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流派唱腔的传承和发展

2017-06-21 22:02刘建科
戏剧之家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流派

刘建科

【摘 要】粤剧的唱腔具有多样化,此外,由于粤剧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吸收了其他剧种所具有的特点,使粤剧唱腔具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海外文化和影视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却被现代的年轻人所忽视而造成观众断层,粤剧“流派唱腔”发展停步不前的景象,所以,关于粤剧的传承与发展,便成了当今社会上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粤剧唱腔;流派;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22-02

粤剧作为岭南剧派的代表,在广西和广东使用粤语的地区广泛流行,甚至在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区,也可以看到粤剧的身影。明代的广东,经常会有昆腔、梆子和皮黄等剧种的表演,而到了清朝初期湘班、徽班等也都陆续出现,经过长期的发展,广东本地班因吸取了各地唱腔之精华,也创建出了自己的一套特色。

一、粤剧流派的分类

粤剧的唱腔包括西皮、南音、梆子、二黄、龙舟、木鱼、梵曲及粤讴等形式。在板腔中,又先后创造了穆瓜腔、祭塔腔、回龙腔、教子腔、武二归家腔、打洞腔、卖仔腔等专腔,并吸收庙堂音乐(梵音),发展丰富了乙反、冰云等腔调。

二、粤剧唱腔代表人物及各自唱腔特点

(一)“薛腔”-薛觉先。薛觉先,广东省顺德人。薛觉先出身于粤剧世家,十八岁拜姐夫新少华为师,后拜靓元亨学艺,学习京剧,并把京剧的精髓融入到了粤剧当中,努力提高自己唱、念、做、打的能力水平,为粤剧的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薛觉先在唱腔方面注重文采,循字取腔,深情婉转,韵味非常浓郁,不仅行腔表演非常得体,而且已经打破了曲调中句格及板眼的传统唱法,在粤剧的发展过程中,“薛腔”影响深远。

(二)“乞儿腔”-马师曾。马师曾字伯鲁,号景参,祖籍广东顺德。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他最早是拜在小武靓元亨门下,随后便去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涉足影视。在1995年年底,马师曾回到了广州加入了广东粤剧团,自己创建了“乞儿喉”,这种唱腔顿挫十分鲜明,半唱半白,并且还掺入了地方方言,显得非常幽默,这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马腔”。“马腔”,俗称“乞儿腔”,给观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他的丑角形象逐渐为人所喜爱。

(三)“马形薛腔”-桂名扬。桂名扬,广东番禺人,原名桂铭扬。他擅长饰演小武戏,并把薛觉先和马师曾的表演艺术结合起来,被称为“马形薛腔”。桂名扬所扮演的赵子龙,无论是气势还是风度上,都远远超过了马师曾。桂名扬的表演具有节奏感,并且顿挫分明、气势威武,自创了一种用高亢急骤的锣鼓音乐配合上场身段的程式,名为“锣边花”,一直沿用至今。

(四)“白派”-白驹荣。白驹荣,原名陈荣,号少波,广东顺德大良人,广东粤剧学校首届校长。白驹荣出身粤剧艺人家庭,白驹荣是把戏台演唱语言从官话改为粤语的先躯者。使唱腔更富地方戏曲特色,更以真嗓(平喉)代替假嗓演唱,音色优美清润,自创“白派”的演唱方式,行腔婉转圆润,吞吐跌宕自然流畅,尾音拖腔,一气呵成,回肠悦耳,经过不懈的磨炼,他发展了二黄的腔调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

(五)“廖腔”-廖侠怀。廖侠怀,早年拜靓元享为师学艺,廖扮演各种人物均能刻画入微,形象传神,善于即兴发挥,针砭时弊。其行腔特点多用鼻音,唱法别具一格,人称“廖腔”。廖腔特色近似马腔,擅长唱(中板)、(滚花)、(木鱼)、(板眼),面部表情尤其丰富。登上粤剧四大名丑之首,被公认为丑行中的“千面笑匠”。廖侠怀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饮誉省港达20年之久。成为当时著名粤剧五大流派中之一——“廖派”。

