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士”: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的可选项

2017-06-08 15:44伍红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位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专”在古今语义演化中,从本义“纺锤”到“专一”“专门”,再到今日通行的“专业”“专科”“高职高专”等,与“专士”所取的“专业人士”“专门家”的语义向来契合。作为成词出现的“专士”则多以“博士”的反讽或专业学位的别译出现,亦与学位名称密切关联。作为学位名称,有日本的“专门士”、俄罗斯的“专士”(通译“专家”)及我国台湾地区“专士”学位名称的创生等诸多中外之渊源。国内学术界也有提及将“专士”作为专科层次的学位名称,国内高职院校曾有授予“专业副学士”学位、设计“专士服”的具体实践。从“专士”之词源追溯到国内外“专士”学位名称的理论与实践渊源,可见以“专士”作为专科层次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名称确有其得当之处。

关键词:“专士”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05-05

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兴盛,对于建立专科层次的学位、以形成四级学位制度体系,学界早有呼吁,高教管理部门也有此动议。2014年6月,关于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被写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制度已是呼之欲出。这一层次的学位制度是引进西方的、还是本土创生,学位名称如何定等议题成为研究热点。鉴于2014年的“工士”热,笔者曾于2015年撰文总结“工士”学位之争,并提出了有关“专士”学位的设想[1]。该文有关“专士”的定名只是粗略勾勒而未作详解,本文则对 “专士”学位的定名渊源做一阐释。

一、“专”之词源演变

“专”之字义,《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列出13种,《简明古汉语词典(修订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列出8种,《古代汉语词典》(崇文书局2010年版)列出5种,其他如《新华字典》(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等皆只列出其3至4种基本义。《新华大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认为“专”为甲骨文字形,本义为收丝的纺锤(纺专),引申为“独一、单纯与集中”即“专一”之义,再由“专一”引申为“独自掌握和控制”,进而有独断专行的进一步引申。

如今,“专”的通行语义不外乎四种:

一是作为名词时,本义为“纺专”,引申义为“专长、专业”,如“一专多能”,而今日所谓 “中专”“高专”“大专”所采用的就是这一词义,如“专科学校”指称“只教授某一项或一些专门技术的学校”。

二是作为动词时,有“独占”(专宠)、“独裁”(专制擅权)等语义,但通常做褒义解:“使专一,使集中”,如“专心致志”。

三是作为形容词时,则是“专一”“诚笃”之意,如《广韵》解为“壹也,诚也。”《增韵》为“纯笃也。”更为通行的是“专门”的语义,如韩愈《师说》中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四是作为副词时,有“全,都”(如《管子》中:“专听其大臣者,危主也。”)、“很,非常”(如《淮南子》中:“人材不足专恃,而道术可公行也。”)、“仅仅、只”(如“专爱”:独受怜爱)等义。从整体上来看,“专”之字义多以褒义为主,在当前语境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专”的词源演变来看,其从最初始的“纺锤”,到其引申义“专一”,到今日通用的“专门”,特别是现代词义中多用于“专才”“专长”“专攻”“专家”“专科”等词,通指“专一从事某事或研究某门学问”,广泛应用于当前的教育类型“专科学校”及其人才培养类型“专门家”等,于高等教育界毫不陌生。

当前,我国本土创生的学位名称如“工士”之“工”、“匠士”之“匠”、“技士”之“技”、“能士”之“能”、“艺士”之“艺”等,虽然与今日提倡的专科层次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之义有所勾连,但相比“专”与专科层次教育的紧密相关性要相差甚远。如在民国初年专科层次的高校称为“专门学校”,1929年后改称“专科学校”;今日“高职高专院校”的统称,“专”是专科层次教育的最显著标志。与其创生一个新的名称让公众费神去重新认知,不如直接拿来更水到渠成。不仅“专士”之“专”对应专科层次显得直截了当,而且“专”之通行语义中的“专门”“专业”“专家”等都是古今一贯的褒义,从无贬义之联想,也不会多生歧义别解。

二、“专士”的成词考释

学位名称中的“博士”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如“博士祭酒”“五经博士”等。西汉始在太学中设“五经博士”,系专门传授儒家经典的学官,因每经(《易》《书》《诗》《礼》《春秋》)置一“博士”,非“博”实“专”,“五经博士”民间戏为“五经专士”。 《诗经》研究专家林中明也有这一说法:“能通‘五经,则可任意进攻。……‘十则围之,是为作学问的‘大模样,不再是通一经的‘专士[2]。”即认为通一经者应是“专士”。我国古代实行的科举制中,即有自唐宋始的“专经取士”(或“分经取士”)制度,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九十)记有北宋御史黄廉有关“专经取士”的奏陈:“前岁科场逐经发解,人数不均,若别试所治《诗》者十取四、五,治《书》者才及其一。虽糊名考校,务取实艺,然学者均受經业,不容优劣相远如此!乞自今于逐经内各定取人分数,所贵均收所长,以专士习。”其中出现了“专士”一词,尽管非名词而是使动结构,但与今日“专士”之语境倒是有点接近。

