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志导读说开去
——邱学华老师访谈录

2017-06-06 07:34宋煜阳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篇文章教学质量

◇宋煜阳

宋煜阳:(以下简称“宋”)邱老师,您好!《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年第4期刊发了您的文章《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说开去》。在做杂志导读时,我发现这篇文章非常受大家欢迎。因此,我想代表一线教师就有关话题对您进行采访。第一个问题:您怎么想到写这篇文章的?

邱学华:(以下简称“邱”)这个问题提得好。2009年,中国上海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结果一鸣惊人,数学、科学、阅读三项的成绩都是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上海第二次参加,结果又是三项均为第一名。两次夺冠,世界震动,因为国际上许多国家总认为中国很落后。两次世界第一的事实,使得世界各国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数学教育是世界一流的,所以纷纷到中国来学习。但是这个事情在中国没有引起重视,因为在中国,大家认为是测试就总有一点儿应试教育的嫌疑,所以没有人赞扬这件事。2015年,中国大陆由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组成地区联合体参加PISA测试。应该说这四个省市都是发达地区,可是结果出来成绩下降了,总分第十名,数学第六名,大倒退。后来看到一个材料,其中详细分析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成绩,在数学方面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都超过了中国大陆。我看了以后心里不是滋味。当时我就把这个统计分析材料发到了微信群里,结果引起大家议论。有的人说,考得好不好都无所谓,我们如果重视了PISA测试,那么跟应试教育也就差不多了。我听到这样的议论以后感触很深,就想写一篇文章把这件事情说一说,所以我就写了《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说开去》,目的就是从这件事引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篇文章在群里面发了以后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特别是《小学教学》杂志的殷现宾主编,立即把这篇文章公开发表了。我们考了第一没人赞扬,倒退了也没有人关心,是大家麻木了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我要把问题挖一挖,看看到底问题出在哪里,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宋:有了成绩没人赞扬,出了问题没人关注,确实值得深思。第二个问题:从2015年PISA测试结果来看,中国大陆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优势和不足体现在哪些方面?

邱: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不仅仅是为了谈PISA测试的问题,而且要通过这个问题总结我们的优势。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小学数学教育是世界第一?我认为主要得益于加强“双基”。加强“双基”就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有了“双基”,小学生才学得比较扎实,基础打得比较好。我在解放初就当小学老师了,研究小学数学有60多年了,1989年我写了《中国小学数学 40年》,后来又写了《中国小学数学50年》和《中国小学数学60年》。对于中国小学数学教育,经过总结反思,我得出一个结论:什么时候加强“双基”,教育质量就提高;什么时候削弱“双基”,教育质量就下降。因此,我坚定不移地提出论点——“加强‘双基’不能丢”。

现在大家对“双基”有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双基”过时了,特别是新课改以后我们强调先进的教育理念,结果一部分人就认为搞“双基”就是机械训练,就是搞应试教育。我的看法是,培养能力也好,培养创新力也罢,都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一定的抓手。我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我觉得这个口号很好,特别是“同时”这个词用得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不是架空的,得有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加强“双基”。你多做题,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练习中动脑筋思考,然后自己想出新的点子,这不是发展智力了吗?如果不做题,能力从哪里来?思维从哪里来?这不是空中楼阁吗?如果中国把加强“双基”丢了,将是我们教育上很大的失误。我们要珍惜中国教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总结出来的“加强‘双基’”的经验,我们有一套科学的训练办法,这套办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都派人到上海来学习了。我们不足的地方当然也有:第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得不到位;第二,不重视培养优等生,因为我们强调公平,大家都一刀切、齐步走。可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能用削弱“双基”来弥补,加强“双基”是对的,应该坚持下去,在加强“双基”的同时重视培养能力和发展创新力,培养优等生和拔尖生。

宋:您说得很好,只有正视不足,才能想方设法弥补不足。第三个问题:面对PISA测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您有哪些建议?

邱:我认为当前主要问题是对待考试和分数的态度存在误区。现在是逢考必反,谈分色变。谁研究考试,谁强调分数,就给谁扣上“应试教育吹鼓手”的帽子。有些专家和媒体,挥舞着反对“应试教育”的大棒,到处乱打,使得学校的校长、老师不敢抓教学质量,这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大家想想看,如果在体育界,一天到晚批判唯金牌论,批判个人主义,一旦有人力争夺金牌,就有人批评你争名夺利,那么我们中国的体育成绩还能上去吗?肯定不行。前几届奥运会我们的成绩很好,可是在巴西举行的奥运会我们的成绩下降了,体育总局的领导着急了,他说了一句话:“我们不能唯金牌论,但是我们不能不要金牌啊。”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唯升学率论,但是我们不能不要升学率啊;我们不能唯分数论,但是我们不能不要分数啊。”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我认为要理直气壮地抓教学质量,这是对中国的未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今天我们的数学教育质量很好,世界第一,多自豪啊!如果大家都不敢抓教学质量,都不提考试,都不提分数,那我们怎么能保证对下一代很好的培养呢?这个问题值得认真思考,特别是教育理论界,要好好解决理论上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应该理直气壮地抓,形成一个非常好的氛围,共同努力来提高教学质量。

宋:您说得对,不能逢考必反,谈分色变。考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测评手段,分数是一种合理的评价标准。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最后一个问题是:当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低水平的态势,有很多年轻教师对教材一知半解,您觉得加快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该从哪些方面抓起?

邱:目前教师队伍呈现高学历、低水平的态势,这个问题的出现不能怪老师。现在中国小学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毕业生,20世纪80年代初我到日本考察,听到日本的小学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生我就很羡慕,现在我们也实现了,这体现了我们国力的强盛、社会的发展。但是教学水平不高,同大学学历不相称,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现在小学教师大都由大学来培养,但是大学并没有熟悉小学教育的师资,不重视数学教材和教法,教育实习也是走过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大学生的专业训练不够,特别是对教材一知半解。现在职后的教师培训主要放在转变教育理念上,没有放在教材和教法上。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提出过教材关,每位老师都要参加教材过关考试。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会做高等数学题,但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弄不清楚。所以应该把教材过关作为培训的重要项目,这是教师的基本功。我们自己也可以做,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把教材过一遍。小学数学教师把6个年级的12本课本找来,一本一本去钻研,一本一本去研究,自己做一遍上面的题目,还可以和教学用书对照着看。在精通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再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你的教学水平就比较容易提高了。这个高学历、低水平的问题要解决其实并不难,大学毕业生有很好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他们去钻研小学数学教材,去研究教法和学法。我想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希望年轻老师能下这个决心,要当好一个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关于怎样把课上好,我曾提出“三字十二条建议”,即上课要上得“趣”——有趣,“实”——实在,“活”——灵活,“趣、实、活”,再加上建议,如果这些建议都能落实的话,你的课就能上好。老师要对下一代负责,把教好下一代作为自己的使命。最后,感谢《小学教学》编辑部对我的支持,也感谢广大读者对这篇文章的关注和赞扬,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篇文章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