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2017-06-19 16:38戚静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起点逻辑

戚静

[摘 要]

逻辑起点是任何学科理论体系的最初规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不例外。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有不同表述,通过分析可以认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中国具体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入点,而李大钊等人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大党章这些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点即关键人物和关键时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实践;中国具体国情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6-0038-03

逻辑也称理则、论理、推理,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规则、序列,也指思维的规律性。任何学科理论体系都有其逻辑。既有逻辑,就有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整个学科理论体系中得以开始的一个最初规定,是每一学科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的关键之处。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流行的观点主要有“思潮传入之日说”“俄国十月革命说”“中共建党说”“中共二大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言论说”“1920年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群体说”“中国工人阶级意识觉醒说”“以人为本说”“经典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说”“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说”“毛泽东思想说”等。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逻辑起点的概念认识不清。

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必须从逻辑起点的内涵开始。现今学术界引用比较多的是冯振广、荣今兴对逻辑起点的定义:“任何一种理论,要想成为一门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本身必须具有严密的、内在的联系,也就是必须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而要建立理论体系,就必须先确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作为逻辑起点,这样,全部理论才能从起点开始逐步展开。”[1]首先,该范畴是该学科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这是回答该学科体系中一切复杂问题的源头;其次,该范畴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相互规定,这就能保证该学科的独立性和独特价值,是区分其他学科的最关键范畴;第三,要看该范畴是不是该学科研究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因为要解决事物的矛盾必须要找到最根源的问题所在,抓住“胚芽”就抓住了解决矛盾的根本;第四,该范畴作为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历史起点,历史起点是该学科最初产生发展的原点,逻辑起点自然应该从学科的历史起点出发。马克思并没有对逻辑起点直接的定义,但他在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论述的基础上吸收合理因素,抛弃了唯心主义外壳,最后得出商品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商品是《资本论》中最基本、最简单、最抽象的概念,是《资本论》问题研究得以展开的最初和起点。这为我们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简单来说,逻辑起点必须是该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能回答学科体系中最为基本和复杂的问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就一定要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上,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根据逻辑起点的含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得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第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过程。李君如认为这其中其实存在两个过程: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國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历史经验总结与现实矛盾研究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2]实践就是连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不论是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这一过程来说,还是总结经验、提升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实践这一范畴可以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的最复杂问题。

第二,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象有着相互规定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以其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分析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进程,努力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规律和趋势,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实践这一范畴有相互规定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理论基础,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是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基础,而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能指导中国新的具体实践。可以说,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相互规定性,两者相互依存。

第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一切矛盾的“胚芽”,是该事物全部发展的雏形。余曙光提出,当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人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实际上同时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如何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而这些艰巨的任务核心包含的主要矛盾则是“结合”的矛盾,即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实践给出了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四,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同样也是历史起点。逻辑起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最核心要素,或者说是应该寻找到其细胞形态、原始的基本关系,这样的规定性使得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很难将某一个事件和某一个人作为逻辑起点。但是,历史起点往往呈现为某一时刻,是寻找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因此由李大钊、陈独秀等一批先进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从中国的“实境”出发,实行“根本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起点。这两者并不矛盾,因为这已经是走出实践的第一步,是先进分子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步。

有几个观点需要在这里辨析。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只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起点而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还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理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但这个命题是不可逆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并非完全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很明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要比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要早,所以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起点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是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的历史阶段,是不恰当的。同理可证将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也是不正确的。当然,还有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将其分解为逻辑起点、理论起点、实践起点、历史起点和理论创新起点等,这反而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第五,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同时也是逻辑终点。马克思指出“每一点同时表现为起点和终点,只有在它表现为终点的时候,它才表现为起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同样也是逻辑终点。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实践出发,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还是要回归于实践。如果将某一事件、某一人物作为逻辑起点,那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重点还是要回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很明显这是说不通的。

首先,关键人物、关键事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要论述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还需要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在学界,通常喜欢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来寻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就如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人有很多争论,沈桂红[4]提出李大钊最早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最早从理论上论述了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最早思考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易永卿[5]提出是蔡和森第一次提出两半社会的性质,提到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各种社会思潮分析比较后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者。余玉花[6]提出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最早研究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国情,最早论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及特殊性,最早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

当然还有学者通过某些事件来断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马乙玉[7]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起点应为中共二大。因为中共二大通过的《宣言》、制定的革命纲领及各项议案,表明它们是符合中国实际并具有中国民族形式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纲领、方针和政策。林华俤[8]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的传播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中间有一个时间空场,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确立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确立的完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而《反对本本主义》既是确立完成的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的标志。涂小雨[9]提出在中国,唯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旗帜,用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所以,把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动力量和领导力量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些关键问题的提出第一人、第一次,这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考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些第一人、第一次并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但是又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可以称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点是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和价值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其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10]如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可以看到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三次大的主题的转换,第一次转换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義改造,第二次转换是从社会主义改造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三次转化是社会主义建设到社会主义改革。不同的实践主题的转换有不同的解答,但究其根本,还是依靠对中国当下具体国情的判断,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实践探索出的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中国是若干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军阀的分裂和战争为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空隙,在“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指引下,开创了中国革命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道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毛泽东一方面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工业化水平极低的国情,提出要求实现国家工业化,尽快改变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同时另一方面,提出了先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社会主义改造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有一段时期虽然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最基本的矛盾,但没有根据国情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导致了严重的错误,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回到中国国情和具体问题上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问题。可见,中国具体国情一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具体实践作为逻辑起点,在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终仍以实践为逻辑终点。

参考文献

[1]冯振广,荣今兴.逻辑起点问题琐谈[J].河南社会科学,1996(4).

[2]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

[3]余曙光.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探索,2000(2).

[4]沈桂红.浅谈李大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J].科教文汇,2009(2).

[5]易永卿.蔡和森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探索[J].求索,2004(12).

[6]余玉花.瞿秋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开拓者[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1(1).

[7]马乙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问题理论辨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林华俤.八七会议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纪念八七会议召开80 周年[J].党史文苑,2007 (2).

[9]涂小雨.起点.成果.逻辑.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若干思考[J].社会主义研究,2008(2).

[10]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中国化起点逻辑
逻辑
六月·起点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疯狂迷宫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