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方法初探

2017-06-20 14:57孙林
东方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阅读教学

孙林

有效的阅读教学,对于理解文本内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我采用了音乐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云丝;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在简单的一问一答后,我更深一层发问:“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贝多芬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二、鼓励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古人云:“学贵多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以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去探究,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主动去思考,咀嚼文本、品味文本,读懂文本,读活文意。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我一般遵循如下的“三步曲”: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渡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进而能提出一些更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九课《最大的书》时,教师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就题目提出了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如“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称为最大的书?”“最大的书在什么地方?”……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教师再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稍加点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活动的具体特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大胆放权: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二是创设民主、宽松的阅读环境,拓展学生的阅读时空;三是精心设计“问题”,教会学生质疑,深于文本探究。如教《山行》这首诗时,任让学生阅读,品味诗中作者的心情以及让学生自己在回家路上时有什么感受,谈体会。

三、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分阶段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在一堂课中,怎样进行分阶段教学才能使阅读更有效?

1、第一阶段:朗读

朗读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开门红”,这也是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发现我们许多教师把讲读课文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就讲完了。往往是一篇课文学完,好多同学连课文都不能通顺地读下来。试想,这样的课堂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朗读就是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读书训练放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又要提高读书的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要部分,精彩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读,把文章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重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上完,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声有色。

2、第二阶段:议论

议论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经过“初读”或“精读”后,针对文章的教学内容,设定问题,引导学生议论、思考、发言。现在的課堂是开放性的课堂,课堂上能看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议论纷纷。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对学生的发言要从“只求其对”向“求其更好”发展。因为语文不同数学,不是只用对错来衡量,语文衡量的标准是好与不好。

3、第三阶段:高潮

所谓高潮就是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如何在教学中促成高潮呢?我认为教师深入地钻研教材,真正地吃透教材是前提,而灵活巧妙的处理教材是关键。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掀起高潮,紧扣字眼,平中出奇,层层剥笋。例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我紧扣“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中的“孤”字。问学生江上有那么多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却用一个“孤”?让学生体会到“孤”可体现出李白与孟浩然之间友谊的深厚,当时在李白眼中就只有孟浩然所乘的这条船,他是那样的不舍孟浩然。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十分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也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之处、闪光之点。

4、第四阶段:练习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内容应当有了一个相当理解,此时应“趁胜追击”,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写写练练”。因为只有动静搭配才能最有利于提高学生接受效果,学习内容通过写写练练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确保质量,要注重两方面的问题。一节课,练习时间一般来说不得少于10分钟。练习要及时,与讲解紧密配合。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