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2017-06-19 16:23王维利张思琦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王维利+张思琦

摘要:维吾尔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文学和习惯法当中,并通过口头、法律文献等方式代代相传。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相耦合,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生态伦理

维吾尔族长期生活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使其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文化体系。这种体系是维吾尔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并与其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它是维吾尔族的信仰系统、思维模式与行为规范的综合体。

一、维吾尔族的起源与发展

维吾尔族最早形成于漠北回鹘汗国时期,是由操突厥语系的众多部落发展形成的。维吾尔族的族源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的高车、两汉时期的丁零,以至春秋时期的赤狄。[1]公元840年维吾尔族西迁后,其居住方式由游牧向定居的生活方式过渡,为本族群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的提供了条件。同时,在迁移演变过程中维吾尔族的形成了受中原文化影响和受中亚文化影响的过渡带。在其民族主体居住的地域内,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和叶尔羌汗国,对维吾尔族的发展壮大有着不可磨灭功绩。喀喇汗王朝时期形成了以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维吾尔族文化为核心的突厥文化。叶尔羌汗国时期把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东西两个文化圈统一起来,至此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更加稳定的近代民族。

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表征

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本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间文学和习惯法当中,并通过口头、法律文献等方式代代相传。新疆幅员辽阔,生态地貌多样,沙漠、绿洲、草原、山地、戈壁滩,从一座山中你就能体验到四季分明的景色优美,从沙漠绿洲中你就能体验到在绝望中丛生的生死轮回,如此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多彩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维吾尔民族在大自然中不断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不断调试两者的关系,而独具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两者调试方式的体现。

维吾尔族在与自然冲突和协调之后,形成了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这种生态伦理观蕴藏在他们的生产、生活当中。

(一)生产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以以盆地与绿洲为中心,以灌溉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漠北以及北疆的“逐水草而迁徙”的生产方式;东疆及部分北疆以农业为主兼从事牧业的生产方式。坎儿井是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新疆各族人们根据地形、气候条件创造的节水、保水的灌溉工程。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少、地表蒸发量大的吐鲁番和哈密地区,其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经过侵蚀、渗漏流入地下硬石层并在表层挖竖井用于灌溉饮用。坎儿井的发明和使用是维吾尔先民在适应和利用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生态伦理智慧在生产生活方式中最生动的体现,是维吾尔人为更好地适应农耕生产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生态保护行为。

(二)生活方式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生活方式中的生态观我们可以以口口相传的谚语为例,人民认为谚语是先人给后代子孙留下的生态智慧,也是最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生活在最底层人民的生态价值观;如维吾尔族有很多关于林木的谚语,例如:“砍一栽十”、“有园林的人,就是有靠山的人”、“果树不枯死不能砍伐”、“花园没有鲜花,夜莺不来歌唱它”、“森林是水库,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等;维吾尔族人挖渠的时候种杨树,建磨坊的时候种柳树,院前葡萄硕果累累,院后果林绿树成荫,没劳力的孤寡人家也栽种葫芦、牵牛花和紫茉莉来美化庭院。维吾尔人敬水,认为“梦见游泳的人其陋行将会被洗刷”、“不准往水里吐痰”等。维吾尔人敬羊,“在来世时,羊会领着主人平安跨越天险”。这些格言谚语体现了维吾尔族把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认识到要保护自己,首先要保护环境;这样的生态自然觀早已根植于维吾尔族的血液里。

(三)文献典籍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维吾尔族在文献典籍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从《乌古斯传》、《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以及历朝历代的历史文献典籍中窥见一二。

顺应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福乐智慧》认为疾病与自然气候有关,养生之道应顺应四季,随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而变化。《福乐智慧》中第七十七章论述了春、夏、秋、冬四季特点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为此还提出了与四季相谐的养生之法。[2]由于“春温、夏暑、秋燥、冬寒”,故《福乐智慧》说:“放血、泻火、清醒、食热”等相应的药理措施,又如《突厥语大词典》中“百花盛开放异彩,犹如景毯巧铺排,天堂景色眼前是,严冬一去不复来”[3]以顺应自然的态度去看待万物。

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崇拜自然是先民们恐惧自然的一种反面反映,面对恐惧人们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反给这种恐惧贴上神秘色彩,认为这是大自然的神力,我们不可违背,渐渐的人们开始对自然燃起崇拜、敬畏之情。如在《福乐智慧》中这样写到:“太阳一出,大地温暖”、“太阳浑圆无缺,灿烂的光芒始终如一”;《乌古斯传》中“树生人”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乌古斯汗与一棵树结为连理的故事;将自然的神力赋予人格化,以达到将自然的力量变为人的力量;体现了先民们对自然神力的向往。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福乐智慧》中认为世间万物是与水、气、土、火四要素相对应的。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的生命都是由四要素构成的,并把四要素及其对立统一看成是人体的构成、肉体和精神状态的基础,强调四要素处于统一和谐的关系之中。历史中的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以信仰佛教为主,其中大乘经典《华严经》、《金光明经》都弘扬普济众生、万物平等,慈悲为怀,尊重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义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针对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环和退化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就是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协调、和谐、有序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对于生态系统脆弱的新疆来书是百利无一害的,是为子孙后代“乘凉”而“种树”,是关乎新疆广大人民福祉,民族未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产业结构和消费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新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在维吾尔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在其先民们在改造生存自然环境的情况下总结和提炼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法则。这与当下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不谋而合,要实现产业转型、发展观念转变,都离不开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然而,在面对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各种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也面临着与现代社会伦理思想相耦合的巨大挑战。因此,寻找传统生态伦理与现代生活的有序接轨使传统更好地承载现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魏良弢.维吾尔族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再思考[J].民族研究,1999,4.

[2]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福乐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79-780.

[3]麻赫穆得·喀什噶里,何锐丁一,校仲彝,刘静嘉·突厥语大词典(第一卷)[M].民族出版社,2002.129.

作者简介:王维利,男,内蒙赤峰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张思琦,女,湖北赤壁人,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生。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维吾尔族手艺人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
他富起来之后……:记维吾尔族“老关工”克力木·依莫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