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和利牌汉口老汽水

2017-06-07 10:30侯红志
武汉广播影视 2017年5期
关键词:和利汉口租界

侯红志

“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之和利牌汉口老汽水

侯红志

和利汽水厂经营时期的老照片,左侧洋房为今天的岳飞街42号,门洞里站着的人是当年和利汽水厂的印度籍看门人 克鲁奇孙女/供图

【编者按】武汉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近现代中国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汉口开埠外商投资建厂时期、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发达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武汉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2011年,武汉市启动了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至今已公布工业遗产95处。近日,武汉市从95处工业遗存中遴选出27处,作为首批工业遗产正式目录,这是我市首次专项保存城市工业的记忆链条。

为彰显城市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守住城市根脉、留存城市记忆,笔者于2006年起陆续走访调查各工业遗产旧址,采访相关人员,获得大量一手资料,最终创作出“探访武汉工业遗产”系列文章。本刊将陆续刊载这些文章,以飨读者。

开头的话 —— “荷兰水”

汽水进入武汉的最初做法,是用小苏打、柠檬酸、果汁香精和糖精,按一定比例灌入特制的汽水瓶里。这种瓶的中部有一个上下相通的狭长通道,通道上装有一颗圆玻璃珠,当瓶里注满自来水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汽水能使圆玻璃珠紧紧塞住瓶口,不使漏气。这种汽水被人们称为“荷兰水”。因为它是1768年荷兰化学家普利斯特列发明的。

民国初年,法国人纳嘉利曾在海寿街、友谊街附近一间40平米房子里,开办过一家规模较小的人工制造汽水的车间,便是生产这样的汽水,但因为工艺简单,很快便倒闭了。

2013年9月3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学院院长杰拉德·科赛恩教授来汉,在和利冰厂旧址前与武汉人文研究者合影,左1为长江日报记者佘辉、左5科赛恩、左6本文作者

“柯三”与“科塞恩”

汉口中山大道岳飞街44号,是一幢有着漂亮曲线形阳台的两层小楼,2016年12月汉口中山大道步行街整体改造时,这栋小洋楼“整旧如旧”,再现出昔日风采。

岳飞街100多年前是汉口的法租界,名为霞飞大将街,44号小洋楼上标示的“出生”年份是1918年,墙面上的铭牌写着:“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英商和利冰厂旧址”,这个和利冰厂旧址,同时也被录入了武汉市首批27处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在武汉出版的史料中,对和利冰厂的记载十分匮乏,而且有些数据互相矛盾。《武汉通史》记载为:“英商1904年开办,资本250000元,业务为制冰、冷藏”;《汉口租界志》记载为:“1891年英商柯三、克鲁奇两人合资20万元,在汉口开设机器制冰厂,名为和利冰厂(Hankou Ice Works)”,在1982年出版的《武汉文史资料》里,也有一部分文字记载,但终其所有,至今没见一张与和利冰厂有关的历史照片及其它详细情况。

在和利冰厂有限的记录中,读者仅能获知和利冰厂厂主名叫柯三。柯三,可能是这位英国商人的姓,至于他全名是什么、当年在汉经营冰厂的状况如何、和利冰厂和汽水厂是否同一企业(毕竟制冰与生产汽水工艺有所不同)等等,还无从得知。

这一情况在2013年被打破了,当年9月3日和2015年6月16日,笔者两次面见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文学院院长杰拉德·科赛恩教授,获得和利冰厂重要资料。

科塞恩教授来汉参加武汉大学“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交流讲学,在网上看到两张和利冰厂老照片,通过长江日报记者佘辉,找到了包括笔者在内的人文武汉志愿者群体。在汉口岳飞街和利冰厂旧址大门前,这位海外来客出示了十多张和利冰厂创始人“柯三”当年拍摄的老照片,人们欣喜地得知,科塞恩教授竟然是当年老“柯三”的嫡孙。“柯三”——这个在武汉史学界沿用了几十年的称呼,被教授要求译为科塞恩(Corsane),比对这两个发音,与武汉人吐字快捷的习惯相似。当年,是否喝汽水的老武汉们图简便,将科塞恩一带而过称之为了“柯三”,从而使其跻身正史流传至今?

