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权达变多元阐释

2017-06-15 01:46原俊义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郑伯马谡郑国

原俊义

议论文因其能有效培养人的严密思维、清晰逻辑,从而占据了考场作文半壁江山。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宛如一位知书达理的淑女,以论点塑魂,以论据修身,以论证养性。其中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要写出精彩的议论文,翔实的论据必不可少。

其实材不在多,贵在活用。如何让素材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融入情感体验,丰富素材内涵]

许多同学积累素材仅限于表层识记,文中充斥大量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结果往往是零散观点下瑕瑜互见的堆砌。因此在使用素材时必须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素材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学会由此及彼,层层深入。不拘泥于一隅之感、一孔之见。这样素材才会成为文章的骨肉血脉,丰富了素材内涵的同时也实现了一材多用。如《汝是巾帼一朵花》这样写武则天:

明媚娇艳,楚楚动人;太宗宠爱,赐名“武媚”。虽命运多舛,几经浮沉,但你愈挫愈坚,终于在67岁登上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在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背景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顶住多大的压力?但你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多少须眉枭雄瞠目结舌,自叹弗如。贪权夺利,心狠手辣,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毁誉不一,定位有异。你像一朵玫瑰,有花也有刺,有刺也有花。

武则天人尽皆知,如果叙述成历史传记就老调重弹了。作者对人物的理解没有因循守旧,而是大胆联想,武则天既明媚娇艳又心狠手辣,像玫瑰,有花也有刺,有刺也有花。

[学会反弹琵琶,颠覆常规意义]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矛盾对立是事物变化的动力。思维定式决定人们多关注素材正面意义、传统主题;殊不知反其意而用之,往往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反弹琵琶虽不合常情,但合乎常理,给人新颖的美感,从而在千篇一律的作品中卓然独立。

如一说到“东施效颦”,有的同学既有观念根深蒂固:东施因盲目模仿而遭人耻笑。人云亦云,毫无新意。如能大胆地反弹琵琶,你会发现东施身上有许多“可爱”之处:她善于观察,勤于学习;她积极上进,见贤思齐;她不惧流言,乐观豁达。说到传统素材“失街亭”,同学们大多会批判马谡狂妄自大,赞扬诸葛亮不徇私情;而高考佳作《血浓于水,理大于情》却这样描述:

三国时诸葛孔明,虽堪为智慧的化身、睿智的表率,但他也戴有色眼镜看人:魏延脑后长有反骨,诸葛亮为此不喜欢他。于是,即使屡建奇功也得不到信任。北伐曹魏时,魏延曾献“出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的良策,却遭到诸葛亮的断然拒绝。而因马谡饱读兵书、熟谙兵法,与自己有父子情、师徒义,诸葛亮竟不顾先主“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谆谆告诫,误用马谡而致使街亭失守,大伤了蜀汉的元气。

作者剑走偏锋剖析诸葛亮这一正面人物,一举颠覆了传统认知中的诸葛亮形象。既支撑了文章观点,又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要注意的是,反弹琵琶切忌超越读者的接受范围,倘若一味标新立异,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是哗众取宠了。

[运用发散思维,学会多元解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则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结论。因为素材源于生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事例内涵的丰富性。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的认识理解具有差异性,这也为多元解读提供了可能性。只要我们勇于打破单向思维定式,多角度审视素材,就能形成“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独特视角。

一般来说,素材中有几类人物,可能就有几个分析角度;有几种言论,可能就有几个分析角度;有几个发展阶段,可能就有几个分析角度。

我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略作分析。烛之武作为郑国老臣,虽才华横溢却始终怀才不遇。秦晋围郑,国难当头,他不计前嫌,只身赴敌营。面对强敌,他斗智斗勇,不卑不亢,凭智慧和胆量保全了郑国。从烛之武的角度,可以谈“寬容”、“智慧”、“爱国”等话题。郑伯能放下君王颜面,责己恕人,诚恳地向烛之武道歉。在郑伯身上能看到知错就改的自省精神。当然,假如没有佚之狐推荐,郑国可能就从诸侯版图上消失了;假如郑伯一开始就知人善任,郑国可能就不会落得兵临城下的窘境了。可见千里马要有伯乐赏识。晋文公也是个不得不提的人物。一个大国国君能屈能伸,在别人背叛自己时保持冷静。因为他志在天下,所以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对此,我们可以谈“感性与理性”的话题。

[善于文本细读,挖掘隐含深意]

素材是生活的浓缩,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素材内涵的丰富性。当冥思苦想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时,不妨把积累的素材拿来重新咀嚼,进行一番文本细读,说不定那些我们早已熟视无睹的素材会让人柳暗花明。如何进行素材的文本细读呢?下面我们以《游褒禅山记》为例:

(一)舍大取小,因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

面对素材,人们思维定式是抓大放小,只关注明显的内涵。这势必会将素材用途窄化。要达到一材多用的目的,我们要学会舍大取小,抓住细节,留意小处。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细微处生发出大问题。谈到《游褒禅山记》学生眼中大多只有王安石,却忽视了一个小人物。与王安石同游的人还有4位,他在文中特别写到其中一位“怠而欲出者”。正是因为他惊呼“不出,火且尽”,才使大家半途而废走出洞来来,让王安石留下了“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遗憾。和伟大的王安石比起来,这位“怠而欲出者”的长袍里好像藏着一个“小”字,这个“小”的内涵就是胆怯、懦弱。但是我们能否从这个让人讨厌的小人物身上发掘出新的含义呢?

(二)由表及里,平中见奇,在平凡中见奇崛

透过素材表象,挖掘材料的深层内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思想有了穿透力定能在平凡中见奇崛,实现一材多用。

华阳洞到底有多深谁也说不清,谁能够“走到底”也不可预测;如果“火把”有限,“体力”有限,而“心志”却很坚强,要坚持,一直到“最后”,结果有可能是“走出来”,也有可能是“一去而不复返”。对于不可预测的“未来”,我们真的要孤注一掷吗?王安石等4位同伴应该感谢这位“怠而欲出者”,如果没有他,大家可能就会贸然前进,或许最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材不在多,贵在活用。倘若我们通权达变,多元阐释,那素材就再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碎片和一次性快餐,而是一道叶叶妩媚、花花倾城的靓丽风景。

猜你喜欢
郑伯马谡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狗保姆"一家三口照顾中风主人 还会健身陪练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