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出一粒石 激起千层浪

2017-06-12 15:54威兰兰
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 2017年2期
关键词:波纹司马迁燕子

威兰兰

一堂好课,不在于多么华丽的修饰辞藻,多么抢眼的闪动画面,多么配合的学生表演,而关键却在于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感,有所用。课堂教学绝对不是一潭死水,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这才是最大的成功。而有经验的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常常以精心设计的提问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以达到教者预期的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总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有那些优化了的课堂提问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存在提问目的不明确,提问逻辑性不强,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准,提问质量不高的问题。

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可以说,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怎样做到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要想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我认为在课堂上提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明确的问题:问题要难易适中,大小得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要有艺术性,形式要多样,环环相扣:提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答案质疑。

(一)从易到难,分出层次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我们要能高屋建瓴,从整节课、整篇课文出发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导向,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也才能够做到在提问时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各类档次的学生都照顾到,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如教学在教学《燕子》一课时,我通过事先揣摩、品读,我发现文中有句话“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中有个词语“小圆晕”,虽简单,但如果多加揣摩,不难体会到文字背后蕴含的作者浓浓的情,也必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个关键圈,燕子点水时荡起的一圉圉波纹。

师:(随手板画波纹)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不说是“小圆圈”或“波纹”呢?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晕”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后)“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师:你们见过这样的七彩圈吗?觉得它怎么样?

生1:雨过天晴,天上的彩虹有七种颜色,可美了!

生2:我们平时吹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七种颜色一闪一闪的,可好看了。

师:你们觉得“小圆圈”、“小圆晕”、“波纹”哪个词语更好呢?

生1:我觉得“小圆晕”好“小圆晕”是有色彩的,读了这个词,我好像也看到了那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特别漂亮。

生2:我也觉得“小圆晕”好,因为“小圆晕”读起来特别可爱,有趣。让我感到作者非常喜欢小燕子,喜欢小燕子点水时荡起的波纹。

师:是啊,作者是多么喜欢这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啊!在作者的眼里,不但燕子是可爱的,就连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纹也是七彩的,也是令人陶醉的。

师生通过共同咬文嚼字,加深对“小圆晕”这个词语的理解、比较,不光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更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读出了作者深藏的情,也激起了学生对燕子的喜爱。

这样一来,一组从易到难、从浅到深、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設问,就会使文章重点难点的学习容易多了,也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感兴趣、可回答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从回答问题中享受到获取新知的欢快和乐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生动、活跃,从而达到有效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以问导学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设计提问时,应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提出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注意问题的尝试深度。太难,学生完全答不出来,无实质性意义:太易,学生随口可答,没有必要。这两者都达不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在将阅读文本之初,笔者提出的问题是“课文开头为什么要交代司马迁从小听过古代英雄的故事?”文中并没有答案,但学生能通过思考和交流,发现司马迁发愤的起始原因——从小立志,从而对司马迁后来忍辱含垢完成辉煌巨著《史记》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

(三)提问有趣味性、启迪性、思维性

只有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才能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快结束时,我这样提问:“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都落魄到这个份上了,为何还对一个小小武师忍让再三,没有‘该出手时就出手岂不有辱英雄之名?”学生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当即展开了一番讨论。许多学生表示,英雄就是英雄,对林冲这一形象有了更深入、全面的认识,还准备去阅读《水浒传》,认识更多的英雄人物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波纹司马迁燕子
小波纹的童话
太阳的波纹
燕子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燕子叫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燕子一家
不可鄙薄司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