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可以美丽的

2017-06-10 19:47沈茂德
江苏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

【摘 要】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校园文化以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形式,弥散着“自由”与“自主”。天一中学的“丰富课程”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个渴望学习、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的美景已经形成;学校把“土地”还给孩子,并使之成为学校教育方式转变的一种实践。在学校课程设计中,学校不仅提供了国家课程学习的各种服务,还开辟了众多的“自由土地”(校园活动)。

【关键词】项目研究;“丰富课程”;“自由土地”;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8-0037-03

【作者简介】沈茂德,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一、校园,应该呈现学校的样子

在20多年的校长实践中,有一个梦想始终萦绕在我心中,那就是讓校园呈现出学校的样子。我期望校园成为一本五彩缤纷的书,校园文化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式,弥散着“自由”与“自主”的气息,从而使校园生活充满着童真和童趣。

2003年,人民政府投巨资建设占地450亩的新校区。经天一中学教代会认真讨论,形成了新校区建设的长期目标:生态公园、文化圣园、数字校园、温馨家园。十多年来,我们恒久坚持,以课程思想精心雕琢,一个凸显“四园理念”的现代学校已经形成。天一中学被央视誉为“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被媒体评为“无锡最美丽的校园”。

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有的学校虽然也拥有美丽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物质设施,但孩子们对学校生活却没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原因之一是有些学校校园环境太“硬”了:一是环境太“硬”,有大楼、大广场,但缺少绿地、湿地、林地;二是文化太“硬”,浮躁充斥在校园,触目皆是空洞的概念、花哨的展示、炫目的口号,唯独少了那份教育应有的宁静。

在我看来,孩子们生活的世界应是充满童趣的,校园中不仅要有大楼、大广场,还要有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有水禽出没的湿地,草坪上应有奔走的松鼠、嬉戏的山羊……孩子们在生活中可以聆听自然的声音,欣赏四季的色彩,亲近可爱的小生命,由此,生成感性和心灵深处的善性。

十多年来,我们千方百计柔化着天一的校园,力图让校园中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童趣。“天一”校名源自“天一生水”。我们挖湖蓄水,30多亩的映天湖像一条彩带蜿蜒于校园之中,湖上架桥三座,湖中养殖锦鲤、草鱼、鲫鱼等鱼类,湖畔放养天鹅、野鸭等水禽。闲暇时光,师生漫步湖边,倚桥赏着“映天”美景,俯身观鱼禽嬉戏,悠哉游哉,趣味盎然!

天一有450亩地的校园,我们又有了建设“江南植物园”的梦想。于是,我们和无锡多所公园以及南京农业大学、中山植物园、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始了建设“植物园”的行动。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天一校园早已郁郁葱葱,300多种树木竞相生长,柑橘、枇杷、梨、石榴、枣、杨梅等果林硕果累累,牡丹、玫瑰、山茶、月季、菊花等花卉园争奇斗艳,林地下的板蓝、三七等近百种中草药渐成规模。

“柔化”的校园让天一的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一份校园的亲密和丰富,孩子们每天徜徉在美丽的校园中。学生社团又创立了春天樱花节、夏季收获节、秋天菊花节等三大校园主题活动。学校践行“校园即课程,生活即课程”的课程理念,创设美丽、灵动、丰富的浸润环境。2015年,学校成为省生态校园课程基地。

校园应该是一个书香校园。我们努力打造“天一书院”。2016年暑期,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建设书院的物化环境,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设N个开放式图书馆,让书籍遍布于每一栋教学楼的大厅、走道,用书香浸染每一位师生的心灵。每逢课余周末,师生或倚架而立,或阶边小坐,或正襟端坐,展卷而读,徜徉书海,怡然自得。

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让校园回归本真:学校应该成为一本立体的书,在常态的浸润中,让孩子们自然、自由、自主地幸福成长。

二、课程,应该是一片丰富的森林

当我们深入学生中间,就会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竟如此之大;当我们把视野拓展向全世界,又会发现,欧美发达国家对教育公平的本质认识,其实就是中国教育文化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

关于传统教育的最大问题,专家们会有各种回答。但一线的实践告诉我们,“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的评价体系,严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应该说,传统的课程体系在丰富性上严重不足,因而学生的学习缺失了选择性;传统的课程实施在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探究性等方面也同样严重不足……

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了上述问题。在国家启动第八次课程改革时,作为国家实验区的学术性高中,我们在研讨学校课程方案时,首先确定了这样的课程建设指导思想:经营人性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开发多元课程,开展多元活动,让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舞台;超越学科中心,推进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精进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孩子有成功的喜悦;倡导广泛阅读与丰富经历,让每个孩子有人文的翅膀;培养运用英语与资讯处理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国际化的未来。

也因此,我们认识到,如果没有课程的现代化,就很难培育出孩子们的现代素养。而只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才有孩子们的丰富学习与丰富经历,才有孩子们的自主选择,进而才有个性的充分发展,才有拔尖创新人才的产生。

林语堂先生曾说过:“学校应如同一片森林,学生应犹如猴子一般在其间自由跳跃,任意摘吃各种营养丰富的坚果。”而丰富课程就如同建设了一片丰富的森林,它给孩子们提供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合适的土壤、充足的水……那么,在这样的学校里,孩子们必然会有强烈的进取心、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多样化的个性特长,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像农业,而绝不应该成为工业,因为工业追求的是标准化、批量化,是可以用图纸和标准来严格规范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而农业,则必须因地制宜,渴望风调雨顺,渴望人与自然相和谐,反映的是“顺天时、应地理”的农业科学。工业的对象是没有生命的金属和非金属,农业的对象则是鲜活的生命——春天的绚丽、夏日的灿烂、秋天的成熟和寒冬中的骄傲。从本质上看,教育过程犹如农业的耕作过程,后者的作物丰富程度和劳作精细水平决定着产量和质量。而回到前者,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孩子,更多时候应该考虑:我们是否认同每一颗种子都有自己的成长基因?我们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适合其成长的环境?

