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再建构*
——基于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架构

2017-06-06 12:43林静
江苏教育 2017年32期
关键词:高中学生南京市辅导

林静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再建构*
——基于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架构

林静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是南京市本土化实践的重要中介。本研究从区域工作模式和内容模式上建构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整体架构,在基于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重构发展指导和心理辅导并重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为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纲要》明确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并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个正式的教育命题以及国家制度,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取得了一席之地。但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遭遇三大实践难题:一是制度已经确立,谁来执行?二是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很明确,但如何与学校既有的教育内容结合?三是学生发展指导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实践效果如何评估?为了回答这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南京市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试图寻找一个本土化的解决方案。

一、“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整合基础

(一)“学生发展指导”在现实语境下的难点

作为与管理、教学并立的“学生发展指导”,虽然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目标、内容、方法、人员、管理等在内的成熟而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但对我国现阶段教育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

首先是“学生发展指导”的个体性与我国师资不足的矛盾。我国高中目前基本上是大班额,而指导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个体性的特质,要基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因此,以我国现有的师资力量是无法负载这种教育需求的。而且,对学生发展进行指导有其自身的专业性,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与培养体系中,并无此类专业培训的内容设置。高素质人员和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学生发展指导”运行中无法回避的难点。

其次是“学生发展指导”体系与学校管理及教学体系如何交融的问题。“学生发展指导”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提出,必然会打破原有的学校教育模式,如果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独立的教育体系的话,将面临教师角色定位、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责任归属、发展通道等一系列现实的问题,[1]这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很难施行。因此,“学生发展指导”必须与学校既有的管理及教学体系整合共生,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

再次是“学生发展指导”在实施中遇到的文化观念阻抗的问题。鉴于中国文化中深厚的集体主义色彩以及学生人数的众多,个性化的指导在我国教育工作中相对缺乏,教师往往习惯面对大班的全体学生进行授课,对学生进行个体指导的意识不太强,仅有一些优秀的教师会自觉地了解学生学情、把握学生个性特质、倾听学生心声,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因此,“学生发展指导”在推行过程中,势必遇到更为深层的观念上的阻抗问题,例如,教师不了解指导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认为与学业学习没有太大关联,将之废弃一旁;或者认为指导仅针对少数学生,过多地将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影响整体教学绩效。有些学校也只是因为国家出台了一项制度,就在学校内设立一个所谓的“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中心往往有名无实,空头运转。这些都是“学生发展指导”推行中需要逐渐破除的障碍。

(二)“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运作。

基于上述分析,“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要寻找现实的载体,方能有效地从制度层面落实到工作层面上来。考察南京市学校教育的运作机制不难发现,能够作为“学生发展指导”对接平台的,当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2]二者不仅在工作内容与领域上基本吻合,而且二者各有优势和劣势,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另外,二者各具特色的工作方式也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从落实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角度看,这种整合有如下基础:

首先,“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内容上基本吻合。“学生发展指导”内涵基本包括理想、心理、学业、生涯、生活指导,与当前南京市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基本一致,后者不仅包含了以生涯规划课程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个体咨询也覆盖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由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与生活辅导、学涯与职涯规划等,并通过团体辅导、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面向群体及全体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二者高度重合的工作内容,是“学生发展指导”制度落实的极佳载体。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能提供“学生发展指导”的师资力量。以南京为例,经过多年的专业化培养,南京市储备了大批具备“学校心理咨询员”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资格的人员,他们在实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已经在探索类似“学生发展指导”领域的内容,如生涯规划、生活技能训练、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等。这些工作项目和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也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师资。

从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种整合也有较好的影响:

首先,“学生发展指导”在工作方式上能给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益的补充。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期重要的工作方式,但这种方式有严格的职业规定,需要遵循咨询伦理中来访者自愿的原则,作为学校咨询人员,即使发现有些学生出现心理偏差,除非学生自愿,否则是不能强迫学生前来咨询室咨询的,这种对学生的干预是被动的。另外,个案的处理往往费时较长、受益面较小。指导是与心理咨询显著不同的方式,指导往往是主动的、针对问题解决的、短程的、指向行为的,可以个人化,也可以团体形式开展,主要是围绕一些比较有普遍性的主题进行,并不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往往能够比较及时地应对学生的紧迫需求。这是一种具有很强针对性和教育性的干预行动,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需求,能够帮助学生向着正当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将“学生发展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实际上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其次,“学生发展指导”在工作机制上能给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的保障。在强大的应试压力下,虽然学校在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高中学校尚未完全得到保障。“学生发展指导”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行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法规的 “法理”保障,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

二、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发展指导本土模式的建构

既然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良好的整合基础,如何整合就是必须讨论的问题。模式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好的模式不仅应具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逻辑上的自洽性,也应对实践具有指导性和应用性作用。基于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内容要求和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初步从理论上建构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本架构的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区域工作模式和内容模式,见图1。

