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研究①

2017-06-17 09:00李跃
体育时空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大学生

李跃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5-000-02

摘要探讨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为高校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随机抽取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350名同学参与本次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总体优于女生。(2)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3)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一定差异,体育类学生社会适应大于理科和文科学生,理科学生社会适应大于文科学生。(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不参加锻炼的大学生,且随着锻炼次数的增加,效果更明显。(5)体育锻炼项目数量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显著的影响,参加多项目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优于单一项目和无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参与体育锻炼次数与项目数量越多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越顯著。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一、前言

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是指人在社会上生存需要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并对改变作出行动。或者说,社会适应是指个人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第十项,即教育、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大学生数量有4018.1万人。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在大学这个半社会化的生活中,不仅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大学的历练中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单单凭借一纸文凭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是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事情,必须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发展,跻身于行业竞争者前列。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成为了众多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对体育锻炼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具有一定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旨在为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并寻求最好的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作为测量工具,本量表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方晓义等人编制,量表具有很好的构想效度,信度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指标;因此,可以使用本量表来评价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适应状况。以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经常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的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需要,在图书馆和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适应、体育锻炼”为关键词查阅有关文献和相关书籍、学术论文等资料。并在图书馆查阅和研究有关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等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基础。

2.量表测验法

为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及其现阶段社会适应能力状况,使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2005版)(计分按照量表标准计分)和在老师指导下设计的人口信息统计量表,对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在校本科一至三年级大学生随机抽取学生350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量表,部分量表由本人亲自发放,部分量表委托所在班级班长发放,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形式。调查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10份,经过整理,其中有效量表299份,有效率96.5%。

3.数理统计

本实验采用量表测试,无记名答卷,再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EXCEL等统计软件对测量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结果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

三、结果

(一)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在299份有效调查问卷中,男生所占的比例为48.8%,女生所占的比例为51.2%。各个年级的人数也稍微有区别,大一所占人数比例为34.4%,大二人数所占比例为30.1%,大三所占比例人数为35.5%。体育类占总人数的29.4%,文科类占总人数的32.8%,理科类占总人数的37.8%。被试者人数在性别、年级和专业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于问卷回收有效性的差异造成的。

(二)不同性别、年级、专业、锻炼次数和锻炼项目数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1.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在被试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上均处于一般水平。其中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分均数明显高于女生的得分,分别为:男生199.04和女生189.63,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为F(1,297=24.685,P=0.000<0.01),差异性显著,因此男女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存在差异,男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好于女生。

2.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2,296=2.747,P=0.066>0.05),差异性不显著,说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3.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2,296=32.839,P=0.000<0.01),差异性显著,因此不同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之间存在差异。

4.参与不同体育锻炼次数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

多数大学生每周的锻炼次数少于5次,占到调查总人数的73.9%。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只有每周锻炼次数在4次或者以上的人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锻炼习惯,因此可知,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养成锻炼习惯的学生并不多。为了进一步分析体育锻炼次数的不同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

对参与不同锻炼次数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3,295=24.655,P=0.000<0.01),差异性显著,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次数不同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且每周锻炼次数在5次以上的同学得分最高为206.19;进一步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每周锻炼0次和1~2次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没有差异(P>0.05),每周锻炼0次和3-4次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差异(P<0.05),每周锻炼0次和5次以上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P<0.05),每周锻炼1~2次和3~4的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差異(P<0.05),每周锻炼1~2次和每周锻炼5次以上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差异(P<0.05),每周锻炼3~4次与每周锻炼5次以上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存在差异(P<0.05)。随着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逐渐增加,社会适应的得分越高,并呈现递增的趋势。

5.参加不同体育锻炼项目数量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差异

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体育项目数量的不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参加体育锻炼项目数量不同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也不同;无锻炼项目的学生即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社会适应分数为187.20,单一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分数为194.50,综合体育锻炼项目的学生社会适应分数为199.0;因此随着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数量越多,其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好,并呈现出递增的趋势。

四、讨论

(一)不同性别、年级、大专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

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上存在差异,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和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日常的生活习惯、社交活动息息相关;在大学生活中,男生之间往往更容易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话题,增加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而女生由于自身特点,生活方式单一,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其适应能力相对较男生偏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不存在差异,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在不同专业中,可以看出体育类学生社会能力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理科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优于文科类学生。文科类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繁重的学业压力,很大的一部分时间都投入到看书写作当中,与外界的交流少之又少,导致了其社会适应能力普遍偏低;理科类学生的适应能力相对比文科类学生要好,在扬州大学主要是因为理科类专业男生多于女生,除了枯燥的实验研究以外,他们往往会举办参加很多社团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相对的增加了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体育专业学生平时参与体育锻炼较多,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大大增加大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经过体育锻炼后,逐渐会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可以忘却生活和学习中的苦恼,消除学生的孤独落寂感。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的活动,往往伴随着一定的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这就需要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要不断的坚持,提高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从而提高其自身的自信心,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表现的更加阳光自信,所以体育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相对较好。

(二)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本身就是对人的一种积极的磨练,大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为了达到一个长期的目标,经过不断的坚持努力,日复一日,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劳累,还要经受心理上的考验;大学生在实现这一长期目标过程中,无形之中收获了更多的精神财富。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既要学会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要能够抵抗失败带来的痛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抗压能力,这样的效果是其他的活动所不能代替的;在中国,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往往都是在室外,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能够有条件去专业的场所,比如健身房;室外的条件艰苦,经常性的经受风吹日晒,在这种条件下,有的同学能够坚持每周4次以上,这种习惯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为其步入将来的工作生活提供优势条件。

不同的体育项目有着不同的锻炼效果,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所参与的运动项目单一,还有的喜欢自己单独进行体育锻炼,这样的锻炼方式,很明显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流,只是对自己的身体上的练习,没有心灵的流动,不能起到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通过体育锻炼时,可以合理利用这一个良好的平台,既能够锻炼身体,又能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所以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尽可能培养多个运动兴趣爱好,多与朋友同学或者在安全的环境下与陌生人共同参与锻炼,采用综合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丰富日常的生活,避免因锻炼方式过于单一而厌烦;更重要的是在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中可以认识不同的人群,培养自己更好的适应能力及沟通能力。

五、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且随着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增加与项目数量越多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作用越显著。

注释:

①本文为扬州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试论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