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勘探开发出现转折点

2017-06-19 19:27文/张
中国石油石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可采储量采收率储量

○ 文/张 抗

石油勘探开发出现转折点

○ 文/张 抗

我国海上的储产比应在10以下。

国土资源部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的石油产量比上年下降约1500万吨,降低了7.1%。

据了解,这是近年来国内石油产量首次降到2亿吨以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与此相应,油气开采主业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17.3%、利润率为-6.92%(2015年为9.0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31.9%。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数据,2016年月产量同比下降始于2月,9月曾达13%。

预计此降势在2017年将会持续。事实显示,今年前2月原油产量就同比下降7.1%。国际油价腰斩式下跌态势的持续,对中国石油行业的上游造成了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引起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也多有相关研究和分析。但令人担忧的是,对作为产量变化背景之一的储量状况目前还缺乏深入的分析。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中经济可采储量、采收率变化所反映的储量品位下降、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动用率、剩余可采储量和储产比等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中国石油储量面临的严峻形势比2016年石油产量的降低更应引起关注。

即使在年均110美元/桶的油价下我国仍有大量经济可采储量未能动用。低油价以来,我国石油行业上游领域所表现出的困难,暴露出我国对储量经济可采性掌控过于宽松所带来的问题。面对着新的油价形势,我国在今后的石油勘探对策上应该有所调整。

仅提新增地质储量不全面

近年来,每当总结上年度油气勘探形势时,就能看到相关报纸以头版头条宣称:我国年探明储量超过10亿吨,处于探明储量高峰期等。如:“2015年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11.18亿吨,连续9年超过10亿吨。”联系到我国石油产量多年保持在2亿吨左右,这数据明显小于“新增储量”,故常引起许多人的误解,感觉储量保障不成问题而“形势大好”。

事实上,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了勘探工作的成绩,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长确实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应看到,数字并不能反映出新增储量的品质,特别是其可采性必须再看其新增可采储量的情况。

在我国现行的储量系列中,引入了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和探明经济可采储量的概念。多年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储量通报中的技术可采储量总大于经济可采储量,如2015年新增技术可采储量2.17亿吨、新增经济可采储量1.81亿吨(储、产量数据皆引自相应年度的储量通报),后者仅为前者的83.4%。

必须强调的是,石油开采是一种经济活动,即使在技术上具备可采性而经济上不能获得效益也是不可取、不能持续的。因而,基于储量的各种衍生数据、系数都应以经济可采储量为基础。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研究者的可采储量也仅是指此。本文也正是把每年新增(经济)可采储量与当年产量的百分比称为储量接替率(或称储量补充系数),其小于1表明新增可采储量小于当年产量,因而剩余可采储量下降。

据笔者计算,2011至2015年间我国以技术可采计的各年的储量接替率多大于1,而以经济可采计的各年的储量接替率多小于1。总体上看,两种方法统计的储量接替率都有向后期变小的趋势。以新增经济可采储量计,2015年我国的储量接替率仅为89.2%,以五年的总量计储量接替率为96.7%。

表1 2011-2015年全国新增石油储量与可采储量、储量接替率

显然,仅提新增地质储量仍在高峰期的说法是不全面的,掩盖了新增可采储量已入不敷出、剩余可采储量开始出现下降的严峻形势。而这很可能是石油勘探开发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面临一个(可采)储量难以接替的被动局面。

从采收率变化看储量品位的下降

描述储量的另一个重要参数是采收率。按照上面的论述,采收率应为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如2015年为24.1%),不宜像目前我国储量通报及相关文件所说,使用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与地质储量的百分比(如2015年为26.6%)。在研究工作中,可以使用每年或每阶段新增探明储量值计算,也可采用某年的累积探明储量值计算采收率。后者的储量中,包括了每个储量单元复算时储量的增减。

为了清晰而概括的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石油采收率的变化,本文选取了四个年度的累计探明储量相应的采收率值以做比较(表2)。

