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

2017-06-19 00:39左红梅
祖国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梦

摘要:“精神”,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乃至一个企业,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反映着时代特征,继承了历史沉淀,映射了人们的思想觉悟。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然而还是有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现状,影响着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困难群众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因此,“扶贫”内容便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扶贫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现状,并浅谈“精神扶贫” 部分应对措施。

关键词:精神扶贫 中国梦 扶贫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我国的扶贫工作也由原来的专项扶贫向全方位扶贫进行转变,扶贫不仅局限在物质方面,很多相关部门都在产业扶贫中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把贫困人口吸纳到现代产业中来,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精神扶贫成为扶贫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只有人精神上的贫瘠状态解决了,再强化脱贫致富发展的智慧疏导,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一、我国的“扶贫”现状

我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返贫压力大,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足等现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付出了很大努力在困难群众的物质脱贫方面。然而,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人口收入以户为单位计算,2016年省定扶贫标准3100元以上)就一定能满足百姓需求吗?把扶贫的着重点放在了物质扶贫、数据脱贫的基础上,虽然投入力度很大,但对已脱贫退出贫困户、贫困村仍然要 “扶上马送一程”,脱贫不脱政策,确保不返贫,这就凸显出了外力必须通过内力才能起作用,让群众摆脱精神上的贫瘠状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才更有动力投入到物质生产中,进而摆脱物质上的贫困状态。

二、我国精神扶贫建设的消极事例与积极事例分析

(一)看了一个“社会调查”,讲的是革命老区延边市的一个小山村的村民为了争当贫困户而使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事。回顾我国过去的艰难岁月,兄弟姐妹们一个窝窝头、一个苹果、一颗糖都要分着吃,相互谦让。而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这些食品可能在人们心中早已不算什么,也许是利欲熏心或者是人们的心灵被铜臭腐蚀,部分物质富有的人们精神却空虚了,人性抹泯,道德沦丧,亲情淡薄,友情缥缈……物质脱贫了,精神却复贫了,这种“等、靠、要”思想不破除,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就不可能如期实现。

(二)广安市邻水县一普通的村民谭绍周,妻子因2013年患脑溢血导致瘫痪,长期卧床不起,为给老伴治病,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不少钱。为此,在2014年村里评定第一批贫困户时,就把谭绍周一家审定为贫困户,并将两位老人纳入低保兜底,家属纳入医疗救助。他们因病致贫,不等不靠,虽然已77岁高龄,但他的脱贫干勁却丝毫不逊于年轻人。从2014年起,谭绍周一家通过市、县、乡、村采取的精准帮扶措施,一方面积极发展养殖业,另一方面创先打造活水养鱼党员示范工程,并实地培训本村贫困户养鱼技术,受益贫困户达30户。短短两年时间,通过发展土鸡、鸭野外养殖,就成功地摘掉了贫困户这顶 “帽子”,还清了老伴生病欠下的债款,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三、“鱼与熊掌可以兼得”,但在某些时期必须有舍才有得

古语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我看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的双赢是可以兼得的,但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对于物质扶贫,目前对于精神扶贫依然重视不足,未来精神扶贫之路任重道远。始终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头等大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三有”“四个好”目标,可是我国处于特殊发展阶段,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发挥意识的反作用,注重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大力发展精神扶贫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四、“精神扶贫”措施浅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脱贫攻坚既要帮助贫困人口改变生活环境,更要努力改变他们的心理环境,让他们从根本上告别贫困。

(一)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该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能体现这个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继承并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扶贫真正的含义,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二)既要着力解决贫困地区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整体偏低、精神生活比较匮乏、经济落后等现实问题,又要放眼长远,从幼儿教育抓起,阻断精神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扶贫对象、社会的弱势群体而言,帮助他们建立积极性的精神状态,让他们真正认识到贫困,从源头上治理贫困,实现精准脱贫。

(三)加强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全省市县优秀的农技人员、优秀创业者、成功返乡创业农民工、道德讲师、乡镇领导、驻村干部、村(居)班子等组成强大的讲师队伍,强化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更加坚定依靠组织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风貌。

(四)以“农民夜校”为杠杆,撬动扶贫攻坚,搭建农村脱贫致富、增知涨技、电子商务、创业就业等平台,进一步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同步推进,用教育推动“四好村”创建。

(五)既要注重产业扶贫,又要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入手,注重人才、信息和技术等方面的输入、输出,转移就业,为扶贫对象提供大量的就近就地工作机会,让人们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其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的信心和决心。

五、结语

面对当今的中国,我们需要的是民族复兴与梦想,是要加强人们对社会唯一性的思想认识,还需要建立正能量的精神扶贫,不断恢复巩固中华民族的国学文化和传统美德。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正真成为一体两面,缺一不可的社会成果。任何人为的偏见与否定都将违背人类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升华的规律性。虽然扶贫的这条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但理想在望,我们在路上……

参考文献:

[1]熊丽英.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D].华中师范大学,2002.

(作者简介:左红梅,广安市邻水县城南镇驻村干部,派出单位:四川省商务学校。)

猜你喜欢
中国梦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