“专士”成词在古籍中较为少见,即使有也与当前语境有所距离,如南朝齐国王融的《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中:“今欲专士女于耕桑,习乡闾以弓骑”的“专士”是“使仕(“士”通“仕”)女专一从事耕种养殖”的意思;《魏书》(卷一百八之四·志第十三)中有:“本亦不谓一篇之内全不下同庶人,正言嫡孙传重,专士以上。”中的“专士”是“专门只针对士(与庶人相对)以上的人才适用”的意思。不过,有关“专门之士”“专一之士”的等同语词却层出不穷。以“专门之士”为例,如宋朝史尧弼《莲峰集》中:“至西汉宣帝与诸儒讲六经於石渠,东汉显宗亦与诸儒讲六经於桥门,自是朝廷所用之公卿大夫,皆专门之士也。”明朝张岳的《小山类稿》(卷十六)中:“其为学先得大旨,宏阔流转,初若不由阶序,而其功夫细密,意味悠长,远非一经专门之士所能企及。”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卷三)中:“自非专门之士,鲜不一龃而一龉,千殽而千赜矣……”再以“专一之士”为例,唐朝韩愈的《荆潭唱和诗序》中:“搜奇抉怪,雕镂文字,与韦布里闾憔悴专一之士,较其毫厘分寸。”后来“专一之士”渐成一典,在曾国藩的《曾国藩文集》、姚鼐的《惜抱轩文集》等典籍中不时出没。这里的“专门之士”和“专一之士”都可以“专士”简称之,可以视为“专士”的间接出处。

今日“专士”则通常与“博士”联袂而出,或为别译或为反讽。在早期的学术文献中即有将国外的“博士”学位译为“专士”,或特指其中的专业学位。如沈绍辉在其1994年发表的《国外教师的进修提高》一文中提到:“美国各州都规定,教育行政人员必须获得硕士学位。还有不少规定,凡欲担任教育局长或校长者,必须修毕六年课程,取得‘专士学位。[3]”这里的“专士”即是“博士”;张德江在2000年发表的《借鉴美国的办学经验 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一文中说:“1996年全美共授协士、学士、硕士、专士、博士各类学位2 247 695人……[4]”这里的“专士”所指的就是“专业学位”了。而鉴于博士之“学识广博之士”的名不副实,则多被戏称为“专士”。如早在民国时期就有类似的讽喻:“所谓博士就是学问广博之士,现在的博士,严格地讲起来,只可说是专士,不能成为博士,例如日本某君因专门研究乌龟而获得博士学位[5]。”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也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逾分愈细,许多‘博士往往只专攻某一学科的一小部分……因此,Doctor称为‘专士可能更切题达意[6]。”南京大学周宪教授谈及今日人文学科发展之弊:“但今天人文学科越来越倾向于专业化和学科细分,博士不是具有广博学识的人,而是‘专士[7]。”针对“博士不博,实为专士”之现实,钟劲茅和杨名宇则直接主张把“博士”学位名称改为“专士”,认为这样“既名符其实,又符合中国文化,给人以美感[8]。”当然,博士改为“专士”自然不可取,但以“专士”之“专攻某学科/专业”之义来指称高等职业教育的学位特征却是恰如其份。

在当前的通行语境中,“专士”则做“专业人士”的缩写或“专家”的别称。

三、“专士”的境外渊源

日本在专科层次的学位授予种类繁多,如授予专修学校2至3年学制毕业生的“专门士”(日文:専門士)学位,4年制毕业生的“高度专门士”(日文:高度専門士)学位;授予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准学士”(日文:準学士)学位;授予短期大学毕业生的“短期大学士”(日文:短期大学士)学位等[9]。其中“专门士”学位名称与“专士”几乎如出一辙,“专士”近乎“专门士”之简称。素知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的学位名称直接转译自日文(当然,日文的博士、修士、学士也是来自汉语)[10],“博士”“学士”的中文和日文写法完全一样,而日文中的“修士”在中文语境中有明确的对象指向:基督教的修道士,遂在中文中被转译为“硕士”。可谓无巧不成书,第四级学位的“专士”也能建立起与日文“専門士”的渊源。

