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影响因素研究

2017-06-09 17:23钟玮
高教探索 2017年5期
关键词:校地螺旋大学

钟玮

摘要:通过扎根理论方法,对肇庆学院10位主持省级、校级协同创新项目的教师进行访谈,构建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影响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机制因素和项目因素是影响地方大学校地合作的主要因素。研究建议,要加强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建设良好的体制机制,设计优秀的校地合作项目,来提高地方大学校地合作质量。

关键词: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影响因素

一、引言

校地合作,是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即地方大学与大学所在城市或其他城市的政府部门在合作框架下开展的全方位的合作。[1]校地合作整合院校科研力量和资源,主动承担地方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转化项目;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积极促进院校科研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受益于校地合作;培养一批从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并且能够引领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院校领导者和研究人员。[2]

本研究针对目前地方大学开展的校地合作,关注影响地方大学校地合作的因素,通过质性研究的扎根理论的方法,建构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影响因素模型。

二、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对肇庆学院10名主持省级、校级协同创新项目的高校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每一位教师在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访谈时间为1个半小时左右,访谈内容包括:校地合作的影响因素、校地合作多方角色、校地合作形成的体制机制等。本文关注校地合作的影响因素,对访谈过程中出现的影响因素的情况进行分析。具体访谈对象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和工具

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自下而上建构理论,通过系统收集数据,经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过程,建构校地合作影响因素理论。本研究借助质的研究分析工具Nvivo 8.0 对访谈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提炼总结出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

三、研究过程

1.开放编码

根据访谈过程中出现的与影响因素相关的问答,對每一句话进行概念化。如“与地方学校沟通不是太顺畅,比如,地方能提供什么?我们学校能提供什么?”编码为“沟通”;再如“文化上的差异,学校与外界的价值观存在差异”,编码为“文化差异”。通过开放编码,共找出内容不一的编码。

四、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模型

通过三级编码,总结有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机制与项目四个类属,其中内部环境包括能力因素、管理因素、战略因素和软实力因素;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地域因素、认同因素、文化因素;机制包括需求因素、沟通因素、合作因素、对接因素;项目合作包括质量因素、匹配因素和吸引因素。四个类属相互间的关系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有交互,高校内部环境通过机制与外部的政府、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以上分析,可得到高校校地合作影响因素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校地合作影响因素模型中内部环境指高校针对校地合作的内部环境。其中能力因素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企业的能力。管理因素指高校内部管理,包括顶层设计、平台建设和投入。战略因素指高校自身定位和高校开展校地合作的积极性。软实力因素指高校教师的能力和人才培养。高校教师能力包括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高校教师的评价等;人才培养指高校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视、育人机制等。

外部环境是指高校外部与其发生信息交换、工作交互的环境。其中经济因素指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政治因素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制定。地域因素指所在城市的层次。如城市环境、城市发展潜力等都是影响校地合作的因素。认同因素指外部环境对高校的认同。如果外部环境对高校较为认可,会促进校地合作。文化因素指高校外部环境对事物的价值判断、评价体系、风俗文化等。

机制是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交互形成的体制机制。其中需求因素指与高校合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需求会影响校地合作。沟通因素指高校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因素指相互之间的合作意愿、合作经费和合作效益。对接因素指形成一种机制,促进高校与产业企业的对接,尤其是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接。

项目合作是指校地合作项目。其中质量因素指以项目为载体的校地合作质量,包括项目的新颖程度等。匹配因素指项目设计是否与双方的诉求相匹配。吸引因素指项目对合作双方是否有吸引力。

五、分析与讨论——基于三螺旋理论

1.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是一个分析性的规范概念,它起源于不同社会中政府在与学术界、产业关系中角色的转变。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的大学—产业—政府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知识社会中创新条件的关键因素。三螺旋中的产业主要着眼于生产;政府着眼于保证三方相互作用与交流稳定的契约关系;大学是知识经济的产生动因,如新知识、新技术的来源地。三螺旋的要旨是:大学、产业、政府每一个都表现出另外两个的一些能力,但同时保持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由于联系与作用,三螺旋中的每个螺线都获得更大的能力进一步相互作用与合作,支持在其他螺线里产生的创新,形成持续创新流,共同发展。 三螺旋从合作和网络关系到相互作用形成创新动力机制和效果来发展,三螺旋的根本意义在于走向大学—产业—政府在宏观层次上的战略合作,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创新铺路。[3]

2.政府的角度

政府在校地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政策制定;地方经济、产业布局;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包括科技创新环境和城市自然环境等。目前,政府在一些校地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发挥出来,主要原因是政府不知该如何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如一些地方开展校地合作,仅停留在签协议的表面,政府部门并未将该议程融入其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地区的128公路,是在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形成的,硅谷和128公路同时也成为拉动该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政府意识到校地合作的重要性后,需通过战略计划、政策倾斜、经费拨付、法律保障等步骤来做好校地合作。首先,战略计划。地方经济结构的构成需要与校地合作的方向相匹配。通过制定几步走的战略计划,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大学的合作,实现无缝对接。第二,政策倾斜。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制定的方式,实现对校地合作的政策倾斜,促进校地合作,实现相关产业优先发展。第三,经费拨付。对校地合作的重大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政府对校地合作项目的经费支持,可大力促进项目进展。第四,法律保障。地方政府对校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法律纠纷、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予以重视,出台相关法律,对合作予以法律保障。地方政府要意识到校地合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并在校地合作中受益。

