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

2017-06-19 18:29王克喜
林区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逻辑学普及逻辑

何 洁,王克喜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国内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建构研究

何 洁,王克喜

(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

国内逻辑学教育的普及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虽然逻辑学在自身学科建设过程中已取得可喜成果,但在普及广度与深度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为促进逻辑学教育的普及,有必要建构逻辑学普及的基础理论模型,同时,系统地分析其内在运作机制,以便为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向导。

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建构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关于逻辑系统化理论被认为是逻辑学学科产生的标志,之后经过长期发展,至今逻辑学已经成为一门有着丰富历史底蕴以及繁茂分支学科的基础性学科。逻辑学的基础学科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从社会学角度看,逻辑学是帮助群众提升理性素养、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基石,而对个人来说,逻辑学更是与提高个人认识能力、帮助日常生活中的决策、促进个人未来发展等方面密不可分。因此,为促进逻辑学的普及,系统研究逻辑学普及的理论模型以及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一、逻辑学教育普及的现状

自逻辑学进入中国以来,逻辑学的学科教育发展以及普及教育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在多年的努力下逻辑学的现代化教学研究任务已经取得了可喜成果。标志着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的代表性科目,即一阶逻辑、哲学逻辑(以模态逻辑为主要学习对象)、逻辑史等前沿学科,目前已经成为逻辑学专业的基础科目。同时,逻辑学的基础学科地位也在逐渐凸显,许多非逻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始将一部分逻辑学课程纳入到教学方案中。虽然与一些逻辑学方面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逻辑学教学还存在着客观差距,但出于对我国众多优秀逻辑学教育者的信心,对于逻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整体趋势,本人依然持乐观态度。与之相对,我国逻辑学的普及化目前仍处于低迷时期,与逻辑学自身学科的蓬勃发展相比较,“逻辑学在我国社会中的趋冷状况日益严重”,非逻辑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包括普通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逻辑”的概念模糊,对于逻辑学的社会价值没有清晰认识。同时,出于对逻辑学的误解,通常将逻辑学视为一门远离个人生活、内容艰深且实用性不强的一门学科。由此可见,当下逻辑学的普及与推广正处于困境之中,对于逻辑学教育的普及必须引起重视。

为此,许多学者以及教育者都在普及逻辑学方面做出了努力。南京大学张建军教授一方面进行逻辑学教学现代化研究[2],另一方面,大力推动逻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研究,研究逻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此外,为加强逻辑应用,还做了许多推动逻辑学在非逻辑学专业领域中普及的重要工作[3]。除此之外,逻辑学的普及还要从教学内容的改革入手,《拓宽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视野———兼议国内逻辑学教学改革》中指出逻辑学教学在重视非形式逻辑的教学同时,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逻辑基础教学是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应有之义。《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中提到加强逻辑基础教学是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应有之义,同时,在逻辑基础教学中应强化批判性思维视角。此外,大量高质量的逻辑学通俗读物对于逻辑学的普及也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陈波教授的《思维魔方》,由多名著名逻辑学学者所撰写的逻辑学经典通俗读物《逻辑时空》系列丛书,以及西方逻辑学者的通俗逻辑学入门书籍的译本等。

目前,逻辑学的普及之路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对逻辑学普及既需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也需要从宏观角度观察逻辑学普及的整体概貌,了解逻辑学普及的整体运作系统。通过架构逻辑学普及的基础理论模型,系统地分析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从而为逻辑学的发展提供初步的理论向导,这也是从宏观上把握逻辑学普及的第一步。

二、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的初步建构

逻辑学的普及并非是一个“问题-方案-解决”的单向过程,而是动态平衡各个影响要素的过程,对于逻辑学教育普及的认识更需要从综合视角进行把握。基于以上认识,逻辑学教育普及理论模型将以下列假设作为其基本前提:

第一,逻辑学对社会具有重要功能;

第二,逻辑学对整个学科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逻辑学的普及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第四,逻辑学的普及是一个动态过程;

第五,逻辑学的普及应当以动态平衡各方要素为目标;

第六,逻辑学的普及能够被人为调控。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综合来看主要受到四大因素的制约,即教育方、受教育方、社会环境和反馈四大要素,如图1所示。

图1 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教育方的角度来说,教育方受逻辑学发展水平、逻辑学教师水平、逻辑学教学方式及逻辑学教学内容的制约。逻辑学科学发展水平既包括逻辑学自身的学科水平、学科分支数量,还包括逻辑学交叉学科的应用范围,其决定着逻辑学在科学界乃至整个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处于重要地位的学科也就具备了天然的普及优势。教学方式目前主要包括学校的正规教学、个人的自主自学、网络类学校教学三种方式。教育方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素,其内涵极为丰富,不仅涉及到逻辑学专业知识编排技巧,还需要使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自身需求、接受能力等方面相适应。同时,更需要与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不同层次的教学效果,由于兼顾的要素众多,且跨领域性较强,因而其控制难度较大。

其次,受教育方受知识水平、学习动机、经济水平、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通常知识水平较低的群体对于富媒体是能够调动多项感官参与的传播形式,接受度较高,逻辑方面的传播内容需要趋向简单化与娱乐化,才能为其所接受;知识水平处于中端的群体,由于知识深度与广度有一定的基础,在接受逻辑学方面的知识时受到的阻力较小,这部分群体更注重实用性与效率性;而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通常有着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能够主动通过学术互动来促进学习成效。家庭背景以及家庭经济水平也是逻辑学普及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困难的家庭中,个人温饱与生存发展是其主要目标,因而在选取大学志愿或择业时,对于逻辑学可能并非这部分学生的首要选择;而知识水平较低的家庭,对于逻辑学的认识不足,因而也会影响子女的学习兴趣与方向,但这部分的因素并非不能改变,电视、广播、网络以及自媒体的发展,使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传播内容也逐渐影响着个人生活,因此,促进逻辑学与媒体的结合,扩大逻辑学的曝光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家庭背景与经济水平对个人发展方向的影响。

