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路径探析

2017-06-09 09:32张凤芝张耸刘建
中国经贸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普惠金融

张凤芝+张耸+刘建

【摘 要】 普惠金融是国家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结构而提出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行业的一份子,面对实体经济资金融通模式的变化、范围经济需求扩大的新局面,迫切需要打造普惠型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升级。城市商业银行应改变发展理念,从推进产品创新、完善信用评级、拓宽服务渠道、加强风险管理四个方面走出转型困境,推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市商业银行;实体经济;业务创新

一、引言

2005年普惠金融的概念由联合国提出,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增速调整、动力转换及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而转型升级的主要承载是实体经济,是金融机构的重点服务对象。随着国家政策红利向实体经济倾斜,结合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发展普惠金融成为城商行的战略选择。本文将以普惠金融重要服务对象小微企业为代表,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必要性出发,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探讨解决的可行路径。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1.政策红利引导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

我国政府十分注重普惠金融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2016年1月,国务院推出《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同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城市商业银行也必须借助政策红利,调整思路,积极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以业务发展促进战略转型,实现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利润空间持续收窄,不良贷款率上升,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型

在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营改增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银行净利润增速持续放缓,不良贷款率小幅上升。

选取中国工商银行等5家上市银行为例:根据2016年年报数据,其净利息收入较2015年有所下降,净利润整体保持个位数的低增长态势。2016年,中国工商银行净利息收入为4718.46亿元,比上年减少360.21亿元,下降7.1%。中国银行实现利息净收入3060.48亿元,同比减少226.02亿元,下降6.88%。中国建设银行利息净收入较上年减少399.53亿元,降幅8.73%; 2016年净利润及增速如图2所示,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去年分别实现净利润2323.89亿元、1840.60亿元、672.1亿元,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53%、1.8%、1.03%。同时,根据《中国上市银行年报研究(2016)》报告中预计,“2017年中国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8%左右”,相比2016年的1.7%有小幅上升。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经济形势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现状。普惠金融正为商业银行大力转型提供了思路,如其客户群体实体规模较小,其资金需求具有小型化和快速化的特点,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银行的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其庞大的客户群也能有效拓宽银行的业务范围。

3.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着力发展普惠金融

一是由于规模、资金等限制,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在传统成熟行业以及服务于“头部”的大企业、大项目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大中型商业银行的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企业等竞争者对现有市场份额的侵食,城市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思路,创新发展普惠金融,追逐新的利润点;二是城市商业银行有深耕普惠金融的天然优势。作为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城商行成立之初就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使命,服务实体经济是城商行的优势所在。对该类客户的拓展,能够有效分散银行固有风险,推动交叉营销,实现客户多元化,促进私人银行和中间业务服务的发展,多方位提升综合收益;三是城商行“船小好调头”。城商行受经营区域限制,网点数量相对有限,但体量小提高了城商行业务转型的速度和效率。

4.互联网技术创新为城市商业银行拓宽普惠金融服务边提供了平台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通过移动支付、大数据、区块链、网络平台等手段對现有的金融制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在这种操作模式下,市场运转充分有效,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与现有资本市场融资可以达到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效率效果,同时还能大幅减少交易成本。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借力互联网金融平台,精准客户匹配、拓展客户规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源适配、增强风控能力。

三、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面临的困境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普惠金融对象大多是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资产抵押担保,信用贷款成为首选方式,但这个社会群体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缺少信用记录。2016年人民银行征信工作会议指出,截至2015年末,个人征信系统中共收录自然人8.8亿人,其中3.8亿人有信贷记录,即70%以上没有信用数据;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2120万户,其中有信贷记录的有577万户,50%以上的法人没有信用记录。除此之外,我国征信体制尚不健全,失信行为并不能全部纳入征信系统,也为对失信人采取制约行为,长久以来导致违约利益大于违约成本。信息不对称将导致银行贷款风险程度增加,同时较高的操作成本推高了融资成本,因此行方需要更高的利差进行风险递补,而提高利率则可能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2.风险承受能力较弱,风控难度较大