俄罗斯的学位体系在西方诸国中也属于比较庞杂的,共有五个层次的学位:学士(4年)、专士(5年)、硕士(2年)、副博士(3年)、博士(4年),其中本科层次的“专士”学位的实际语义是“被授予学位的专家或专业人士”,它是面向“有定向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特长生、运动员、教练员或其他专业人员”的学位修读类别,一般是终结性学位[11]。其英文为“specialist”,多被直译为“专家”,但“专家”作为学位名称显然不伦不类,译为“专士”是最为恰当的。

四、“专士”的国内寻踪

“专士”作为学位名称也曾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学位制度中出现。在1991年台湾教育当局提出的“学位授予法修正草案”中即出现了增设“专士学位”的内容,使之形成专士、学士、硕士、博士4个等级的学位体系[12]。1998年台湾教育当局有关人士再次提出仿效美国社区学院体制,为“修满大学前二年学业成绩及格者授予‘专士学位”[13]。不过,“专士”学位的提出却惹来不少争议,导致这一级学位迟迟未能建立起来。争议的焦点与我们今日的情况非常类似,即是否应该为专科层次设立学术学位的问题,当时的许多学者认为:“虽然专科与本科的毕业学分差别不大,但两者的教育宗旨不同,大学是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则以教授应用科学和技术培养实用专业人才为宗旨,不应授予学术学位[14]。”后来放弃了“专士”名称,在2004年采用了西方通行的“副学士”学位名称[15],放弃自我创生的“专士”学位名称可谓遗珠之憾。

“专士”学位名称并非笔者的原创,在学术界早有探讨,只是未能对其进行系统论述而已。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李进校长曾提及国外的“副学士”学位在国内也被称为“准学士”、“协士”和“专士”[16],不过“准学士”“协士”的称呼在国内学术文献中频现,“专士”实在不多见。莫志明在2014年提到:“参照国外专科学位模式,授予专科学生‘专士学位,增强社会的认同感”[17],明确提出了专科层次的“专士”学位名称。而笔者在2015年因回顾“工士”学位之争而正式提出“专士”学位名称,并初步论证了该学位名称的定名优势[1]。笔者所提的“专士”名称直接的关联是“专科”学历的存在,出于学位与学历并行并非国际通例,这种严格区分仅是我国的国情,遂生发将“专科”学历转为“专士”学位的设想。查正和也曾在2014年提出了“专士”这一名称:“建议直接设立职业高等教育独立的学位体系,如本科毕业授予技士,研究生毕业授予专士、精士,以对应普通教育的学士、硕士、博士[18]。”只不过他将“专士”作为硕士层次的学位名称,且是出于设计一套与原来的学术型学位严格区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体系的想法。

同时,“专士”学位名称在国内高职教育界也曾有过实践基础。如2012年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首创“专士服”和导师服[19];泉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学生所着即为“专士服”[20];2014年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也设计了“专士服”,并召开了“专士服”的发布会[21],这些算是对“专士”学位的另一种呼应。2011年厦门华夏学院则提出了另一个近似的學位名称:“专业副学士”,创造了一个中西结合的名称,即将“专士”和“副学士”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认为是对“专业学位”在专科层次的一种套用。该校“专业副学士”学位的授予已经坚持了五年[22]。国内高职院校这些有关“专士”学位的实践,表达的是一种寻找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的殷切希望。

五、结语

“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背后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对等分列问题。即在学位制度上,形成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型学位(或称“专业型学位”),以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学术型学位并存[23]。但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偏差,即论证第四级学位名称定名的时候,仅仅将之置于职业教育情境中,并没有考虑学位名称本身的涵盖性,所以才出现了当前所提的名称如“工士”“技士”等都过于突出职业教育特点的问题[24]。因此,当前首在第四层次学位名称的定名,然后才考虑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专科层次的学位类别如何称谓的问题。

在职业教育学位体系中,本科和研究生层次似可沿袭专业学位的定名方法,无需再次创生,唯余专科层次这一“真空”。专科层次学位名称的定名首先需与上层的学士、硕士、博士名称相匹配,“专士”定名所取“专业人士”“专门之士”等与上层诸学位的“学问”或“学术(‘学与‘术)”之义在同一语境当中,不似“工士”、“技士”等名称有别支之感[25]。其次,取“专士”之名,呼应专科教育,指向这一层次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精神、专擅一技(能)的专门人才。转译为英文时可用“Professional Segree”或“Specialist's Degree”,以在词性上与学士、硕士、博士的“Bachelor's Degree”“Master's Degree”“Doctor's Degree”相匹配。但“Professional Degree”已被“专业学位”占用,只余“Specialist's Degree”一个选项。笔者最初使用“专士”名称时采用“Specialized Degree”的译法,是受李梦卿教授将“工士”译为“Skilled Degree”的影响,但“Skilled”和“Specialied”是形容词,与学士、硕士、博士的英译都是名词显得格格不入,遂“Specialist's Degree”才是“专士”英译的较佳选项。再次,新的学位名称的创生,当有相应的渊源,倘若只是牵强地构一新词,不利于民众接受。而“专士”之定名,并非无中生有,追古则有迹可循,溯今亦有中外实践之基础,堪为国家在定名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名称时的备选之项[26]。

