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7-06-11 16:14李秀梅
新一代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传统文化实践

李秀梅

(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甘肃 武威 733299)

摘 要:在中学校园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也是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场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必须依托课堂。在中学校园里广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也是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立足现实,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在充满希望的校园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校园;理论;实践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笔者以为,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海,内容和形式复杂多样,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第一要义就是传播、弘扬、激发、熏染人类最美好最本真的情感,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教育活动,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行有余力,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总的说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百善孝为先,仁义礼智信,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有了这些精神内核作为我们的行动纲领,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行为才有章可循。

二、要创设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最为直接的体现,校园中的每一处环境都是学校思想的传递,是文化的表达,学校文化环境能以“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熏陶和感染着同学,丰富着学生的心灵。

一所学校它最终留给学生的,是他的文化和精神追求,这是流淌在学生生命中的精神血液。学校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校园学子,以儒家文化提升学子的文化涵养,打造“和”文化标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反复呈现,如学生每天使用的胸卡,正面是学校的校徽、校名,反面印上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并写上了注释,“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胸卡学生每天都会使用,每天和这句话打个照面,一定会背出来,渐渐地喜欢这富有内涵又大气蓬勃的话语,渐渐地理解其中的深意,三年的使用,这句话一定会融入孩子的生命历程,奠定他生命的精神底子,使他宏阔大气富有生命的张力。

事实证明,校园文化阵地历来是一块必须争夺的阵地。如果真、善、美的东西不去占领,那么假、丑、恶的东西就必然会趁虚而入。因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必须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观为核心,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进程。

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褒扬之声,有担忧之声,也有排斥之声。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校园,就得对传统文化有选择性地引入,不仅要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更要关注文化的外延,重视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

以“国学经典”引入为例,学校不能跟风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当然,我们也要谨记:传统文化的引入,不是一阵“虚热”,也不是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等所能奏效的,而是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催化剂,真正沁人心脾。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因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要重视师资调配,传统文化涉及的面广,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很难适应这种教育,因此要集中区域内教师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某一活动,并以此拉动局部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推进;要纳入到必要的考核之中,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绘画、手抄报、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程度;要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构成极为庞杂,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在推行过程中力求精练,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这样的决策主要是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课堂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师要让每一位孩子從小了解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自己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未来中国公民的文化基因。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传统文化实践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学校园中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