以小微企业为代表举例,其多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员工少,规模小,管理水平偏低,产品档次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从公布的我国银行业统计数据看,各类企业贷款中小微企业的贷款不良率最高。2016年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达2.7%,比年初增加了0.1个百分点,且高出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率1.75%近1个百分点。2016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74%,小微企业不良率未公布,但根据趋势推断要大于平均不良贷款率。如招商银行小微贷款的不良率1.54%,同比上升0.46个百分点。华夏银行小微不良贷款率为1.63%,而平安银行的小企业整体不良率为3.13%,邮储银行的小微不良率更是猛增至4.17%。传统金融行业普遍要求小微企业采取有效担保或资产抵押的方式来降低贷款风险,但受自身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小微企业较难采取以上风险补偿措施,风控难度较大。

四、城市商业银行应如何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1.从信用评级上,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建立动态信用评价体系

首先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创造共赢局面。利用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电商交易所留下的海量信息,如物流、交易金额、客户评价等,对企业的信用轨迹和信用行为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出合理的信用评判标准;其次定价方法创新。在定价方面,如果定价高,客户无法承担,则需求减少,如果定价低,金融机构缺少积极性,供给将短缺。因此城商行应主动创新定价方法,精准预判客户信用风险。传统的定价方法对普惠金融客户群体并不适用,而基于大数据的动态互联网信用评价技术,突破了传统财务数据评价方式,其智能模型能够使数据自适应、自学习、自完善,数据分析判断的评估方式、主要内容和方向与传统模型相比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测准确性得到很大提高。

2.从产品创新上,以客户为中心,多方面满足需求定制

虽然小微企业和居民等客户的需求规模不大,但其对金融服务的种类需求是多样的。一是服务范围方面,要践行普惠金融,必然要求城商行扩大金融服务半径,让众多小微企业和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务,庞大的客户基数必将使得金融需求更加多样化,如何抓住客户需求至关重要,也是城商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二是金融产品供给方面,城商行要细分客户,根据不同客户层次,推出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以此服务更多更广的客户,从而不断扩充服务对象,增加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满意度。

3.从服务渠道上,线上线下相结合,建立便捷服务网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2016年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快拓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渠道。线上要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型终端,线下要突出机构建设的专营定位”。对城商行来说,首先,线上终端打破了传统的地域局限,减少了为扩大服务面而开设物理网点的资金压力,低成本的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从单位成本的角度看,物理网点是手机银行的50倍,是网上银行的23.5倍;其次,随着全社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移动终端的高度普及,银行可以依靠全新的信息采集、分类、批处理技术,采用更高效的贷款发放机制和更精准的资金匹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和支持。

4.从风险管理上,增加应对与管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内控管理的关键仍是风险管理,普惠金融受众普遍信用风险较高,其产品创新首先要遵循安全性原则。

其一,引入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与商会、协会、当地政府、保险公司等组织合作,共同承担业务风险。例如齐鲁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银保贷”贷款业务,采用“保险公司+银行+企业”模式,由保险公司对贷款申请人进行核保和承保,当借款人未履行还款义务时,由银行提出索赔,保险公司将赔偿贷款本金和利息,弥补风险损失。

其二,信贷资产证券化,将盘活信贷存量,分散风险。将缺乏流动性的普惠金融资产打包重组出售,发行证券获取融资。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城商行提供一种融资工具,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分散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得到较高收益。

五、总结

综上,新经济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顺势应时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对于转型升级、布局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探讨适合城商行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也就十分必要。为打造普惠型商业银行,区域性城市商业银行应以人为本,以实体经济为本,将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环境相融合,有效开拓实体经济的长尾市场,促进我国普惠金融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韦博洋,宋晓玲.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1):45-47.

[2]贾军,邢乐成.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企业融资约束-基于金融制度边界的分析框架[J].中国经济问题,2016(3):123-134.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

[4]盧一铭,张乐柱. 互联网生态下中小银行普惠金融业务创新-以民生银行为例[J].海南金融,2017(1):82-87.

[5]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商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及风险防范研究[J].现代金融,2017(1):20-22.

作者简介:

张凤芝(1984—),女,汉,山东济南人,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审计实务。

张耸(1982—),女,汉,山东济南人,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审计实务。

刘建(1978—),男,汉,山东济南人,中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审计实务。

猜你喜欢
城市商业银行实体经济普惠金融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的改革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营改增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与财务对策
欠发达县域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农村普惠金融浅析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