图1 “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工作模式图

本模式将“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两种工作体系整合运作,实现系统的优化重组,发挥更大的效益。模式的内核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指导的最终目标,基于生涯发展、学业发展及生活技能发展三大领域,以指导课程、个体规划、咨询服务及系统支持为载体方式,整合各类学校人力资源,共同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在此工作模式基础之上,基于南京市的区域特点,本研究在学生发展指导的内容范畴进行模式建构,形成了三个维度的指导内容架构,见图2。

本内容模式在“学生发展指导”内容框架下,结合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内容而形成。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在长期的实践与研究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发展性的积极的教育,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也不单单是治疗和矫正,而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努力优化全体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因此,从总体来说,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发展学生积极适应的心理品质作为核心目标的。在这些研究领域中,科学用脑、社会情绪能力发展以及系统思考,都是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的有价值的尝试。在这样的内容框架下,本研究研制开发了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系列手册,并开展了实际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

图2 “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内容模式图

三、基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实践重点

在让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及操作模式落地生根的过程中,有如下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一)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实施要点一:以生涯教育为核心

在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实施的过程中,以生涯规划和升学指导为核心的生涯教育是学校最为重视的内容,实践开展的形式也很多样。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将生涯规划指导纳入正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之中,开发了以自我探索为起点的生涯规划系列指导课程;南京金陵中学则建设了生涯规划课程基地,以实践活动、社团建设以及生涯场馆体验等方式激活学生对生涯的思考和实际规划。在《学生发展指导手册》使用效果的反馈调研中也发现,接受过生涯规划指导的学生个体,在对学习动机的理解、自我需求及性格倾向的探索以及职业的期待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些生涯指导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具体效度如何,仍需进行更为精确的评估。但毋庸置疑,在三大内容板块中,生涯指导与学习指导、生活技能相比,处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可以作为学生发展指导的主要载体内容。

(二)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实施要点二:抓住指导“黄金期”

学生发展指导除了在内容上需要有所侧重外,在时间上也应注重与升学的重大时间节点相匹配,适应学生生活事件的应对与处理。例如,考察南京市多所学校,学生发展指导行为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期基本上集中在高二年级段,高三因为升学的压力,学校大多重在考试辅导和心理压力的疏导,指导课程和个别指导都让位于竞争激烈的考试。事实上,高一入学阶段是学生发展指导的 “黄金期”,帮助学生入学适应的生活技能指导、学法指导,以及生涯的初步探索都需要在这一时间段完成。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对学科学习与升学等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此时,指导的重心前移就应成为重中之重。但就目前南京市的学校实践来看,学校在应对新的变革时反应有些迟滞,对学科教学与考试结果的高度关注,让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无暇顾及学生个性探索和自主发展的愿望。入学时的迷茫、选修课的不知所措、学科学习方式的突然转变,甚至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都在很短的一段时期内被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应对着。有些学生较为顺利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应对方式,但更多的是没有及时解决发展问题,导致高中学业的失败甚至是自我的崩溃。因此,在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内给予及时而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是提高指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模式实施要点三:不可缺少心理辅导

在学生发展指导模式的理论框架内,心理辅导仅作为补充性的指导方式而存在。但在实际的学生发展指导实践中发现,除了指导教师的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和指导的专业性不高是制约指导效果的原因外,是否有心理辅导作为指导的后续环节也是影响指导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这就意味着,学生指导与心理辅导有着比理论预设更为紧密的联系,心理辅导并不是从属于学生指导的环节,而是与学生指导一起共同实现了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这与方晓义等人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3]例如,在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学生开始的自我探索并不一定与家长的期待相一致,这时,学生就会面临激烈的亲子冲突带来的心理压力,这时如果没有必要的心理辅导作为指导的后续环节,对学生的影响就可能是负性的。又如,在学习适应不良的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学生个性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仅仅指导学科学习方法只能是 “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要在心理辅导中才能慢慢“浮出水面”。因此,经过实践的检验,本研究提出了学生发展指导的综合模式(见图3),更加凸显心理辅导的意义和作用。

图3 基于心理辅导的综合性学生发展指导模式

这个模式的重构意味着,将高中阶段发展性的指导与个别化的辅导置于同样核心的地位,将心理辅导系统作为学生发展指导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这是本研究在开展南京市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的重要结论,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1]黄向阳.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设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10(Z2):64-69.

[2]林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现状调查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2):7.

[3]方晓义,胡伟,陈海德,王帆.我国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现状及其有效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7-54.

G444

A

1005-6009(2017)32-0022-04

林静,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心理健康科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学生发展指导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构建研究”(课题批准号:C-c/2011/02/084)、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学生发展指导手册的开发”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学生南京市辅导
南京市江宁区老年大学校歌
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探索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南京市长
加强高中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
协助党委创办高中学生业余党校
体育教学中高中学生不良情绪调节“七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