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整档案

2017-06-21 10:44倪玉强
档案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工序序号粘贴

倪玉强

前几天我们去县直单位整理档案。这次整的是二十多位职工的个人人事档案。

我们整理档案,总是秉持着一个理念,高标准、严要求,一定整好。因为我们是职能部门的专业人士。所以,我们总是按照有关规定、程序、要求一项一项进行,环环相扣,卯榫严合,直至结束。若简化程序,省略动作,就会给差错、纰漏的发生留有机会。

这些档案不知在什么地方存放,也不知多长时间没人动过,袋子上积满灰尘。这些资料,最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纸张泛黄变质,弥散着浓浓的霉变味道,很是呛人。翻动纸张时,也是尘土飞扬。所以,我们大都全副武装,御敌于国门之外,头戴回民那样的白帽子,脸捂大口罩,身穿胸前不开襟、包裹严实的大褂子,手戴薄薄的橡胶手套。

整理个人人事档案,第一道工序是把档案袋中混装的资料按着个人资料分为十大类别的规定分捡出来,是哪类的就归到哪一类别去。完成这道工序,需要特别的耐心和细心。尽管国家对资料分类规定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资料确实不好確定类别,我们就相互讨论商量,力求分类准确。此外,还会遇到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某次调资完毕后,每人都有调资表,归档时把张三的表误装到李四的袋中;有时人们也怕资料遗失,就把半张纸的如调动介绍信、证明等资料夹入到入党志愿书、合同文件中,我们必须把入党志愿书逐页翻开检查;有时有不属存档范围的资料,如一式几份或原件、复印件一齐存档;有人写入党志愿书参考别人的,就把别人的志愿书装入自己袋中;有时竟然见到当时个别领导为照顾某人而写的说情批条。以上等等情况,都要及时发现,发现晚了就要打乱前边工作返工重来。

第二道工序是把分开类别的资料,按照产生的时间,前后排序。做这项工作也得仔细认真。有的资料,有签名、有几枚鲜红的印章,竟然没有一处标明时间,只能估摸着排序;有的文件,最后发生时间是一枚印章,模糊不清,需仔细辨认;有的书写潦草,需据笔迹辨析。在此,我们又增加一项工作,就是糊裱修缮文件资料。有的纸张年代久远,轻薄酥脆,有的揉的皱皱巴巴,满是折痕,有的扯裂几绽,缺边少沿,我们就把这样的纸张轻轻的放在A4纸上,小心翼翼的抚平捋展,粘贴起来,有的是条状纸张,或是半页纸,有的是证书或学习手册,这样的文件难以装订,我们都一张张一份份粘贴在A4纸上。

第三道工序是把某一人的全部文件资料按照分类的规定,第一类、第二类依次排列放置。第一类文件,先放隔页纸,再把此类文件按照时间前后排序放置,然后标明每一份文件的序号和页数。如果缺类(没有该类文件),也要放上隔页纸,以备以后产生。之后是二类、三类。十类文件全部如此整理放置。

第四道工序是检查挑错。即你整理张三档案,我整理李四档案,两人互换,相互检查挑错,包括文件分类、排序、标注序号等进行全面检查,坚决排查错误,也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五道工序是打印目录。按照隔页纸隔开的类别逐类打印。这里的目录,和出版的书籍目录一样,不能出错,包括标题、序号、页数、时间。每打印完一类文件目录,预留出足够的空格,以备以后产生此类文件续添在后。待打印完一位同志全部文件的目录后,进行校对检查。

第六道工序是装订成卷。每人档案,装订一卷。装订时,厚厚一摞文件须分沓或几张几张的先行蹾齐,然后整体蹾齐,因为纸张软硬、大小不一,不易蹾齐。有的文件是装订或粘贴在一起的,若不齐整,需拆开或修剪加工。装订线须里外适中,靠里就订住字迹了,靠外容易扯脱。装订完毕后需再行检查,如有没订住或没订牢的文件,要重新装订或粘贴加工。

第七道工序是装盒移交。就是把装订完好的每人一卷的档案资料装入档案盒或袋中。一人一盒,并给每一盒都编上序号。再打印一个总目录,即此次总共整理多少人档案、姓名、序号、整理时间、整理人姓名等。最后是向档案所属单位有关人员交代如何查阅、保管档案,移交档案,并指导他们把档案存放在档案室中。

每人一袋、二十余袋档案,我们三人整整整理了三天。

这就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工作环境霉气逼人,灰尘飞舞。具体工作琐碎,枯燥,劳累,淹没在哗哗的纸张翻动声中。我们工作又需强烈的责任心,平和的心态,专注的精神,认真的态度,稍有不慎,差错百出。我们不争名利,不计得失,更不理会世俗的鄙视,默默地、执着地工作着。每每看到宝贵的档案资料虫蛀鼠啃、毁损遗失,就痛心疾首,而经我们整理后,规范整齐,成册成卷存放于档案室中,顿时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心中涌动的成就感、幸福感他人无法体味。

档案工作,苦在其中,乐在其中。

(作者单位:沽源县档案史志局)

猜你喜欢
道工序序号粘贴
“瓷中君子”诞生记
例析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四个途径
修铁链
机密
技术指标选股
技术指标选股
技术指标选股
技术指标选股
忙忙碌碌的人们
春天