2011年,我们借江苏省教育厅推动课程基地建设的东风,以创建省课程基地为抓手,规划了八大课程基地,包括校园生态课程基地、“天一书院”人文课程基地、E学习课程基地、资优教育课程基地、STEM课程基地、AP教育课程基地、艺术教育课程基地、健身与运动课程基地。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以巨大投入形成了丰富的物化资源,又以丰富的物化资源推动“丰富活动、丰富阅读、丰富体验”。

近六年的课程基地推动,天一在“丰富课程”上形成了累累硕果。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制度化的天一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形成了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的上百个学生社团,形成了天一名人课堂、天一校友课堂、學长课堂,开设了20多门AP、CAP等中外大学选修课程……

如果说“柔性课程”给孩子们营造了温暖、亲密、和谐的校园环境,那么,我们的“丰富课程”,则为孩子们打开了许多能通往世界、通往科学、通往人文的窗口。可以这样说,天一的“丰富课程”已经改变了天一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个渴望学习、积极学习、自主学习的美景已经形成。2014年,“天一科学院——自主学习模式”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学校成为省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省课程基地联盟牵头学校。

三、成长,把“土地”还给孩子们

看着一批批充满朝气的学生幸福成长,我经常会沉浸在这样一种思考中:学校该如何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更好、更适性的服务?20年的校长岗位历练,让我渐渐对学校优质发展有了一些深度思考。

课堂的“圈养”,带来了学生以厌学为特征的严重问题。当传统教育把教学异化为知识点的传授时,那些无趣的训练便无休无止。这使孩子们不仅失去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等关键能力和自主意识,更从心灵深处泯灭了成长的“内驱力”。

大家都知道土地是农民的至爱,却不知道学习本也是孩子们的至爱。我们看到了土地承包以后农民焕发出的巨大生产力,但传统教育却仍然顽固地坚守着“传授”为主的古老教育方式。

静下心来细想,为什么我们总也解不开“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纠结?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获得那么多世界奥赛金牌,但我们的科学家却与科学的金牌——诺贝尔科学奖一次次失之交臂?可能有许多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一流考生”与“一流学生”的培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式确实在认认真真地培养“一流考生”。

杰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成长方式相关。我们的学生比外国学生聪明,我们的教师比外国教师勤奋,我们的校园也越来越现代化,但我们总是在用一种工业思维指导着复杂的人的成长,用工业生产的流程规范着复杂的教育过程,用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统一的分数线去教育、去衡量差异化的孩子们。结果,他们表现出了我们引以为豪的纪律、规范与刻苦,但他们同时缺失了自主,没有了个性,迷失于创新……

伊顿公学前校长托尼多里曾介绍说:“我当伊顿校长,有两条重要的体会,一是学生们从教室外学到的东西跟他们从教室内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二是学生之间互相学到的东西,至少跟他们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一样多。”基于这样的认识,伊顿公学创造出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在今天的学校中,学生的自由空间太少,教室内的知识学习几乎成为学习的全部,孩子们缺少个性化学习的幸福体验。没有了异想天开的问题探究,缺少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个性的成长就没有了自己的“土地”。

我们在法国、德国考察时发现,德、法两国的中小学都有一种称之为“项目研究”的课程,甚至连他们的幼儿园也有类似课程。1998年,我就在法国教育部听到有关官员介绍综合性课程——主题教育法的具体做法。在巴黎久负盛名的圣路易中学,我们深入地了解了“项目研究”的开发情况。欧洲考察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不仅仅是教科书知识的传授,学习的空间决不仅在教室内。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探索的项目研究,实质上就是给予孩子们一片自由学习、自主探究、个性成长的肥沃“土地”。

把“土地”还给孩子,因此成为我校教育方式转变的一种实践。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学校课程设计中,我们不仅提供了国家课程学习的各种服务,还开辟了众多的“自由土地”:科技节(5月份)、体育节(10月份)、艺术节(12月份),每个节其实就是一个课程板块,一般蕴含50至60项活动,活动都由孩子们自己设计、组织和自主参与。我们鼓励、支持孩子们组织各种社团,并对社团活动予与资金、资源和专家团队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形成了“天一科学院”“天一人文社”“天一艺术团”“天一运动队”等四大社团板块,形成了近百个学生社团蓬勃活跃的良好局面。周四、周五下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上百个方向的选修课,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奔向自己喜欢的“土地”……

“自由土地”给了孩子们激扬兴趣、施展才能的舞台,“自由土地”给予了孩子们“承包”的责任,“自由土地”也生长了各不相同的作物。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亲近体验数学 突破课程瓶颈
以资源开发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依托数学课程基地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
社团活动中开展情境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情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拓展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