从表2中可以得出,我国石油采收率时空变化的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

第一,油气地质条件是影响采收率的首要因素。东部石油生成赋存的地质条件较简单,地质时代新、埋藏多较浅,采收率偏高。以松辽盆地为典型,其历年的采收率皆高于全国均值,中、西部油田则相反。第二,勘探开发后期,易于发现和开采的新增储量的主体由大而肥的油田向小且贫的油田转移,采收率随之趋低,以中、西部油田的表现更为明显。以2015年与2000年相比,西部累计探明储量的采收率降低了12.4%。

第三,在油田深化开发时以提高采收率为主要的稳产/增产手段,新技术的引入和大面积推广可使

采收率有所提升,如松辽盆地2015年的采收率比2010年反而提高了0.7%。但新的增产措施也往往意味着较大的投入,到一定时期后会使投资收益比值大幅提高。考虑到经济效益反而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会导致采收率下降。渤海湾盆地与松辽盆地条件有一定类似性,但2015年的采收率比2010年大幅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即受此影响。

第四,从全球来看,海上勘探开发条件远逊于陆地,经济门限值明显升高,采收率普遍明显低于陆上。但这种情况在我国表现并不明显,如2015年渤海海域采收率为21.5%,相邻的陆上渤海湾盆地为23.6%。其中的原因是,我国海上勘探的思路和储量计算方法一开始就与国际通用规则接轨。与我国陆上相比较,海上勘探强调储量的经济可采性和经济效益,因而在储量审批中的门槛较高,排除了一部分低品位、无效益的储量,故采收率有所提高。这在外国公司参与度比较高的珠江口盆地的表现尤为典型。珠江口盆地的采收率2005年以来一直高于全国均值。

以表1的相应数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增探明储量的采收率已经降到15.8%。换言之,近年来全国新增储量的采收率仅为上世纪70年代的45%左右。这就使我们对前文提到的新增探明储量连续超过10亿吨、处于高峰期,而储量接替率反而下降到低于1的现象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进一步看,新增地质储量达13.42亿吨的2011年采收率是16.5%。这可能与在采收率标定和经济门槛尺度上标准过度放松有关。2015年,我国新增储量的主力是鄂尔多斯、渤海和塔里木地区。它们共占全国新增石油储量的63.2%,而与之相应的该年采收率仅为15.9%。可以预料,我国今后新增储量仍以中、西部为主,深层和超深层、复杂岩性油藏和非常规油藏所占比例持续提高,新增储量的采收率有所下降,储量品级的下降更加明显。

我国未开发储量与日俱增

按照储量规范的相关定义约定,在我国因储量不足、产量上不去而进口依赖程度日益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可采储量应全部予以动用进行产能建设并全力投入开采。目前的事实却相反:中国目前长期存在相当数量的未开发储量且数量与日俱增。

现代手段助力石油企业勘探工作。

这主要根源于两点。一是在储量审批中未严格按经济可采的要求把关,其中混入了不少经济上明显不可采的储量。这直接导致了在国际布伦特油价年均值大于110美元/桶的2010年和2011年,我国仍有约11%的经济可采储量未能动用投入开发,原油进口依赖度逐年增大。二是储量规范所要求的按后继勘探,特别是开发中取得的新认识定期复核已探明/已开发储量的工作大都未认真执行,未把实践已证实不可采的储量从累计储量中核减。

为深入分析近年的未开发储量,笔者以2010年和2015年为代表,将全国及主要盆地的有关数据列为表3,从中可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2015年全国累计探明经济可采储量中有10.63亿吨未能动用去建产能(对应有86亿吨地质储量未动用)。其未开发率为12.0%,大于2010年的10.9%。这也反映了较长时期以来未开发率不断增大的趋势。