科塞恩提供和利冰厂重要史料

1、和利冰厂、和利汽水厂是科塞恩家族在汉先后开办的两个厂,并确定了开办时间

多年来,岳飞街44号被武汉市文物部门认定为“和利冰厂”旧址,科塞恩教授说,和利冰厂与和利汽水厂分属两处,现在挂牌保护的岳飞街44号,虽然铭牌上标明为“和利冰厂”,实则应为和利汽水厂。

他介绍,根据他们家族流传的说法,他的爷爷沃特·休斯·科赛恩(Walter Hughes Corsane)于1900年在汉口法租界租赁了土地。英国1925年出版的《远东的港湾》一书,记载了和利冰厂(Hankou Ice Works)于1904年开办;在1933年出版的《武汉三镇指南》中登载的一幅和利冰厂广告上,也标明和利冰厂是创办于1904年,这两项记载与《武汉通史》相吻合。

1982年版的《武汉文史资料》第十辑登载:“一战前,在汉口合伙经营和利冰厂而发财的两英国人柯三和克鲁奇为谋取更大利润,1918年计划在汉口法租界霞飞大将街36号(今岳飞街44号)合伙筹建一家高级汽水工厂,以取代远道而来的英国汽水,定名为“汉口和利汽水厂”。“和利”二字是沿袭“和利冰厂”的名字,取二人“和”气生财、合伙谋“利”之意,1921年和利汽水厂建成投产。科赛恩教授提供的资料则将建厂时间提前了。

2015年12月,教授从英国给笔者寄来其家庭老照片,其中有两张是其祖父沃特·休斯·科塞恩在和利汽水厂的留影,教授告知:“这些照片是前不久帮母亲搬家时发现的。”

沃特·休斯·科赛恩在和利汽水厂开业时,在厂门前的留影,照片下方有英文手写1917年3月19日字样 杰拉德·科赛恩/供图

沃特·休斯·科塞恩在工厂栅栏旁拍摄的一张,身后牌子上用中文写着“和利冰厂”;在大门口拍摄的一张,招牌上写着“汉口和利汽水厂”,两块牌子的英文则同为“汉口冰厂”。科塞恩教授认为,当年和利汽水厂、和利冰厂同为一个“集团”下的两个厂子,这一点与《汉口租界志》的记载相吻合。

在大门前拍摄的照片中,其左侧有几名工人在拖垃圾、废料之类,沃特·休斯·科塞恩站立处则有倒扣的竹篓子,还有拖车,也疑似为拉废料,同时,两张照片里的栅栏等构件很新。科塞恩教授介绍:照片是他爷爷为厂房竣工纪念而拍摄,这两张照片上都有英文手写时间:1917年3月19日,根据这一点,和利汽水厂应于1917年3月建成投产。

2、确定和利冰厂、和利汽水厂旧址

科塞恩教授来汉后,在长报集团门户网站汉网上看到一张和利冰厂老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汉口租界时期,照片中,一队法国巡捕在霞飞大将街法租界工部局一侧的马路上列队出操,在这支队伍身后的房屋墙面上,清晰可见中英文“和利冰厂”字样。

经现场查证,这栋房屋是现在的岳飞街26、24号,分别是两个餐馆的门面。虽然历经近100年,这栋房屋与照片中那栋写着“和利冰厂”的房屋门框、门楣、窗户等细节都非常相似,整体结构也没发生大的改变。岳飞街26、24号与现在挂牌保护的岳飞街44号和利冰厂旧址相隔近100米,科塞恩认为,这里才应该是“和利冰厂”的旧址,现在挂牌的岳飞街44号实际是“和利汽水厂”旧址。

科塞恩如此确定,还有一张老照片可以证明。这张照片拍摄于和利汽水厂经营时期,照片中,在今天挂牌为“和利冰厂旧址”的岳飞街44号两层洋楼左侧的大门前,挂着和利汽水厂的厂牌,而且,在《武汉文史资料》中记载的那位印度门卫,就站在厂门内侧。

2016年12月19号, 在英国领事馆与武汉有关方面举办的“英国·武汉历史风貌区创意再生论坛”上,专程来汉的科塞恩教授利用资料及实地调查的证据,还原了和利冰厂旧址的准确位置——岳飞街26、24号。当天的论坛有英国和武汉的60多名历史建筑保护专家,政府机构以及设计企业代表参加。

随后,科塞恩教授向武汉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享遗产研究会递交和利冰厂旧址的有关资料,希望武汉市有关部门予以调查认证,并希望得以挂牌保护。

3、和利冰厂、和利汽水厂合伙人有安德森、克鲁奇

科塞恩教授的祖父,和利冰厂的创始人沃特·休斯·科塞恩(Walter Hughes Corsane),祖籍苏格兰,是一艘英国货轮上的机械师。老科塞恩20多岁时来到汉口,看到中国人把冰集中起来压紧,送到地窖储藏,存放到夏天用。由此,他想到,在汉口开一家机器制冰的工厂,肯定会很赚钱。

