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改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探究

2017-06-11 00:45党文存
新一代 2017年6期
关键词:探索能力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党文存

摘 要:叶圣陶老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而且让学生学会学习,谋求终身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新课标的制订原则之一。因此,要让学生会读,首先需要教师的“导读”。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教材为师生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教材不再是教育的目的和结果,而是把教材作为可以利用的工具和手段,以媒介搭建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时代赋予我们教师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历史使命,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变“叙述”为“启发”,变“传授”为“导学”,变“授鱼”为“授渔”呢?下面就本人对新颁布实施的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及实践谈几点体会或建议。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探索能力;教学策略

美国的科学家奥尔科特说过“平庸的老师只是叙述,好的老师只是讲解,优秀的老师是示范,而伟大的老师是启发”。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能培养独创性和唤起学生求知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在师生平等相待的情境中,师生共同面对的不仅是知识和教材,还是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行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关键。

一、教师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在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是“主演加导演”。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从“主导者”成为“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知识不是独立于学生之外的“外来物”,而是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境之中,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关联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我笑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二、提倡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三、课外提倡合作式学习

“合作学习”法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指导的学习方法转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为学生的管理者和技术“顾问”的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在每一个学习小组中指导者只是比学习者基础稍好一些,现在让他(她)自己做小老师去教别人,他(她)就会想如何才能教好同伴,这样给指导者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他(她)的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创造了机会,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在指导同伴练习时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激发自己在练习中更努力更加完善地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这种“合作”的方法其实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的过程,学生不仅自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有效地指导他人进行学习,使学生可以从中更深刻地体验到课中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原有的对学生的评价模式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新课改后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更科学、全面、客观,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比如:对模块的综合评价成绩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W=平时×20%+单元测验15%+实践与探究活动×15%+学段考试成绩×50%

学生在欣赏回味整体把握,大胆创新所带来的“数学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不唯书,不唯权威”,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成就感。数学的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蕴藏着众多数学家们的不懈追求与严谨、踏实、不畏艰难、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的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因此,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思考的问题不再是怎样给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抛出尽可能准确的答案,而是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一步步通过研究接近答案。客观上,自主意识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升,才是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注重“导读”、“导问”、“导思”的目的,最终归结到“导研”上,即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教材中不时穿插的研究性課题及探究案例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导研”。

猜你喜欢
探索能力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高中物理实验课中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物理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