3.地方大学的角度

地方大学在校地合作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首先,地方大学有校地合作的需求。德里克·博克在《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一书中写道:“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已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的各种活动和事务中。”[4]第二,地方大学在校地合作的过程中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当下,地方大学发展出现“同质性”“趋同化”“无特色”等问题,主要原因是未能紧密依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大学要突破发展现状,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地方文化特色相结合,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第三,地方大学在校地合作中获得最大收益。政府、企业、大学三者形成的“三螺旋”模型,大学获得最大利益,因为大学通过校地合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科技创新发展中获得政府、企业的帮助,获得价值最大化。

地方大学要着力提升自身实力,积极与政府、企业合作,形成校地合作的“三螺旋”。第一,要做好战略定位。找准地方大学的定位,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在校地合作中,地方大学在战略上要结合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做好工作部署。第二,要提升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服务能力不强,就得不到外部环境的认可,所以地方大学要找准自身特色,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接地方主导产业,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第三,要加强校地合作管理能力。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设计合理的管理机制,保证校地合作的顺利开展。第四,要提升校地合作软实力。“双师型”教师是校地合作中最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地方大学要大量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是校地合作的软实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做好校地合作对接,使学生在校地合作中受益,并成为校地合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4.企业的角度

企业是校地合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与力量。校地合作中缺少了企业,就是“三螺旋”缺少了其中一环。校地合作的本质是在区域空间开展“三螺旋”,该区域空间是地方大学与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指定的区域。在“三螺旋”机制中,企业是连接市场的接口。企业在校地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元的。首先,企业有不同的类别。第一类是地方大学的衍生企业,是指地方大学教师创业或学生创业生成的企业。这些企业与大学的联系最紧密。第二类是地方大型企业。在德国,地方政府常促成地方大型企业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如德国的宝马、奔驰等企业,当地应用技术大学与其做好全方位的对接,在人才培养方面,学市场营销的到企业的销售部门实习实践;学汽车技术的到企业的汽车生产部门实习实践;学外语的到企业的外联部门实习实践。通过全方位的对接,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效用最大化。第三类是创新型企业。在与创新型企业合作过程中,大学的应用科技创新可获得发展。创新型企业对市场动向、科技发展前沿都掌握着最新的资源。大学与创新型企业合作,既可为企业提供咨询,又能加强大学学科建设。

5.体制机制的角度

校地合作体制机制与“三螺旋”机制有一定的区别。校地合作是在合作协议中指定的区域内开展的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埃兹科威茨在《三螺旋:大学·产业·政府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中提出区域三螺旋空间,包括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校地合作对于地域空间的明确指定,对“三螺旋”中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这三类无形空间提供了有形场所。

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第一,需求因素。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社会思想发展的需求。从体制机制建构的角度,要搭建了解需求的平台。政府和高校双方都要建设相关机构,了解相互之间的需求。第二,沟通因素。政府和高校之间建立定期沟通的机制,使双方的资源、需求、计划得到充分理解。第三,合作因素。相互之间的合作涉及合作意愿、合作经费与合作效益,要使得合作得到最大收益,就要使双方充分合作。一些校地合作之所以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政府方不知道该提供哪些资源和服务,也不知道该如何利用大学的智力资源来实现当地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校地合作给政府一个实现经济腾飞的机会,因为地方大学拥有别的机构无法匹及的学术资本,这些学术资本将有望转化成生产力。第四,对接因素。形成体制机制成效的关键是实现政府与高校对于合作方向、合作能力的对接。要形成体制机制,促进高校与产业企业的对接,尤其是专业与产业之间的对接。第五,项目因素。精心设计校地合作项目,对于校地合作取得成功至关重要。项目设计要注意质量因素、匹配因素和吸引因素。从地方大学的角度,要从学校的目标与定位出发,落实项目在校内的机构,由该机构组织实施合作项目。如果涉及到多方面的合作,要成立混合形式的机构,任命混合机构的负责人,由该负责人实现校地合作网络组织形态管理。

六、地方大学校地合作工作建议

1.地方大学要加强校地合作内部环境的建设

地方大学要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找准自身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建构良好的校园内部环境,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实现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对接。对学校校地合作平台科学设计,合理管理,加大投入力度,使学校内部形成崇尚校地合作的氛围。培养优秀的能承擔校地合作工作的“双师型”教师,提高其待遇和地位,逐渐加强地方大学校地合作软实力。将所有的校地合作项目嵌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形成运用校地合作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2.地方大学要获得有利的校地合作外部环境

地方大学所在的区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等因素是校地合作的外部环境。要争取良好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与合作城市协同发展,加强自身实力,获得外部的认可与支持。要与合作机构达成文化价值共识,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要把握地域特色,形成特色文化,为地方发展创造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要与地方主导产业合作,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主导产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为地方主导产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3.地方大学要建设良好的校地合作体制机制

地方大学要充实校地合作工作机构,通过获得与地方主导产业、行业对接的需求信息,成立混合组织,实现内部科技与市场的衔接与转化。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沟通,加强相互合作,形成合作效益。设计合作项目,成立专门机构,实现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地方特色文化对接。通过形成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实现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的合作共赢。

4.地方大学要设计执行优秀的校地合作项目

校地合作从设计到协议再到执行,需要通过合作项目来落实。项目的设计是否精当,项目与地方大学发展目标是否匹配,项目的执行是否准确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校地合作项目是否优秀有以下标准:匹配度、影响力和新颖度。合作项目与地方大学发展目标越匹配,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影响力越大,新颖程度越高越优秀。要设计组织激励机制,加强校地合作项目的执行力度,使优秀的校地合作项目在地方大学实现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敬再平.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7):129-132.

[2]陈·巴特尔,陈益林.校地合作理念下的院校定位及其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2):44-47.

[3]亨利·埃茨科威兹.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J].王平聚,等译.科学学研究,2009(4):481-488.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8.

(责任编辑刘第红)

猜你喜欢
校地螺旋大学
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浅谈校地合作载体的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