武汉有史料记载说:“英商柯三、克鲁奇两人合资20万在汉口开设和利冰厂”,科塞恩介绍:实际上,和利冰厂与和利汽水厂的合伙人有两位,即安德森和克鲁奇。

1904年,和利冰厂创办时,同为英国货船上工程师的安德森与老科塞恩一起创办冰厂,并经营良久,安德森当时任冰厂经理。科塞恩提供了一张他爷爷1917年与另外一人在汉口江滩的合影,教授说,照片上的那个人就是安德森。安德森于1925年去世。

另一名合伙人克鲁奇,是1922年才加入和利冰厂经营的。此前,克鲁奇在汉口英商怡和洋行工作,他的妻子是日本人,他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女儿。1936年克鲁奇去世,他的家人当时很受排斥,她们既受英国人排斥,又被中国人排斥,这与她是日本人有关,因为当时日本人侵略中国。后来她们去到了上海,在那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由一位美国传教士介绍他们去了美国。

文史研究者田联申提供的一块从解放前,专门安葬外国人的汉口万国公墓发现的墓碑显示,克鲁奇于1936年10月26日去世,时年66岁,去世后就葬在那里。万国公墓该墓碑碑文,如图 1。

图1:万国公墓该墓碑碑文

2015年,科塞恩从网上获知了克鲁奇孙女的信息,他的这位孙女名叫伊莲娜·马丁(lrena Martin)现年74岁,生活在美国。通过网络,伊莲娜·马丁给科赛恩发来了8张他们家族在汉口的老照片,其中,克鲁奇的三个孩子分别在和利汽水厂与和利冰厂门前留下了身影,这些孩子们与工人一样,在照片中骑着送货的自行车。

4、武汉沦陷时期,老科塞恩救助了法租界内难民

科塞恩教授携带的照片中,有四张令人震撼,照片上至少数百名中国老百姓提着水桶,排着长队,等着从一个巨大的方形水箱里领取饮用水。经过现场比对,放置水箱在门前的那栋建筑,就是现在岳飞街26号“金源旅馆”,即当年的和利冰厂。照片中,几根粗大的水管,从工厂的窗口接出,源源不断地向水箱输送着自来水。

据《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五卷)》记载,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前夕,法租界关闭了在周边设立的十五处栅子,隔绝了与外界的交通往来。当时,涌入法租界的中国难民近20万人。“法租界关栅子”是武汉历史上一件大事,“孤岛”内的居民虽得以躲避一时,但备受煎熬,其中最大问题是生活用水。

《武汉文史资料文库》描述:“关栅子当天深夜,法租界内即停水。第二天清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幼一起外出找水。由于极度缺水,胆大的(乘栅子短时开放时)纷纷去江边拧水,这时法租界河街(今沿江大道)两头的栅子已经开放,法当局在蔡锷路东口令设电网架,派兵站岗,控制出入。取水居民走出蔡锷路口岗哨,穿越沿江大道提心吊胆、左右张望,避开飞驰而过的日本军车,到江边也要防范日军汽艇,然后赶紧舀满水就回头,慌慌张张越过马路,进入岗哨才松口气。因此,一桶水到家,只剩下一半。”

老科塞恩拍摄的四张照片中,有三张记录了和利冰厂向难民供应水源的情景,有一张记录了法租界霞飞将军路口(今岳飞街)栅栏关栅的情况。这些照片背后均有老科塞恩的手写英文说明,其中“关栅栏”照片说明为:“租界的门在日军来之前会关闭,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百姓在门外躺在一起。”标明的拍摄时间为1938年10月;“冰厂供水”照片说明为:“我们大门前有一条队伍的人在等水。他们一直从门口排到了对面的街角。人们早上5点过来等水,但是水8点才供应。”时间为1939年10月至1月。

由于《汉口租界志》记载有“1938年汉口商人刘耀堂将该厂买下,不久,因武汉沦陷而未生产”一说,使“老科塞恩在法租界用和利冰厂的水,救助了武汉难民”存有疑问。综上所述,因和利冰厂与和利汽水厂是两个厂,又有当年老科塞恩拍摄照片佐证,可以判定:1939年,老科塞恩还在汉口法租界和利冰厂,并利用水源救助中国难民,而且救助时间至少有三个月。《汉口租界志》记载的刘耀堂买下的“该厂”,应是地处霞飞将军路36号(今岳飞街42号)的和利汽水厂。当时,和利汽水厂地处霞飞将军路口(今岳飞街)法租界栅栏之外,属日占区。