第二,老油区、较易开发地区未开发率低,如陆上松辽盆地(最低)和渤海湾皆低于全国均值。

第三,海上未开发率2015年高于全国均值。这是由于其开发经济门槛较高且近年新增储量多为小而散的油田,渤海尤为突出。

第四,中部以鄂尔多斯的低渗、超低渗油田为主,其大部可属非常规石油,须以水平井和压裂改造储层才能进行有经济效益的开采,故整体上采收率低。但由于该技术近年走向成熟并能大面积推广,使其2015年的未开发率比2010年降低5.8%,在各大盆地中显得比较特殊。

第五,西部主要盆地开发程度明显低于东部,未开发率明显高于全国均值。这不能归因为资金不足、技术条件不够,主要是由于储量品位较低,埋藏深度大。其近年新增储量多为较小的岩性油田(准噶尔)或储层埋深大、非均质性强(如塔里木的碳酸盐岩古风化壳油藏),使2015年的未开发率高于2010年。

塔里木是2015年我国新增储量的主力区之一。 摄影/张明江

剩余可采储量和储产比

在石油(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经济管理中,衡量资源实力和潜力的只能是剩余可采储量,即累计(经济)可采储量减去其累计产量。因此,在各国和各石油公司的报表上都约定俗成地直接将剩余可采储量简称为储量。这意味着其所保有的储量不但必须经济可采,而且已采出者不得计入,这是在中外对比中使用储量一词时应特别注意的不同之处。也正因为如此,其储量须按合法勘探、开发区块所规定的年限和近年的价格不断复核其保有的储量。

经过核实(多数是经公认机构)的储量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转让。如据2016年2月的报告,依据近年国际油价,埃克森美孚将储量下调近15%约减少33亿桶,康菲石油公司将其加拿大油砂储量由24亿桶降至12亿桶。

年末剩余可采储量(国外报表上的储量)与该年产量的比称作储产比。这是个无量纲值,意为如以此不变的储、产量还能开采多少年。但正常情况下二者皆是变量,因而与实际开采年数并不一致,油田开发末期往往产量大降,储产比不降反而可能上升。

分析本世纪以来我国储量通报中全国及主要产区石油储产比(见表4)可以发现:(1)一般说来,在越过其生命周期的青年阶段而进入壮年阶段前期时,储产比仍能呈平缓升势;而在进入壮年阶段后期并强调稳产的情况下,储产比多呈平缓下降之势。整体上看,全国和国内主要产区自上世纪末期以来正是如此。如2000、2010和2015年全国的储产比,依次为15.0、12.1、12.5。“十二五”以来,储产比已降到我国的警戒值以下。(2)约占全国产量一半而剩余可采储量仅占全国40%的东部地区剩余可采储量,已出现明显的持续下降,储产比低于全国均值。与之相应,东部特别是渤海湾盆地是2016年减产最多的地区。(3)中、西部主要产区的储产比略高于全国均值。但须注意,西部产区大规模上产时间明显晚于东部,相应的从高储产比降到12左右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东部。西部油区更快地走过生命历程的青、壮年阶段,较快地进入壮年阶段后期。(4)珠江口盆地曾在上世纪末期成为我国海上的主要产区,1997年以1295万吨产量占海上产量的79%。但其后产量迅速下降,近年产量虽有所返升但仅略高于千万吨,储产比迅速下降,2015年仅有5.2。近年海上主产区移至渤海,2015年产量达3千余万吨,储产比为13.9。但必须注意到,渤海近年所增加的储量主要来自采用我国审核标准的自营勘探,以分散的小油田为多。在海上经济门限值相当高的情况下虽作了很大努力,但开发进展仍不尽人意, 2015年未开发率高达28.8%(见表3)。估计这个状况在近期内难有很大改变,故2015年的储产比高到13.9(见表4),难以反映其真实情况。如严格按经济可采的标准核减并非真正可采的部分,该储产比值可能大大降低,至少也要低于全国均值。以此推断,我国海上的总体储产比应在10以下。

