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1”理论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2017-06-07 01:01夏盈月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克拉趣味性习作

夏盈月

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通过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提出了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输入假说,克拉申提出了“i+1”公式,“i”指的是学习者当前所处的语言知识状态,“1”指的是大量的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的语言输入。这些语言输入应该具有以下特征:输入材料必须是可理解的;要有充足的输入材料;语言输入应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发生;语言输入要有趣味性和相关性。

在语言学习的课堂上也可以根据这个理论设计高效课堂。例如,高三英语应用文讲评课上尝试使用“i+1”理论进行设计。

我们充分考虑了克拉申的输入假说的“i+1”公式,对语言学习者提供高出其现有水平的更多的语言输入。

输入材料可理解。输入假说认为:所输入的语言材料应稍高于学生当前水平,但是接触到的语言必须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设计的作文课学案提供的文章都来自本年级同学的作文,这些文章质量会阶梯递增,普遍高于本班平均水平,最后一篇接近满分,但除个别生词需要老师讲解,其他都在本班同学可以理解的范围,而学生习作点评文章从二档文到一檔文文章质量逐篇递进,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输入材料充足。学习者需要获得大量的材料输入,通过不断的练习,熟悉新的知识,这样才会有输出。一节40分钟的作文课上,20分钟的讲评我们会提供4-5篇学生习作,共计400-600个单词。平时每次作文也会印发范文和学生习作,保证语言输入量充足,这是输出的保证。

输入材料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发生。语言输入应在语言环境中自然发生,而不是为了学习而硬性输入,因为学习者的目标是语言“习得”而不是“学习”。为了让输入“自然”,我们没有像以往那样让学生背诵作文模板或者句型,而是提供同伴“原生态”的习作,进行整体输入,让学生感觉自然而不刻板。

输入材料有趣味性和相关性。有趣和相关的语言输入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相关性体现在输入和输出材料的话题类似。如学生上次的习作为写一篇邀请外国朋友参加中国文化讲座的邀请信,而课上生成的文章为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中国日”活动的口头通知。两篇题目内容接近,均为带有中国元素的邀请类信件,但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因此学生既可以迁移,又要注意区别。趣味性方面,教师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对于阅读同伴习作颇有兴趣,有时还会去猜测作者是谁,如果自己的文章有幸入选范文会非常自豪。

猜你喜欢
克拉趣味性习作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一克拉便利店
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
《克拉恋人》夏日里的欢乐之恋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