这张在和利冰厂门前拍摄,照片背面有老科赛恩的英文手写:“你可以看到水流进了水箱。”杰拉德·科赛恩/供图

这一判断,《武汉文史资料· 1989年第一辑》署名少卿的文章《汉口和利汽水厂》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暑天气温高,水的温度常在30度以上,高温水源制造的汽水,二氧化碳气含量很少。如果把水温降低到5度左右,在混合机的高压作用下,汽水便能容纳最大限量的二氧化碳气,这是汽水气足的关键。当年,和利汽水厂每天向和利冰厂购买大量冰块,暑天气温高时,冰块往往供不应求。1948年初,和利汽水厂通过法国东方汇理银行经理博利国与和利冰厂的老板娘柯三夫人(这时柯三已在英国逝世)谈判,和利汽水厂以每月黄金10两的租金(后经过协商,淡季租金5两、夏天旺季10两)取得了和利冰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经营使用权。因此,天气再热,水温再高,冰块供应再紧张,和利汽水厂也有办法把水源的温度降低到5度左右,这就使得汽水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和利汽水厂卖出后,和利冰厂还是为科塞恩家族所有;二是1948年,科塞恩已经在英国去世,和利冰厂由其夫人掌管经营。

和利冰厂在汉口的历史结束于1950年。

英商经营时期的和利汽水厂

和利汽水厂建成后,主厂房楼下是洗瓶车间和灌装车间,楼上是配料车间,另设有营业部、会记室、仓库、地下水井、水泵和锅炉房、停车场等部门,全部机器设备从英国曼切斯特机械厂制造。灌装车间内的20头卧式装水机是主要设备,日产汽水最高达2000打。配套设备有:混合机、灌浆机、打盖机、二氧化碳发生器和全套蒸馏水冷却、过滤装置。配料车间的溶糖和洗瓶车间冲刷、消毒都是用高压蒸汽。制造汽水的水源是自制的蒸馏水。因此,“和利牌”汽水水质纯净,色泽清澈,消毒彻底。安全可靠,设备为当时一流。

那时汽水售价很高,一般老百姓无力购买,主要消费对象为咖啡厅、跳舞场、跑马场以及餐馆、银行、海关和各国驻华领事馆等高级场所。

工厂老板、高级职员是英国人,还雇有几个会说英语、都有英国名字的中国籍职员和看守大门的印度人,工厂日常工作使用英语,大门口由一印度人负责回收发票附页并核实货物,这个人对穿西服者态度谦恭,对不会说洋话者出言粗鲁。

老工人都不用真名,每人一个编号。比如“拿摩温”是一号工人、大工头,原名叫童灯亮,是湖北黄冈县农民。他来厂工作了十几年,有一次在车间灌装汽水时,由于气压太足,瓶子爆炸,碎玻璃炸瞎了他的左眼。他自认倒霉,伤愈后,照常上班,没向英国老板索要一分钱医药费。二号工人是副工头,原名叫闵松臣;四号工人是配料车间工头,原名叫陈春山。他们都是湖北黄陂县为生活所迫到汉口来帮工的穷苦农民,他们十几年来,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后被英国老板留在工厂当了固定工人。

工厂财务、会计委托给义品洋行监督管理,洋行定期派人来厂查账、结账,工厂的全部账册和报表用英文记载,资金和现金存入英国汇丰、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义品洋行每年向厂方收取一笔手续费。

厂方耗用的主要原料,如柠檬酸、起汽剂、糖精和各种香料,以及机器上的零配件、橡皮圈、过滤纸等,都是从英国买来。其它大路货原料,如硫酸、小苏打、白砂糖等,则在上海购买。各种原料经过精选后,大量储存备用,有的原料如英国著名的“布希”(Bush)牌香精,一直用到解放后的1952年。由于用料考究,制成的汽水香味纯正,存货多日,质量却始终如一。

1931年汉口大水中的英商赞育汽水厂

华商经营时期的和利汽水厂

抗战时期,1938年10月日寇进逼武汉,许多大工商户拆迁到重庆等地,继续经营。还有一些则设法搬迁到汉口旧法租界内,以求受法国人保护,保全一时。因此,旧法租界内房地产价格陡涨。武汉工商界人士刘耀堂为了保护他的财产,以银元16.7万余元,购置了科塞恩多年卖不掉的和利汽水厂。但刘在购厂10天后,即携带大部分资金前往重庆经营,随即武汉沦陷,工厂停工。

1945年8月抗战胜利,10月,刘耀堂的长子刘楚才从重庆返回武汉,担任和利汽水厂经理。次年6月,刘耀堂也回到汉口。父子俩调整管理结构,到1946年,实现年产6万打,创造历史最高水平。

