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策略

2017-06-14 11:22阮长庆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策略

阮长庆

摘 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和社会化,并在短期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体育经济型人才,限制了体育经济的顺利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提出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策略,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更好地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3-0132-02

在最近几年来,我国各个地区都兴起了全民健身热潮,体育经济也在这样的形势下得以快速发展,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中培养的体育人才只是单纯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并没有达到高素质、高专业人才目标的要求,这样就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探索培养体育专业人才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快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体育产业作为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必然会在发展中遇到很多新的机遇,但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很多挑战。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体育经营和管理企业越来越多,人们越发迫切希望我国体育产业能够与国际体育经济接轨。但我国却缺少熟悉体育经济运作、了解体育产业运作流程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若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必然會给我国体育产业稳定有序发展带来很大的制约。所以,加大力度培养我国体育经济人才已是刻不容缓、迫不及待。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在21世纪的今天,我国体育产业进程在快速发展中,体育产业也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通过经济学家的预测表明,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体育与娱乐、文化和旅游等等产业将成为本世纪最有潜力、最有价值的产业。但是,缺乏高水平、专业的体育经济人才,严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符。我国体育事业想要在产业化和社会化方面上有作为,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水平、专业的体育经济人才。但需要明确的是,引进高水平、专业的体育经济人才只是短期内的行为,想要真正推动我国体育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专业的体育经济人才。这不但是其他国家发展体育经济的经验,而且也是当前社会对体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尽快培养专业的、高水平体育产业经验管理人才已是我国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主要措施。

二、高校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

1.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市场机制落后。在一些体育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模式已经很健全,培养方式也有很多种,商学院培养出的体育经济人才主要是输送给各大跨国企业;体育学院或者体育系培养出来的体育经济人才主要输送给体育俱乐部。但是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中,体育经济学只是一门选修课程,招生体育人才方式单一,并没有健全的培养体育经济人才模式,但国内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职业俱乐部和体育中介结构等单位,都需要大批的体育经济专业型人才,可见人才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师资队伍分布结构不合理。培养体育经济人才既需要体育方面的师资队伍,也需要经济类型方面的师资队伍。当前在我国很多高等院校已开始开办有关体育经济类的专业,并且也培养了很多有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但由于综合性学院与财经类学院中经济和管理类学科已逐渐趋向于成熟,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并且也有很好的教师资源。所以,这些教师一般都在综合性的高等院校中,而并未在体育院校分布。因此,体育院校还是很缺乏体育经济性的师资资源,这样就无法满足当前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的需求。

3.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学科还不完善。在体育人文科学方面上,我国已有很强的优势。很多体院院校都设置了体育人文学专业,其中很多学校在这个专业中还增添了很多与体育有关的小专业,同时很多一本院校已经开始招收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生,并且还与其他国家的体育学校开办体育专业的硕士班课程。但是近些年来,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下,我国亟须一些体育经济型的人才,但无论从我国当前开办有关专业上,还是在相关方向上,其条件都不是很成熟,很难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经济人才的需求,所以应深入加强和完善。

4.依然采用传统的体育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中设置课程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长久以来,我国高校都是按照以前的培养模式来设置和安排课程,但这种传统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新型体育经济人才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对体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但需要体育竞技方面的人才,也急需要体育经济型人才、管理人才。在大学期间是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因此高等院校是否设置了合理的教学模式影响着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的水平。所以,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更加全面,将体育综合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有效结合。

三、新时期下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对策

1.打破我国体育管理中对使用经济人才的限制。在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影响下,体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吸收或者聘用的体育经济人才企业并不是很多,即便有也有很多限制。在一些单位中,体育经济人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体育院校培养出的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在就业中多次失败。出现这样的情况,既有体育市场、体育大环境不发达因素的影响,也有管理观念上带来的影响。所以,在当前的实际状况下,应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来突破我国体育管理企业对使用体育经济人才中的种种限制,确保体育经济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一是在体育管理过程中,应从根本上意识到体育经济人才所具有的专业优势是无法取代的,在体育管理中需要这样的人才。二是培养体育经济人才的单位要从多方面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一时间内与用人企业进行交流,强化培养人才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三是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既需要掌握一些有关于体育经济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各种体育经济实践活动中。

2.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1)在专业知识上,应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社会体育人才,是一种“T字型”培养人才模式,在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要引导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并在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创造力,对某一专业学科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使自身从广博的学习层面向更深一层学习。(2)还应注重培养社会体会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就是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能力。重点体现在加强训练学生的体育健身知识,加强锻炼学生的体育管理能力,大力支持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社会体育锻炼,在社会实践应用中实现更好地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技术,并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做好相应的体育职业规划。之后,依次为主实现制定有关于培养人才的个性化方案,进而强化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水平,在提高學生综合能力同时,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优化和整合选拔体育经济人才模式。选拔高等院校体育人才的理念应结合我国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经济型人才的需求进行决定。高等院校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应坚持高标准、要求高的原则,将一些传统的强体弱学观念摒弃,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注重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选拔体育经济型人才过程中,高等院校既需要关心学生所具有的体育特长,也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课能力,提高选拔体育经济型人才层次,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构建体育经济专业校外培养人才基地,体育经济专业会牵扯管理学、体育学和经济学等课程,所以如果这些课程都由学校内的教师负责的话,教师会有很大的教学压力,有着很大的教学负担,并且也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应与学校当地拥有雄厚的财经专业优势的高校进行合作,加强各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与当地体育经济管理部门展开联系,定期或者不定期聘请一些体育专业人员到学校内开展讲座,传授有关于体育教学的经验,在强化学生感性认识体育经济的基础上,督促他们更好地学习。同时,与体育服务公司、健身俱乐部、制造体育产品企业等开展合作,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另外,还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培养体育经济型人才的经验和启示,但这里所谓的借鉴,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应该结合我国国情,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借鉴,唯有做到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大量的体育经济型人才,满足当前体育市场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经济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起的专业,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有很多不完善之处,想要完善体育经济专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体育经济型专业人才,还需要我国高校、政府等多方主体的积极努力,进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所需的体育经济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也应积极总结在培养体育经济型专业人才中的不足,在完善不足的同时,更好地提高体育经济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大量高水平的体育经济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利锋.基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24).

[2] 杨大铭.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分析[J].现代营销,2014,(12).

[3] 于灵芝,曹宇.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

[4] 回寅,王兆红.体育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经济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7,(S1).

[5] 刘红华,林勇虎,曹连众.国内外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借鉴分析[J].科技成果纵横,2011,(5).

[责任编辑 刘 瑶]

猜你喜欢
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策略
论NBA对我国体育经济产业化开发的借鉴
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