表2 2000至2015年全国和国内主要盆地累积探明储量采收率变化

我国储量经济门限过低

前文中已提出“在储量审批中未严格按经济可采的要求把关,使其中混入了不少经济上明显不可采的储量”的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可归结为两方面原因。

表3 2010、2015年全国和主要盆地石油(原油)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及其未开发率

表4 2010和2015年全国和主要盆地石油(原油)储产比

首先,是重数量轻效益的思想在勘探中的表现。特别是在“箭头永远向上”的理念影响下,总要求以储量增长数量来表现勘探业绩,要求只能比过去高而不能比过去低,希望本单位的储量增长率不能低于平行的单位。长此以往对储量经济可采性的掌控越来越放宽,却不切实际的设想将来油价会升高,成本会大幅度降低。这就使评审储量时所要求的经济门限不断降低,致使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值持续虚高的现象日趋加重。从而出现在国际油价高达100美元/桶的情况仍有大量经济可采储量未能动用(实际上是难以动用),却只好不断增加进口的矛盾现象。

其次,开发中总是先肥后瘦,剩余储量的经济可采性会越来越差。但长期高强度开发后,目前却仍以累计探明可采储量减累计产量求得剩余可采储量并由其计算储产比,导致这些储量参数更大程度上失真。从这个认识出发,笔者在近年的研究中把从我国储量通报所计算出的采收率、(经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储产比等参数加以“表观”的前缀(如表观采收率、表观储产比等)以示其与真实参数的区别。换言之,各种表观值(包括本文上列各表)所计的采收率、剩余可采储量、储产比均虚高。应该说,如不加分析的简单引用这类储量参数容易带来误导。

近年来,我国多数油区评价可采性时的参考油价为80美元/桶,有的地区采用值更高。应该说,即使严格按此条件去评价开发的经济效益也偏高了。本世纪前15年间的迪拜原油年均价的均值(它更接近我国进口油的均价)为61.83美元/桶。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低油价已持续近三年了,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基于供大于需的基本态势,低油价将会持续。由于低油价迫使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油价向55美元/桶以上浮动就会启动大量油田(包括美国的页岩油)增产从而使供需关系继续保持宽松。人们把它称为限制油价的“天花板”。显然,即使严格按油价80美元/桶作为评价可采性的门限,在过去也偏低,现在和未来则更过低了。据报道,2016年我国大庆和胜利油田原油现货年均价分别为36.97美元/桶、34.98美元/桶。现实的低油价与我们当初人为设定的经济门限形成巨大的反差,值得注意。

总之,以上的讨论使我们认识到,即使按目前达到国际水平的技术(如可以经济开发深达四五千米的致密砂岩储层、深达3.5千米的页岩中的油气),我国仍存在着相当数量在100美元/桶油价时仍难动用的“(表观)可采储量”。对经济可采性把关不严长期积累的结果,使目前的储量通报中所显示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储产比都高于实际情况。这意味着我国的石油储量形势比权威性的报表中所反映的更为严峻。它应比产量大幅减产还要引起令人惊心的关切。退一步看,在低油价持续的时候全球各石油公司、产油国有所减产应该说是个可以理解的带普遍性的现象,而像我国这样保有如此低的储产比是很少见的。

我国西部主要盆地的开发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我国探明经济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和储产比中存在的问题,在计划经济的指导思想下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一些低效甚至无效开发的现象被地质储量、产量上升的光环所屏蔽,其亏损被整体尚能盈利(虽然单位投资收益率、人均利润率都明显偏低)所掩盖。“潮水退去,才可知道谁在裸游”。持续的低油价使无效储量、无效产量的问题暴露出来了。

责任编辑:赵 雪

znzhaoxue@163.com

猜你喜欢
可采储量采收率储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13.22亿吨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第六届编委会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征稿简则
基于三维软件资源储量估算对比研究
全球钴矿资源储量、供给及应用
广义指数递减模型改进及其在油气田开发评价中的应用
2019 年世界油气储量与产量及其分布
孤岛油区剩余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