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2017-06-05 14:57李洛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萍乡337055
当代医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弹簧圈开颅动脉

李洛(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55)

24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探讨

李洛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5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其中24例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24例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中,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为54.1%;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45.8%,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结论 以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跟开颅夹闭手术效果相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并发症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脑血管出现局限性瘤样突起。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出血,主要原因为:病灶出血、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1]。颅内动脉瘤是医学临床上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疾病,尤其是当患者发生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的情况下,会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随着医疗技术的几部,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防治患者再次出血提供了有力支撑,对患者生命健康起到了保护作用,改善了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选取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部分行血管介入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住院治疗额度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其中24例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设为对照组男9例,女15例,年龄54~79岁,平均年龄(65.7±9.2)岁;24例患者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设为观察组,男7例,女14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5.5±9.3)岁。所有患者均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未破裂动脉瘤出现局部症状或颅内压增高,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与颅内肿瘤、高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颅脑损伤、烟雾病、血液病、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相鉴别。其中,伴动眼神经麻痹11例,伴外展神经麻痹4例,伴有眼神经麻痹2例,伴有共济失调两例2例,2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取经翼点作为入路,在高倍显微镜下行侧裂分离,打开临近的脑池,行开颅降压,当载瘤动脉完全暴露时对其进行分离,选取合适的动脉瘤对患者实施动脉瘤夹闭[2]。

1.2.2 观察组 手术前,明确动脉瘤的形状、数量、大小与位置,术前30 min持续泵40 mg尼莫地平,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脑血管发生痉挛,患者保持平卧位,行全身麻醉并消毒,行气管插管,穿刺股动脉,置入导管鞘,导引导管,在透视的条件下将微导管导入动脉瘤内适当的位置,以弹簧圈填塞,无载瘤动脉堵塞时,将弹簧圈解开,拔出输送导丝,反复观察造影结果,使用弹簧圈、颅内支架等材料填塞导管[3]。依照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选择介入治疗方式,采用合适的辅助装置行载瘤动脉闭塞,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动脉是否破裂、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计数资料单位采用“%”表示,组间率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中,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1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经术后随访,1~3年内,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8%,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的致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另外,肿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脑动脉闭塞等原因也可伴发动脉瘤[4-5]。激动、忧虑、血压升高、体力劳动、分娩、妊娠晚期等都是动脉瘤破裂的诱发因素。颅内动脉瘤可能引发呼吸道、泌尿道、肢体、关节的强直等并发症[6-7]。该病的病理性扩张起源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缺损,由上述多种因素共同所致的结果。颅内动脉瘤在患者大血管分叉处尤为疲乏,临床上以颈内动脉-后交通支最为多见,其次是前交通支[8]。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主要有:开颅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二者互为补充。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具有安全性高、创口小的特点。随着显微手术和血管介入技术的进步,临床上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动脉瘤的特点选取适宜的手术方法。本次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瘤患者中,87%的患者都伴有高血压或糖尿病,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二者具有重要的联系。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37.5%,对照组为54.1%;术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对照组为45.8%,观察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原因分析为:(1)血管内介入治疗需要对手术适应证进行严格掌握,若患者存在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且动脉瘤周围出现明显粘连,则提示开颅风险较大;(2)患者全身情况不允许进行开颅手术,且后循环动脉瘤手术难以达到;(3)手术中脑积水、术后动脉瘤复发等是常见并发症,与弹簧圈填塞时所遇阻力较大有关,因强行推进而导致无法调整微导管头,导致弹簧圈对动脉瘤壁存在较大张力引发出血;(4)在手术操作过程中,需遵循造影显示的瘤体和瘤动脉的夹角位置,对导管和导丝进行高温塑性处理,时间持续5 s左右,并用盐水定型冷却,避免导管和导丝对患者造成反复的机械刺激。此外,还需根据动脉形态和瘤体迂回部位情况,选择顺应性较好的介入支架,例如常用的Enterprise支架,若载瘤on购买相对较直则可选择Leo支架,而针对动脉瘤外壁薄弱的假性动脉瘤则可给予弹簧圈疏松填塞,长度尽可能保持在最短限度,避免张力过大导致假腔破裂。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建议给予全身肝素化,防止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以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跟开颅夹闭手术效果相当,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 邓朋.115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3:37-38.

[2] 赵峰.46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23(4):403-405.

[3] 蔡涛,黄春燕,吴惠芬,等.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附35例报告)[J].当代医学,2011,17(12):2-3.

[4] 黄清海,杨鹏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93(11):3093-3103.

[5] 黄英文.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3):17-18.

[6] 陈学华,胡伟康.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2):74-75.

[7] 谷祥任.心血管介入术血管并发症的临床防治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22):16-17.

[8] 任欣乐.周围大血管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2015,21(10):71-7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0.058

猜你喜欢
弹簧圈开颅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输卵管栓塞后弹簧圈脱落2例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