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法

2017-06-05 09:37辛尘
江苏教育 2017年29期
关键词:虞世南书圣字形

辛尘

尚法

辛尘

唐代是建立书法法则与规范的时代,也是南北书风融合的时代,南北书法传统都有了相应的方法总结,而书法传统恰恰是书法立法的依据。传为欧阳询的《三十六法八诀》与虞世南的《笔髓论》分别代表了北方传统之法和南方书圣之法的总结,唐代书法的南北融合就是建立在这两种传统之上的,以褚遂良为代表的南北书法传统的融合贯通了楷、行、草三体的技法,为后世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典范;权威;三十六法八诀;笔髓论

唐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提起这个阶段的书法,人们自然会想到“唐人尚法”这句话。也就是说,在后人的心目中,唐代的书法是建立书法法则和遵循法则的阶段。

在这里,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法”。书法之“法”,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法规,它首先是指文字书写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人们从前人的文字书写精心挑选出来的、得到公认的优选方法。这就是说,书法之法的确立乃是书法权威及其可以作为典范的书写方法的确认。从东晋开始直至隋唐,南方的书法推举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典范和权威,北方人也接受二王这一典范和权威,特别是经过隋炀帝、唐太宗的竭力推崇,王羲之获得了“书圣”的地位,他的书写方法并具有了法的意义。北方的书法虽然没有推举出像王羲之这样的书圣,但是它已然形成了一个传统,这个传统是由世世代代北方人的性格及其书写方法、大大小小的北方名家的书写遗迹共同铸就的,是流淌在北方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所以,这个传统不是“法”,却天然具有法的意义。

书圣的确立和书法传统是书法立法的依据,它们要成为后人可学、可遵循的法,还需要经过一番细致的梳理和总结。这就是说,书法之法的确立,乃是人们对书圣、传统书写方法的规律性的研究和总结,这是法的第二层含义。王羲之的书写方法,以前一直在王氏家族子弟中传承,从儿子王献之到七世孙僧智永,代代相传,旁及姻亲、弟子和追慕者,这种传承,或者是口传身授,或者是临帖体悟。到了隋唐时期,王字真迹已经非常罕见,天下人学王字,既无范本,又无师承,从何学起?这就需要有人对王羲之的书写方法及其规律加以研究和提炼。南方书圣的情况如此,北方传统的承继也不例外,也需要有人来加以研究和提炼。隋朝时有个和尚书法家,叫智果,写过一篇《心成颂》,就是来总结书写方法及其规律的。智果是南方人,学的是王字,但他对书写方法的总结主要着眼于字形结构,这又是典型的北方书法的思维方式,如此总结书写方法及其规律,是南北书风趋向融合的标志,还是书法之法只能如此总结呢?

从遗存下来的文献资料看,有两篇文章值得我们重视。一篇是传为欧阳询撰写的《三十六法八诀》,专门研究间架结构的三十六种结构规律和八种笔画的形态要求。因其中夹杂着后人的语录和评论,所以被认为是宋人的伪托,但有没有可能是欧阳询提出了三十六法,后人在传袭过程中不断追加内容,抑或是欧阳询身后人们在研究其字形结构的过程中,陆续总结出来的呢?无论如何,这篇文章是不可忽视的关于书法之法的总结——字形结构规律,学书者起步必须遵循的路径就在这里。正因为如此,不厌其烦地研究它,从三十六法增加到后来的九十二法,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方面既然是总结规律,就不能太繁琐,必须精炼,越简越高,但从字形变化的丰富性来考虑,千变万化的笔画形态书法结构,怎么能简单地归纳为八诀或三十六法,即使是九十二法也无法包罗文字书写的各种变式;另一方面,笔画形态与字形结构的把握,主要是靠眼睛看,它更强调的是眼与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面构成”式的点画及其布置规律。从源头上说,它更倾向于图形构成意识,而书法的符号记录意识明显地遭到削弱。这种书法思维,作为典型的北方传统,用于铭刻体的楷书尚可(在南方书法的传统中,这也是不可以的),用于行草则有显著的缺陷(见图1)。这正是书法会出现楷书与行草书相脱节、分离的根源所在。

图1 欧阳询《卜商读书帖》

另一篇重要文章是虞世南撰写的《笔髓论》。虞世南是僧智永的弟子,得王书真传(见图2),他的这篇文章,应当被视为南方书法之法的提炼和总结,其关注的要点,不是字形结构和点画形态,而是执笔运笔的方法,是书写速度的调控,是楷、行、草三种书体的运笔与书写者内心的关系,是以心驱手、以手控笔、以笔成形的过程及其规律。总而言之,它讨论的不是眼和手的关系,而是心和手的关系,正如虞世南所说——“书道玄妙,必自神遇,不可以力求”。他对这句话的解释是,“极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这一观点,显然是与“三十六法八诀”的思维方式相对立的,它是在动态的书写过程中揭示书法规律,旨在突破眼睛的局限,打通楷、行、草书体的关系,追求“假笔转心”,以笔法作为书法之法的核心和精髓。

上述这两篇文章,分别代表着南方书圣之法与北方传统之法的总结,南方之法,以笔法为核心,北方之法以字形为核心;南方之法重在心法,北方之法重在眼观;南方之法偏于动态思维,北方之法偏于静态思维。相对而言,南方之法高妙,但对初学者而言,不免有玄虚之感;北方之法平实,容易上手,但每进一层,就会多一层障碍,阻隔楷书与行草之间的关联。实际上,唐代楷书之所以被一些学者认为有“模件化”(即一个个标准零部件的组装)倾向,正是来源于静态的北方之法。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褚遂良的意义,力图综合南北书法之法,以南方的笔法活化北方的字形结构,以北方的字形来落实南方用笔的玄妙,从而贯通楷、行、草三体的技法。他被清人刘熙载誉为唐代书法的“广大教化主”,当之无愧。

图2 虞世南《去月帖》

J292.1

A

1005-6009(2017)29-0022-02

辛尘,本名胡新群,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虞世南书圣字形
春夜
王羲之和鸭儿饺子铺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浅析王羲之书法在唐宋书法史中的地位
咏萤火
添一笔变个字
书圣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