三、粤剧流派的发展历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粤剧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薛马争雄”的时代。薛觉先和马师曾对粤剧的传承与革新都颇有贡献。他们和白驹荣、桂名扬、廖侠怀被称为粤剧“五大流派”。实行男女合班后,有上海妹创造的(子喉)唱法“妹腔”,芳艳芬创的“芳腔”,红线女创的“红腔”等,后以“红腔”影响最大。同时还有新马师曾创的“新马腔”、何非凡创的“凡腔”颇有影响。1958年,广州地区9个粤剧大班合并成立了广东粤剧院,成就了一大批艺术名家和剧目,马师曾、红线女、罗品超、文觉非、郎筠玉、吕玉郎、罗家宝、林小群、陈笑风、白超鸿、郑培英等分别主演了《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山乡风云》等优秀剧目。其中《山乡风云》一剧还被全国其他地方剧种戏移植演出。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流派唱腔的有陈笑风创的“风腔”和罗家宝创的“虾腔”。“虾腔”是集薛腔、桂派、白派各家之所长,结合个人的声音特点,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虾腔”。罗家宝的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虾腔”为粤剧流派唱腔传承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中“虾腔”名剧《梦断香销四十年》是继“薛腔”名剧《胡不归》后传唱最广的剧目。

四、继承传统积极创新的准确定位

历史上诸多戏曲剧种先后更替、兴衰的重要依据——“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所以,好的唱腔才有可能流傳于世,粤剧流派唱腔主要体现在“板腔体系”,它为演员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同唱“长句二黄”或“士工慢板”,观众一听就知道这是薛腔唱法,那是红腔和虾腔的唱法,其中奥妙?除了演员音色上的区分,关键是演员结合自身条件和角色情绪需要而创造出鲜明的个人风格的声腔。艺术家们以聪明的智慧巧妙地运用了板腔程式创造了一个个“流派唱腔”,塑造了一个个舞台艺术形像。从粤剧流派传承上看,例如:“桂派”是吸收“薛派”和“马派”艺术精华而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人称“薛腔马形”;“虾腔流派”是从“薛派”、“马派”、“桂派”、“白派”各流派中吸收其艺术精华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流派唱腔”,为粤剧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总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变化,这是艺术自身规律,也是观众对艺术审美需求心理。所以,我认为发展“流派唱腔”必须在前辈留下的唱腔程式的基础上又继承、又发展,从而创作出新的唱腔作品来。京剧大师梅兰芳一生创新腔无数,但其创作的一个明确原则是“标新于人们的听觉习惯范围内,在通常的规律中立异”,可见,他们都是十分尊重传统,绝不背离传统唱腔的本体。如果创新脱离了剧种传统艺术的特征,就会变成“为新而新”,这种盲目性的“创新”观众是不认账的,因为不同剧种流派唱腔的程式与风格都与本地区民众的语言、习俗、情感、思维方式等有紧密关系,所以,我认为在创新作品里要努力使作品新中有旧,旧里求新,新旧结合。使观众审美趣味中有“意料之外”的求新心理得到满足。总之而言,传承发展粤剧“流派唱腔”和吸引观众观看、品味粤剧艺术魅力,最好手段是多演出,尤其是走进校园和下基层演出,一方面可以培养年轻的观众,另一方面通过多演令演员在实践中更好地总结经验,为宏扬传承和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粤剧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百年风霜,回顾粤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有过辉煌,也有过衰败,但是从学习研究“粤剧流派唱腔”过程中让我深刻体会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该在尊重传统、优化传统的变革过程中与时俱进,粤剧现在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更应该将粤剧各种“流派唱腔”的代表剧目完整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必须尽到的责任和义务。“传统文化的复兴”可以说是整个社会返璞归真的重要蜕变。戏曲迎来了这场意义重大的传统文化复兴的春风。粤剧是岭南文化剧派的主要品种,肯定能在历史舞台上再次放出光彩,创造出更多新时代观众喜爱的粤剧“流派唱腔”。

参考文献:

[1]傅谨.民国前期粤剧的转型[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4(03).

[2]张珊珊.浅论粤剧的形成发展与改良得失[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4).

[3]毕海荣.粤剧的生存状况及传承与发展[J].音乐时空,2016(09).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流派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京剧“流派艺术”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