“和利”由中国人经营后,留用的老职工与刘氏父子关系融洽,留下的唯一外国人是看守大门的印度人,因他无法回国生活,所以仍留厂,但是当初的傲慢态度已大改。

工厂的生产、供销、人事、计划大权都掌握在刘耀堂、刘楚才父子手中。刘楚才任经理后,解除了和利汽水厂与法商义品洋行财务上的委托关系,不再接受外国人的监督与约束,还安排一些老朋友,同学、亲属来厂担任职员和技工。

后来,和利汽水厂先后在市内建立了几个附属工厂,如汉口三阳路的禄森宝锯木厂、汉阳鹦鹉洲的利森木号和汉口岳飞街的和森烟行等。

和利汽水厂把夏季的大量现金收入,借贷给这些附属工厂、企业。翌年春天,汽水厂复工时,附属工厂除归还贷款外,还倾力资助和利汽水厂。此外,他们互相之间还在人力上互相调剂、补缺。

1946年夏天,汉口的汽水工厂,除了“和利”以外,还有“赞育”和“汉皋”两家,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赞育汽水厂是老厂,抗战胜利后仍由英国人管理经营,在市场上有一定信誉和销路。

汉皋汽水厂,是沦陷时期生产“太阳牌”汽水的日本军用汽水厂,规模也很大。日本投降后,工厂被国民党接收,1946年初,国民党政府把工厂租给武汉几个小商人经营,制造“骆驼牌”汽水,但产品质量不高,气压不足,甜度不够,消毒不好,汽水不能久藏。此后,汉皋汽水厂因资金薄弱,股东意见分歧,业务一蹶不振,当年就散摊了。

赞育汽水厂是“和利”的老对手,都有几十年经营历程,抗战胜利后恢复经营,“和利”在产品质量、价格、市场推销上一直压倒“赞育”,竞争非常激烈。

后来,“赞育”的英国厂方邀请双方都认识的汉口东方汇理银行经理博利国出面调停,英国人提出“赞育”、“和利”两厂联合行动,统一调整汽水售价,但在竞争中,“赞育”还是一直处于下风。

1947年秋后,和利汽水厂年产量达12万打,而赞育却因销售停滞而亏了本。

武汉饮料二厂的商标。挂上武汉饮料二厂汽水的牌子,汽水就特别好卖。

1948年,赞育汽水厂宣布停产,把工厂交给汉口东方汇理银行代管,和利汽水厂立即通过博利国的关系,以每月黄金8两的租金(后经协商减为每月黄金4两),取得赞育汽水厂厂房和全部设备的租赁权,这样,和利汽水厂的强势对手——赞育汽水厂,变成了“和利”的附属工厂,从此结束了英国商人在武汉生产汽水的历史。

1952年3月,刘耀堂父子接受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将其经营的工厂转入公私合营,和利汽水厂从此改名换姓。

“和利”的承接者——武汉饮料二厂

1952年,和利汽水厂实行公私合营后,经历了从1953年—1956年,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过程,至上世纪70年代成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武汉饮料二厂。

在1961年11月,武汉市第二商业局为武汉饮料厂扩建的一份报告中,有“武汉饮料厂生产之和利牌汽水向为人民群众所欢迎”字句,由此可见,“和利”商标一直使用至上世纪60年代。

上世纪70年代末,武汉饮料二厂有职工400余人,属“武汉滨江牌汽水制造联合企业集团”的龙头企业,年产“滨江牌”汽水3000多万瓶。80年代,他们引进德国、法国生产线,年产汽水7200万瓶及固体饮料1900吨,职工1000余人,为全国8大汽水生产厂家之一。

在武汉饮料二厂的全盛时期,商贩经常在厂门口排着长龙等待批发汽水,每到夏季,二厂汽水都是汉口街头的抢手货,那些卖汽水的小贩,都是特意挂上“专售二厂汽水”的牌子,在街头叫卖。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武汉饮料二厂在经历了几十年的辉煌之后,由于市场上大量外来饮料品牌的涌入,珠江水(乐百氏)战胜了长江水(滨江牌),二厂汽水从此风光不再。2000年左右,武汉饮料二厂在生产完最后一批汽水后停产。

武汉饮料二厂厂址位于汉口解放大道865号,建筑面积为2.2万多平方米。生产停产后,现在的门牌号码已经改为1503号,其厂房建筑现在为武汉市财政局会计考试中心办公楼。

(作者原系武汉广播电视台记者)

责任编辑 温木子

猜你喜欢
和利汉口租界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中共『一大』为什么选在上海法租界举行
和利时MACS V6系统
中国近现代报刊社会生态视角下的上海租界辨析
和利时:工业服务在摸索中前进
和利时:打造智能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