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贵在有“气”场(上)

2017-06-21 23:06王克章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口气老爸文学

王克章

读好文章,常会有如沐春风之感。这是因为好文章都有一个气场。越是好文章,其“气”场就越强大。

日常教与学中,常常遇到大量的经典文本和优秀习作,很多考生愛不释手,但自己摹写时总感觉不够到位。究其原因,是考生没有把握住好文章气场之“气”的内在机理,摹写时有其形而无其神。

“口气”贵在“切”

本处的“切”不单是指考场作文审题立意的“切题”或“切准”,更指的是文旨表达“口气”的“恳切”。很多考生在审题与立意时,不可谓不“切题”矣,甚至可用“高端大气上档次”来评价,但写出来的作文总给人一种“皮是皮,肉是肉”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考生过分强调“意”的“高大上”,而没有注意到“口气”是否切合作文的内容,是否贴合个人的表达风格。好比一件衣服,不管其如何华美,穿在身上,总要和人的风格、气质相匹配,相协调;否则,再华美高端的衣服,也是累赘。

如作文《认识你自己,然后爱他》,旨在强调人要能正确认识自己,要自爱、自信,而不应甘于平庸,无所作为。对于我们社会上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或许缺乏的就是一种正确地自我评价、自我砥砺的品质,因此,全文应该是在一种平和的“口气”下倡导并论证“认识你自己,然后爱他”这一观点。但考生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庸庸碌碌”“奴颜婢膝”“暴殄天物”“玩世不恭”“乖张暴戾”“人性恣睢”等极端化词语,以至于“我们就在这无边的黑暗中越走越远,在生活汹涌的海洋中越陷越深”。此时的考生,似乎是一个失去理智的街边少年,抡起语言的拳头肆意谑骂,毫无遮拦——“口气”极不“切”文理。

我们再来读一篇考场作文《扶文学站立起来》的前两段:

文学是有尊严的,其尊严源自独立的思想和生命责任。然而当今的文学却陷入一种慵散与模仿的怪圈,可悲可叹。我们需要有关怀力和对共同体责任承担力的作者站出来,扶起文学,让它以端正的姿态行走。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表达和拯救的都是人,服务的都是生命。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在于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然而,当今人们却急功近利地模仿,无法触及最本真的东西。这种风气亦只是当下才有,早在一千多年前,那场古文运动,意图摒弃初唐绚丽绮靡的文风,模仿先秦诸子的风格,其本意是好的,可结果呢?只模仿语言风格,无疑又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若当时韩愈等人能了解先秦散文之所以光耀千古,并非因其语言,而是因那一位位圣哲对民生、对人的生存关怀,那么这场运动就不会囿于形式的池沼而不能自拔。

该文作者虽然还只是一位高中生,其站在时代的前沿,论证文学的尊严与责任,其“口气”不可谓不大,但由于作者积累丰富,以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典例,剖析“文学”责任,“扶文学站立起来”,“切准”了全篇的文气。

当然,上面的分析及所举实例,其“口气”之“切准”主要是针对议论文而言。对于记叙文,其“口气”的“切”,一般多着眼于“小”的角度。具体地说,就是主题“口气”切合故事;人物“口气”切合人物身份等。

如考场作文《碗里的葡萄酒》的主题是“梦想”,但考生并没有谈国家民族的宏伟蓝图,而是把“梦想”落实到“爸爸”身上,变成了“爸爸的小家子之梦”。这就是主题“切合”人物身份定位。作文在表现“老爸爱做梦”时说:“看车好,就要买辆车开;看饭店豪华,就要带闺女吃一顿……”这些质朴的言行,都直接切合爸爸的“梦想”,体现爸爸细腻的爱。这就是人物“口气”切合人物身份。

由此看来,作文“口气”切不切,很大一部分不是立意本身的高下,而是考生能否管控好、拿捏住自己确定的文章立意。青龙偃月刀是个好武器,挥起来虎虎生风,如果你不是关羽,那舞舞双截棍或许也不是坏事,只要“切合”自己,依然可以打出一片乾坤。

“才气”贵在“盈”

才气,不是指华丽的辞藻堆砌,也不是指刻意的构思谋篇;它可以是语词酣畅步步生辉的通篇之作,亦可是灵动贴切的只言片语;可以是环环相扣运筹帷幄的整体构思,亦可指匠心独具的神来之笔。

如优秀作文《朋友圈里的父爱》,其最大的亮点是构思巧妙。开篇“我打开老爸手机里的QQ,发现网友‘怪医生的备注竟是‘儿子小伟时,我的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这首先就设置了一个悬念;接下来通过故事层层展开,“我”在爸爸的紧逼下不断地做功课:

想到近来我在校表现不好,总是被老师训斥,机警的我意识到老师正和家长“勾结”。我决心打入“敌人”内部。于是我便以“怪医生”的称号加了老爸的好友,身份是青年心理咨询师。

之后我就“亲切”地与老爸交谈,为他“悉心”讲解家长在孩子青年时期应改正的n种错误。

以后我一犯错误,那天晚上,老爸一定会向我“咨询”,而在我对问题的深入剖析与怀柔的建议下老爸也总是对我采取和平政策。每每看到问题顺利解决,我内心便十分窃喜,感慨朋友圈真是好哇。从此我再也不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而受责骂了。

老爸与“我”混熟后,他居然向我请教真正的问题。“医生,我的外甥有几道题不会做,也看不懂,你这个知识分子一定解决得了。”碍于面子,我没有拒绝,开始不停地查资料,认真学习,再把详细解题步骤发给老爸。可真让我忙了好一阵子。而老爸的问题却接连不断,九门功课全不遗漏,每次处理完他的问题,我都是头晕目眩,再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在网上乱逛了。

“我”在后来的考试中成绩突飞猛进。正当“我”为自己高兴欢呼时,却发现“我一直都在老爸的控制之中”——爸爸的手机备注显示,他早就知道“怪医生”是“儿子小伟”。

该文构思学习欧·亨利的方法,结尾可谓神来之笔。

猜你喜欢
口气老爸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这些老爸,“爸”气十足!
我与文学三十年
图趣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