再次,社会环境要素包括经济文化水平、逻辑学群众认知度、媒体舆论传播率、群众逻辑学信息接触率以及相关部门支持度等。经济文化水平制约了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着国民的教育水平与视野,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逻辑学方面的专业,更不要说对逻辑学进行宣传和普及。认知度是指对逻辑学这一概念的熟悉程度,这标志着在此阶段整个社会的社会成员对逻辑学的认知程度,对逻辑学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群众对逻辑学的兴趣培养,减少由于误解而产生的畏难心理,从而促进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媒体的舆论传播率是指逻辑学以及逻辑学相关话题在媒体中出现的频率,频率越高表示逻辑学的流行度与普及度越高,频率越低表示逻辑学目前尚未被广大受众所认知。群众逻辑学信息接触率是指群众在生活中各个方面所能够接触到的逻辑学方面的信息。相关部门支持度,是指政府与教育部门对于逻辑学普及以及学科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教育部门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其对于逻辑学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最后,反馈是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显性反馈与隐性反馈两种方式。显性反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直接反馈,包括对课堂的评论、建议等,显性反馈的优势在于直接、迅速、具体,对于逻辑学教学的针对性改革具有重要指引作用。隐形反馈是指通过现有材料推出的反馈结论,包括逻辑学学科发展度、科研成果数、开设逻辑学专业的学校数量、逻辑学专业学生数量、逻辑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课程数量、开设逻辑学课程的中小学校数量、媒体与逻辑学相关节目数量、逻辑学书籍数量等指标。同时,也可以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的手段,从社会理性、社会稳定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进行评估。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的四大要素并不是互相孤立而存在,而是一个有机整体。维护这个有机体的正常运行需要动态平衡各个要素,使其维持在一个稳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构成逻辑学教育普及基础理论模型的四大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具有可测量的特性,因而可以实施一定精度的测量,以便进行量化研究,从而有助于对逻辑学普及现状进行预测与评估,帮助逻辑学在普及与深化教育革新方面起到判断形势与决策未来的作用。

三、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及其运行模式

要实现逻辑学的教育全面普及,除了分析对其产生影响的各个要素外,还需要对逻辑学普及发展目标进行划分,使其分阶段、分层次地逐步实现最终目标。现将其分为普遍了解、融入生活和理性社会三个阶段(见图2)。“普遍了解”这一阶段是逻辑学普及的初级阶段,此阶段的基本目标是将逻辑学的基本概念与简单常识进行广泛传播,最大程度地拓展逻辑学的传播广度,为下一阶段的实现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融入生活”阶段是逻辑学普及的中级阶段,在此阶段中逻辑学普及的主要目标是使民众了解基本逻辑学知识与技能,并能够自发地应用在生活实践、甚至是科学实践中,该阶段对于逻辑学普及开始强调一定程度的学习深度;“理性社会”则是逻辑学普及教育的最高阶段,即个体逻辑素养不断提高,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理性水平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理性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要标志,逻辑从本质上来说是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寻求真理的思想工具,是建设理性社会的内在核心,因而逻辑学普及的最高阶段是以全民的理性建设为最终目标。

图2 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

逻辑学普及过程中的基本运行模式,大体上包括三种:垂直模式、水平模式和多点模式(见图3),这三种普及模式各有优缺点,因而,恰当地搭配与使用才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图3 逻辑学教育普及的运行模式

垂直模式主要是指逻辑学知识储备丰富的一方向知识基础薄弱的一方进行知识传授的一种普及模式,通常以课堂教育、讲座、网络课程等知识传播手段为主,其基本特征在于信息的单向传播。水平模式是指逻辑学知识储备水平相当的双方或多方进行知识交换的一种普及模式,通常以研讨会、学术沙龙、网络论坛交流等方式为主,其基本特征在于信息流动的双向性。多点模式是指学习者将逻辑学作为一门技能,在实践练习过程中学习,学习的方式是针对未知点进行各个击破,其基本特征在于点面式学习,而非线性传输,针对问题进行阅读、查询资料的学习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体现。

四、结束语

分析逻辑学教育普及过程中的影响要素,界定逻辑学教育普及的三个阶段以及基本运行模式,逻辑学教育普及基本理论模型的框架已经建构完成,该理论模型主要用于评估逻辑学普及现状,指导未来逻辑学的普及和发展方向。然而,该理论模型内部仍然存在许多子模型尚未建构,这些子模型主要用于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内在运行机制,对逻辑学教育普及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李海波〕

10.3969/j.issn.1008-6714.2017.06.012

2017-03-08

何洁(1987—),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从事中西方逻辑史教学研究;王克喜(1962—),男,江苏东海人,教授,博导,从事中外逻辑思想史、语言逻辑、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因明研究。

B81-09

A

1008-6714(2017)06-0025-03

猜你喜欢
逻辑学普及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浅析《逻辑学》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逻辑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杰文斯逻辑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的逻辑学》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浅论普通逻辑学原理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天文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