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017-06-05 14:18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护龄事件报告职称

胥 骅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与护士认知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胥 骅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 四川 内江, 641000)

护理不良事件; 认知行为; 影响因素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非计划的、未预料的以及不被希望发生的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加重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情况下还可给患者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功能障碍[1-3]。心血管内科是急危重症患者较多的科室,收治了冠心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患者,护理人员的认知和行为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4]显示,中国有40%左右的护理不良事件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管理意识才是有效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本研究对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认知与行为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9月—2016年8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对本省不同地区的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心血管内科进行调查,并对科室内的78名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 ① 2014年7月—2015年8月在心血管内科持续任职; ② 注册护理人员; ③ 担任护理工作时间>1年。

1.2 研究方法

1.2.1 护理不良事件调查:回顾性分析3 518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的临床记录,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

1.2.2 护理人员报告不良事件认知行为问卷调查及因素分析:采用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和自制认知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包含性别、年龄、学历、职称、护龄等内容; 自制认知行为调查问卷包含2个维度(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共计19个条目,其中认知维度有12个条目,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的概念、内容、分级、报告制度、报告行为、报告程序等的知晓率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途径、高发时间的认同、发生原因的认同、医院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分级方法的认同情况; 行为维度有7个条目,包括医院对不良事件的培训、培训次数以及参加次数、个人上报情况、同事上报情况、阻碍上报的原因、促进上报的原因,所有条目均按等级评分法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表明知晓率越高或行为越积极。经克朗巴哈的可信度分析,该问卷的信度α=0.912, 目总分与各指标评分的相关系数>0.5, 运用该调查问卷表进行认知和行为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和内容效度。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3 518例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21例(发生率为3.4%), 其中发生高危药物外渗53 例 (43.8%)、坠床20例(16.5%)、患者识别错误12例(9.9%)、用药有误10例(8.3%)、摔倒9 例(7.4%)、检验危急接报处置不及时6例(5.0%)、患者导管滑脱4例(3.3%)、微泵调速有误3例(2.5%)、压疮 4例(3.3%); 121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共上报78例,上报率为64.5%, 其中警告事件1例(1.3%), 造成不良后果事件45例(57.7%), 未造成不良后果事件32例(41.0%)。

2.2 护理不良事件认知行为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由表1可见,不同年龄、护龄、职称和学历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评分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 而不同护龄、职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评分上差异显著(P<0.05)。

表1 护理不良事件认知行为评分结果分析±s) 分

2.3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Logistic分析

将认知评分中存在明显差异的年龄、护龄、职称和学历作为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和职称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独立因素(P<0.05)。

2.4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Logistic分析

将行为评分中存在明显差异的护龄、职称作为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护龄和职称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独立因素(P<0.05)。

3 讨 论

医疗安全是患者的最基本需求,也是对每位医护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同时还是医疗护理质量和监管的核心目标。随着患者对医疗服务要求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因护理不良事件所引发的医疗纠纷常有发生,不仅给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甚至生命危险,也对因纠纷所致的医护人员安全问题造成了隐患[5-8]。

有报道[9]显示,2007年发达国家中因护理不良事件受到损伤的患者约10%, 本研究调查的4家三甲综合性医院心血管内科共计3 518例患者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仅为3.4%, 显著更低,表明护理不良事件的控制措施有着显著成效。121例护理不良事件中,按要求上报的仅为64.5%, 表明调查范围内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问题上存在较大隐患。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主要目的是针对护理过程中患者受到伤害或具有受到伤害的风险的处理程序,是不断完善护理规范,提高护理质量,高质量完成医疗行为的重要保障[10]。本研究运用自制护理人员护理不良事件认知行为调查表对72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护龄、职称和学历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评分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 而不同护龄、职称的护理人员在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评分上差异显著(P<0.05), 即年龄、护龄越小或职称越低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知晓率和行为能力越差,且学历较低的护理人员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知晓率也显著低于学历相对较高的护理人员。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学历和职称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的独立因素(P<0.05), 而护龄和职称则是影响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行为的独立因素(P<0.05)。

[1] 李乐, 顾佳, 汤利萍, 等. 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7): 543-546.

[2] 苏凤兰. 44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z1): 213-213.

[3] 胡翠红, 周瑞芳. 品质管理活动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z1): 192-192.

[4] 汤莉, 俞玲娜, 刘国红, 等. 核心制度关键风险指标管理在控制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21): 1657-1661.

[5] 陈参参, 胡艳丽, 魏万宏等. 护士的患者安全文化感知与护理实践环境及不良事件报告障碍关系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 32(4): 250-254.

[6] 杨媛媛, 蔡洁, 潘柳萍, 等.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对护士心理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 30(7): 617-619.

[7] 王秀珍, 陈晓琳. 开放式信息上报系统联合闭环式反馈控制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6): 457-458.

[8] 白春柳, 昝涛, 宋敏, 等. 无惩罚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制度在临床应用的新进展[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z1): 290-290.

[9] 方卫青, 周奕. 院内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分析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医疗设备, 2016, 31(3): 102-104.

[10] 叶剑琴, 李媛英. 护理安全教育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作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35(5): 652-655.

2016-10-24

R 473.5

A

1672-2353(2017)04-173-02

10.7619/jcmp.201704053

猜你喜欢
护龄事件报告职称
基于医院医疗器械故障信息的不良事件报告研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护龄及文化程度对门诊注射室护理人员工作倦怠感的影响
不同年资护士掰启安瓿引起手损伤原因分析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普外科护士年龄、护龄与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42例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军队医院22605例抗感染药物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报告行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