参考文献:

[1]伍红军,秦虹.为什么是学位设立之争而不是学位名称之争——“工士”学位之争的回顾与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5(18):32-38.

[2](美)林中明.《诗》行天下:从《盐铁论》大辩论的引《诗》批儒说起[J].诗经研究丛刊,2007(1):50-78.

[3]沈绍辉.国外教师的进修提高[J].榆林高专学报(综合版),1994(2/3):59-63.

[4]张德江.借鉴美国的办学经验 提高我们的办学水平[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0(1):61-64.

[5]吴效刚.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查禁文学”[J].齐鲁学刊,2013(6):37-41.

[6]郭位.培养通才及专才的策略[N].星岛日报,2013-03-16(A16).

[7]周宪.人文学科的机遇与挑战[N].新华日报,2007-02-25(A04).

[8]钟劲茅,杨名宇.咬文嚼字[J].中国商界,2009(9):174.

[9]李梦卿,安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及其特征[J].學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68-72.

[10]陈四益,王嫣.学位制度古今谈[J].瞭望,1982(11):38-39.

[11]朱建新.世界著名体育高等学府——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简况[J].安徽体育科技,2003(3):128-130.

[12]郑旦华,于超美.今日台湾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8l4.

[13]承上.台湾的职业教育改革[J].教育与职业,1999(12):45-48.

[14]王忠烈.台湾、香港、澳门学位制度与研究生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4.

[15]王媛媛.副学士学位制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16]李进,樊军.对我国学位体系中增设副学士学位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21-24.

[17]莫志明. 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发展模式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2):64.

[18]查正和.如何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J].上海教育,2014(5):80.

[19]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轻工系2012年毕业典礼[EB/OL].(2012-07-01).[2016-02-01].http://www.wzvtc.cn/show/17/7612.html.

[20]林圣娥.花开毕业季 精彩收获时——我院隆重举行2013届毕业典礼[EB/OL].(2013-06-06).[2016-02-01].http://www.qzqgxy.com/News_Show.asp?ID=213 2&NewId=5305.

[21]田娜,杨理玉.专时代——记服装系2014届毕业生毕业典礼暨“毕业服”发布会[EB/OL].(2014-05-27).[2016-03-05].http://fzx.cztgi.edu.cn/Article.asp?Action=View&ArticleID=102&Catalog=1.

[22]梁静,刘娜.厦门华厦学院颁发“专业副学士”证书[N].海峡导报,2015-06-24(49).

[23]曹晔.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工士”学位制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64-68.

[24]李梦卿,王若言.工士学位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推定语境研究[J].职教论坛,2014(31):20-25.

[25]伍紅军.“工士”学位名称推定的矛与盾[J].职教论坛,2016(10):13-16.

[26]伍红军.从“工士”到“专士”: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再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73-77.

(责任编辑:杨在良)

"Specialist's Degree"as the Degree Name f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xtual Research and Origin Traceability

WU Hong-jun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China)

Abstract: The meaning of Chinese word "Zhuan" has evolved from the original denotation of "spindle" to "specifity" and "specificity", and then to the shared connotation in "profession", "technological academ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day. It has been complying highly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specialist” or “professional” in “Specialized Degree”. As a compact word, “Specialized Degree” bearing the verbal irony or interpretation rule of "Doctors degree", has always been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a degree name. As a degree name, its origin can also be dated back to “専門士” in Japan, "Specialist" (wrong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as "expert") in Russia and the creation of “Specialized Degree” in Taiwan, China. Domestic scholars also have mentioned that “Specialized Degree” should be given as the degre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were even concrete practices of awarding degree to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as well as designing specific gown for them. From the naming origin of “Specialized Degre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history of “Specialized Degree”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granting “Specialized Degree” as the degree name of professional level o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irly appropriate.

Key words: Specialized Degre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gree name

猜你喜欢
学位高等职业教育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浅析我国学位授予法律救济制度
基于慕课的学位和传统在线学位的五点不同
英国大学本科一等学位含金量遭质疑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湖北一高校颁发“工士”学位
趣谈“学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