,以及主打韩国潮流牌的富力海珠城。

这些选址综合了商圈人气、经营业态、消费分布等多方面因素,时常出现人气爆棚、需要排队的场景。在附近闲逛的闺蜜、等另一半大肆采购的家属、等位吃饭却又不想跑太远错过喊号的,都早已习惯用迷你KTV来打发时间。

发家自厦门的友唱,则在全市布置有百余台机器,经营情况并不平均:成熟商圈如SM广场和罗宾森购物广场,大学生聚集较多如厦门大学附近的新华都购物广场,都是生意较好的典型。但在厦门岛心松岳路,填补了附近居民商务综合体空缺的“建发·悦享中心”,并没有让友唱走进住户们的心里。

即使以休闲而闻名的成都,迷你KTV也仅分布在游客较多、人流密集的天府广场,以及较依赖商务综合体中餐饮业态发展的凯德天府、银泰中心等零散几处地方。

可见,迷你KTV这样的线下轻模式,需高度依赖选址的精准来获取客流。

歌曲版权将是大问题

资本的注入,使得轻娱乐代表的迷你KTV市场,开始进入野蛮生长时代。

2月22日,艾美科技获得唱吧的战略投资,表示将打通双方用户,实现线上线下的多点互联,共同探索K歌娱乐和音乐社交的更多O2O玩法,企图进一步完成线下K歌市场的深化布局。而三个月前,咪哒刚以新秀之姿在广东省第八届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上获得五项大奖。

另一家品牌友唱,在2016年就获得了友宝在线集团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在今年2月21日,友宝在线宣布对友唱进行6000万元人民幣的A轮投资。

这种VC齐齐出动找标、媒体趋之若鹜蹭热点的现象,人们在之前的共享单车发展初期就已感受过。

与此同时,迷你KTV市场的乱象也在悄悄浮出水面。

首当其冲的便是产品形式的归属问题。2016年11月,咪哒在其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上发文,控诉咪哒miniK被山寨、抄袭的困境,并声称“你们看到的和没看到的,用到的和没用到的地方,大部分都是我们家的专利。”在咪哒的叙述中,它们已经申请5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专利、6项软件著作专利、1项发明专利等30多项专利,但如何甄别盗版、遏制侵权,咪哒却始终没有说清楚。

尽管消费者们并不太清楚不同品牌迷你KTV之间有什么差别,所谓专利纠纷仍是一种隐患。在资本力量介入之后,也许公开骂战还会升级。

隐藏在技术专利背后的,是另一项难题——曲库歌曲版权。现有的实体 KTV,都是通过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协会或中国音响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获取歌曲授权,但迷你KTV版权来源仍不算明朗。

此前的报道中,咪哒创始人李建斌表示,目前歌曲版权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当前是产品研发与抢占市场阶段,政府的态度是先鼓励新事物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和歌曲版权所有者沟通。”科美唱吧则表示,版权从中国KTV网购得。

线下引流各显神通

为推广迷你KTV,品牌商们在先期都借助了媒体力量吸引潜在用户。

咪哒在电玩潮人界举办了一系列“咪哒好声音”,获得了第一批优质种子用户,也借以完善设备操作体验。此后,咪哒还先后与湖南卫视2016《超级女声》及CCTV《讲述》栏目合作,分别担任海选展示台和“音乐避风小屋”角色,在重视娱乐信息的观众心里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友唱则和腾讯的全民K歌携手,做了“麦霸大赛”活动及专门的“酷跑唱将”游戏,从线上引流,最终转换为线下的实体消费。

此外,还有不少迷你KTV品牌将目光投向在线直播,打算借网络直播的热度带动产品走向市场。

一系列推广,在一二线城市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但与共享单车一样,迷你KTV在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具体运营中,仍要攻破更多问题:不同地域的消费观念不一,设备投放实际盈利能力会远低于一二线城市水准;投放地区的环境情况也影响着消费者的使用感,例如商场的网络连接、操作系统普及程度等,都是消费者体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同样,使用者习惯和素质也会使设备的折旧报修率大大提高,甚至出现人为损毁和破坏的情况。

盈利模式仍不明朗

盈利模式,也同样是迷你KTV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这些迷你KTV单台的普遍售价在2.5万元左右,其“驻扎”的商场租金每月则需要2000元左右——业态丰富、人气旺盛、开铺率高的商场或许更贵。虽然全自助的使用模式减免了人工费用,但考虑到系统每个月升级所需的更新服务费、设备维护费用等,一台迷你KTV的实际运营成本不会低于5万元。

普通商场通常以朝十晚十為营业时间,按现有的1小时70元使用费为基准进行预估,满打满算,一台设备每天能带来800多元的收益。这样的收益速度,几个月就能回本。

单靠卖设备盈利,显然不符合如今“互联网+”的产业趋势。

在咪哒的官网上,对产品的介绍几乎全都放在了设备的专业介绍上,即表明他们做的是硬件销售——这是他们曾经的主要收入来源,来自用户们的消费收益则直接收归运营者所有。但在唱吧介入后,咪哒的盈利模式或许会有所调整。

相比咪哒,友唱的思路似乎更为清晰。

在友唱的官网上,有一栏醒目的“商家联盟”,友唱利用设备和渠道优势,打出了“轻媒体屏保广告”的口号,在用户使用其设备时对商家广告进行硬展示。同时,友唱还利用用户微信关注的优势打造自身自媒体平台,将之转化沉淀为另一个广告投放出口,为商家提供具体的营销引流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说,商业的本质是发现价值洼地,然后借助资本力量填平它。

在流行赚快钱的中国,迷你KTV行业的确有时间和位置红利,不过以其他行业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个窗口期约为两年。若被炒成风口,以摩拜、ofo这种融资节奏来看,不足一年这个坑也许就会被填满。

但是,当概念炒完,“现象期”一过,所有的事情还得回到业绩上来。

2014年5月,唱吧与线下KTV品牌麦颂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唱吧麦颂KTV品牌。如今,唱吧投资咪哒minik,看上去像是昨日重现。

正如《春光乍泄》里的一句台词“寂寞的时候每个人都一样”,毕竟它们收割的,仍是同一批都市人的孤独。(支点杂志2017年5月刊)

猜你喜欢
线下
2023年5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2022年11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线上+线下”混合式体操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2年4月部分家电线下市场简评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武侯区:“线上+线下”双渠道 精准送岗促就业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