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中的方言

2017-06-05 10:51徐琛
支点 2017年5期
关键词:异乡人消逝普通话

徐琛

核心提示:对异乡人来说,如果下一代学会了当地的方言,自己的归属感就更强了。

前几天,当我和母亲用方言拉家常的时候,我两岁多的女儿突然问:你们为什么要说土话?鉴于她的年龄,我最终没能很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两岁多的小孩已经能很准确地区分方言和普通话,我有些震惊——即便都是本地人,我们也很少在孩子面前讲方言,她的启蒙语言就是普通话。我身边的年轻父母大多也是这样做的,谈不上什么原因,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件往事,当时我去上海拜访一位亲戚,作为席间的才艺表演环节,亲戚家5岁多的儿子给我表演了一段“上海话”,其实就是若干个听起来很“蹩脚”的词语——这个小孩当时就读于上海一所数一数二的幼儿园,幼儿园有一门课就是教小孩子们学说上海话。亲戚一家都是上海“第一代移民”,夫妻俩甚至都听不懂上海话,小孩基本生活在零方言的语境里,幼儿园能教几句零星的上海话,他们觉得挺有趣,同时也觉得是一种地域身份的认同——对异乡人来说,如果下一代学会了当地的方言,自己的归属感就更强了——这是他们的原话。

这应该不是矫情的说法。身份认同是人类何其重要的情感诉求,而方言则是最古老的身份象征之一。只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之间交流的需要,语言的规范和统一必不可少。自1955年开始推广普通話以来,作为通用语,普通话为社会沟通与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不言自明,但同时也加剧了各地方言的消逝,可能再过若干年,古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哀愁,恐怕都很难有人产生共鸣了。

但是,至于是不是方言就代表了不开化,普通话就更高级,这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

电影《风语者》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人方言的故事。二战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能用各种方法破译美军的密电码,这让美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9名印第安纳瓦霍族人被征召入伍,因为他们的语言没有外族人能听懂,美军将他们训练成了专门的译电员,人称“风语者”。作为美国海军的秘密武器,风语者们对扭转战争形势的作用不言而喻。

当然,方言的作用并不仅仅体现在战争年代,上升到文化多样性的层面,更是一个宏大的社会学课题。

于是,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旗帜下,有许多专家经常呼吁要保护行将灭绝的方言,而这种思潮也是跟国际接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项就包括方言;两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创办了网站“乡音苑”(phonemica),以当地人用方言讲故事的形式,来记录汉语方言的细微差别,被传为美谈。

虽然方言的保护,从来没有对主要语言造成影响。但是,方言的保护落实到具体实施层面就难免引来尴尬。谁来保护?要不要立法普及?是否该鼓励甚至规定学校开设方言课、公务员用方言办公、电视台播放方言节目……

另一种矛盾也无法避免:在文化强势地区,比如上海、广东,方言的保护很多来自于民间的自觉,甚至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在文化弱势、经济又相对落后的地区,方言消逝的速度则更迅猛,这点尤其让学者们心疼。毕竟,不同的文化和方言本身,并没有三六九等之分。(支点杂志2017年5月刊)

猜你喜欢
异乡人消逝普通话
致异乡人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家中异乡人和异乡人之家:《退潮》中的“家”之想象
听到乡音(外一首)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